從極簡到無限的音樂-ZT
转贴的(http://www.musicq.org/index.php?showtopic=262)
從極簡到無限的音樂「玩」人─菲利普.格拉斯Philip Glass
【文/黃楓皓】
當代作曲家菲利普.格拉斯在過去將近四十年的時間裡,不斷地做出新嘗試,他在大眾心中的形象,是「極簡主義作曲家」,同時也是個天才。格拉斯的音樂影響甚廣,不僅在電影配樂、歌劇和管絃樂曲成果豐碩,同時也對搖滾、電音等領域有所影響,包括布萊恩.伊諾(Brian Eno)和大衛.鮑伊(David Bowie)在內的許多樂手都曾經表示受到格拉斯的啟發。
非常謙卑,對音樂非常執著
身為二十世紀極為成功的作曲家,格拉斯卻非常的謙卑。「最讓人感到訝異的是,他很單純,沒有架子。這在成名的人身上很少見。」曾與格拉斯合作的印度音樂大師香卡(Shankar,諾拉.瓊斯之父)這麼形容他。然而一旦講到音樂創作的專業,格拉斯則非常執著,不僅對於自己創作的要求很高,更成立自己的樂團(格拉斯合奏團Philip Glass Ensemble),使巡迴時能夠有固定的樂手來確保作品演出的水準。對於時間的精準安排,也是格拉斯堅持的一部分,因為他極為繁忙的生活中,有巡迴演出事務,要陪伴家人,同時得要留下時間來寫作曲子。
格拉斯於一九三七年出生於馬里蘭州,父親所經營的收音機修理舖也兼賣唱片,銷路不佳的唱片,父親會帶回家中播放,這是他音樂啟蒙的開始。十五歲那年,格拉斯就已獲得芝加哥大學入學許可,半工半讀修習數學與哲學,同時一邊練琴。十九歲畢業後,格拉斯前往紐約茱莉亞音樂院深造。接下來他前往巴黎受教於布隆格(Nadia Boulanger),分析巴赫、貝多芬、莫札特等人作品。 格拉斯在巴黎的時候,受邀把香卡編的一部電影配樂轉寫為西式樂譜。和香卡以及他的塔不拉鼓(Tabla)樂手拉卡(Rahka)共事,使格拉斯接觸到印度音樂風格,這種音樂以節奏感為主,並且是以累加法(較小的單位元素組合成較長的樂段),這與西方習慣用的切割法(給定一段時間,然後切割成小片段)全然不同。格拉斯覺得這正是他所要尋找的音樂風格,就像靈感的光芒忽然亮起,有了這個方向,離開巴黎後格拉斯與妻子一同前往北非、中亞等地,最後到達印度。格拉斯夫婦分析、吸收東方的音樂與文化,幾乎走遍了印度各地,往後也多次回到印度遊歷。
為了謀生,曾開計程車或當水電工
格拉斯剛回到紐約那幾年,為了維生兼過好幾種工作,除了開過計程車,也曾經擔任極簡主義雕刻家賽拉(Richard Serra)的助理,也當過水電工。曾有一次他前往蘇活區一處宅邸安裝洗碗機,工作到一半發現有人在旁看他。格拉斯一抬頭發現屋主原來是《時代雜誌》的藝評家羅伯.休斯。休斯不可置信地瞪著格拉斯,「天哪,你在幹嘛,你是個藝術家耶!」格拉斯表示自己是藝術家沒錯,但有時也當水電工,並且建議休斯暫時離開讓他把洗碗機裝好。
往後十年裡,格拉斯創作的主力一反先前的西方音樂風格,大膽嘗試新的創作。傳統的學院派音樂界一度難以接受這樣的作品,當時報紙上的標題是「格拉斯創作出折磨人的音樂,聽眾掩著耳朵逃離現場」、「演出結束時,大家彷彿鬆了一口氣,因為終於熬過來了。」
雖然四面楚歌,格拉斯卻不是個輕易動搖理想的人。一九七四年發表Music in Twelve Parts這部重要的作品,費時三年寫成,十二個部分呈現在格拉斯音樂作品中所陸續用到的技巧,每段長約十五到二十分鐘,總長大約六小時。這部作品被認為是七○年代極簡主義的經典。原本格拉斯寫出來的是十二行的簡單對位音樂而已,但後來一位朋友聽過以後問道「很好聽,剩下的十一部聽起來會是什麼樣子?」格拉斯把這當成挑戰,繼續譜出剩下的十一個部分來。
《沙灘上的愛因斯坦》成就斐然,創作多元不設限
之後格拉斯寫出他第一部歌劇作品《沙灘上的愛因斯坦》,這是一齣四幕歌劇,長達四個半小時,由羅伯.威爾森和格拉斯所合作。「愛因斯坦」這個主題,想要藉由詩作的手法來探索愛因斯坦這個身為科學家、業餘小提琴家的人物,就音樂上來說,延續Music in Twelve Parts,從節奏架構進展到和聲結構,配上比早期作品更複雜的音調。這部作品得到的評論是「讓人不知不覺著迷」。至今格拉斯仍然認為這部作品挑戰了傳統形式,是他引以為傲的成就之一。《沙灘上的愛因斯坦》演出後,格拉斯開始獲得更廣泛的認同,陸續接獲委託寫作《非暴力抗爭》Satyagraha、《法老王》Akhnaten等歌劇。為了償還籌備演出《沙灘上的愛因斯坦》所高築的債台,格拉斯又回到街上開計程車。至今他仍記憶猶新,有位女士招了格拉斯的車後,在後座看見駕駛名牌,主動跟格拉斯說:「年輕人,你可知道你的名字,跟一個很有名的作曲家一模一樣?」
八○年代晚期到九○年代,格拉斯創作越發多元,他嘗試過音樂的極限後,繼續探究自己的疆界。從絃樂四重奏和交響樂團的曲目到鋼琴獨奏曲,包括為Kronos Quartet所寫的幾首四重奏曲,還有小提琴協奏曲等,指揮家克萊曼(Gidon Kremer)曾經指揮維也納愛樂演出、錄製格拉斯的小提琴協奏曲。
從極簡到無限的音樂「玩」人─菲利普.格拉斯Philip Glass
【文/黃楓皓】
當代作曲家菲利普.格拉斯在過去將近四十年的時間裡,不斷地做出新嘗試,他在大眾心中的形象,是「極簡主義作曲家」,同時也是個天才。格拉斯的音樂影響甚廣,不僅在電影配樂、歌劇和管絃樂曲成果豐碩,同時也對搖滾、電音等領域有所影響,包括布萊恩.伊諾(Brian Eno)和大衛.鮑伊(David Bowie)在內的許多樂手都曾經表示受到格拉斯的啟發。
非常謙卑,對音樂非常執著
身為二十世紀極為成功的作曲家,格拉斯卻非常的謙卑。「最讓人感到訝異的是,他很單純,沒有架子。這在成名的人身上很少見。」曾與格拉斯合作的印度音樂大師香卡(Shankar,諾拉.瓊斯之父)這麼形容他。然而一旦講到音樂創作的專業,格拉斯則非常執著,不僅對於自己創作的要求很高,更成立自己的樂團(格拉斯合奏團Philip Glass Ensemble),使巡迴時能夠有固定的樂手來確保作品演出的水準。對於時間的精準安排,也是格拉斯堅持的一部分,因為他極為繁忙的生活中,有巡迴演出事務,要陪伴家人,同時得要留下時間來寫作曲子。
格拉斯於一九三七年出生於馬里蘭州,父親所經營的收音機修理舖也兼賣唱片,銷路不佳的唱片,父親會帶回家中播放,這是他音樂啟蒙的開始。十五歲那年,格拉斯就已獲得芝加哥大學入學許可,半工半讀修習數學與哲學,同時一邊練琴。十九歲畢業後,格拉斯前往紐約茱莉亞音樂院深造。接下來他前往巴黎受教於布隆格(Nadia Boulanger),分析巴赫、貝多芬、莫札特等人作品。 格拉斯在巴黎的時候,受邀把香卡編的一部電影配樂轉寫為西式樂譜。和香卡以及他的塔不拉鼓(Tabla)樂手拉卡(Rahka)共事,使格拉斯接觸到印度音樂風格,這種音樂以節奏感為主,並且是以累加法(較小的單位元素組合成較長的樂段),這與西方習慣用的切割法(給定一段時間,然後切割成小片段)全然不同。格拉斯覺得這正是他所要尋找的音樂風格,就像靈感的光芒忽然亮起,有了這個方向,離開巴黎後格拉斯與妻子一同前往北非、中亞等地,最後到達印度。格拉斯夫婦分析、吸收東方的音樂與文化,幾乎走遍了印度各地,往後也多次回到印度遊歷。
為了謀生,曾開計程車或當水電工
格拉斯剛回到紐約那幾年,為了維生兼過好幾種工作,除了開過計程車,也曾經擔任極簡主義雕刻家賽拉(Richard Serra)的助理,也當過水電工。曾有一次他前往蘇活區一處宅邸安裝洗碗機,工作到一半發現有人在旁看他。格拉斯一抬頭發現屋主原來是《時代雜誌》的藝評家羅伯.休斯。休斯不可置信地瞪著格拉斯,「天哪,你在幹嘛,你是個藝術家耶!」格拉斯表示自己是藝術家沒錯,但有時也當水電工,並且建議休斯暫時離開讓他把洗碗機裝好。
往後十年裡,格拉斯創作的主力一反先前的西方音樂風格,大膽嘗試新的創作。傳統的學院派音樂界一度難以接受這樣的作品,當時報紙上的標題是「格拉斯創作出折磨人的音樂,聽眾掩著耳朵逃離現場」、「演出結束時,大家彷彿鬆了一口氣,因為終於熬過來了。」
雖然四面楚歌,格拉斯卻不是個輕易動搖理想的人。一九七四年發表Music in Twelve Parts這部重要的作品,費時三年寫成,十二個部分呈現在格拉斯音樂作品中所陸續用到的技巧,每段長約十五到二十分鐘,總長大約六小時。這部作品被認為是七○年代極簡主義的經典。原本格拉斯寫出來的是十二行的簡單對位音樂而已,但後來一位朋友聽過以後問道「很好聽,剩下的十一部聽起來會是什麼樣子?」格拉斯把這當成挑戰,繼續譜出剩下的十一個部分來。
《沙灘上的愛因斯坦》成就斐然,創作多元不設限
之後格拉斯寫出他第一部歌劇作品《沙灘上的愛因斯坦》,這是一齣四幕歌劇,長達四個半小時,由羅伯.威爾森和格拉斯所合作。「愛因斯坦」這個主題,想要藉由詩作的手法來探索愛因斯坦這個身為科學家、業餘小提琴家的人物,就音樂上來說,延續Music in Twelve Parts,從節奏架構進展到和聲結構,配上比早期作品更複雜的音調。這部作品得到的評論是「讓人不知不覺著迷」。至今格拉斯仍然認為這部作品挑戰了傳統形式,是他引以為傲的成就之一。《沙灘上的愛因斯坦》演出後,格拉斯開始獲得更廣泛的認同,陸續接獲委託寫作《非暴力抗爭》Satyagraha、《法老王》Akhnaten等歌劇。為了償還籌備演出《沙灘上的愛因斯坦》所高築的債台,格拉斯又回到街上開計程車。至今他仍記憶猶新,有位女士招了格拉斯的車後,在後座看見駕駛名牌,主動跟格拉斯說:「年輕人,你可知道你的名字,跟一個很有名的作曲家一模一樣?」
八○年代晚期到九○年代,格拉斯創作越發多元,他嘗試過音樂的極限後,繼續探究自己的疆界。從絃樂四重奏和交響樂團的曲目到鋼琴獨奏曲,包括為Kronos Quartet所寫的幾首四重奏曲,還有小提琴協奏曲等,指揮家克萊曼(Gidon Kremer)曾經指揮維也納愛樂演出、錄製格拉斯的小提琴協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