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喜欢海龟先生
序
我本计划站在理中客的视角,尽可能客观,不带芒刺地评价海龟先生的音乐。但在重新回听海龟先生同名专辑时,其中自有的澎湃感情顷刻间冲垮了原定的预设立场。不过想来也是,艺术本身的核心就是去感受,而非理解。放弃感性认知而直接分析技法编曲和弦的优劣,这个应该是音乐学院教授该做的事,作为一篇乐评,我想和诸君更多地讲讲 “我们为什么会喜欢海龟先生”。
壹
以我不多的音乐阅历来看,优秀的音乐家/人无非是在两个维度的某一向尽可能多地超出了水准——一个方向是音乐写作的技法,另一个则是创作时在作品中所蕴藏的感情。两个维度都有很多鲜明的例子:诸如Queen(皇后乐队)和窦唯先生,他们在音乐的技法或其创新上可谓是登峰造极,但听众实际在听时却很难与其产生共鸣;而像朴树、Pulp、Oasis,他们的音乐创作在技法上鲜能看到对前人的颠覆,但通过简单的和弦编曲,其听感及内容上的呈现却是异常丰富与感动。(当然还有像周杰伦、万能青年旅店这样两个维度都炉火纯青的旷世奇才,但毕竟是极少个例,且按下不表)
所以,海龟先生究竟是哪一种?
谨以我个人的评价,单看「海龟先生」这张同名专辑,其乐句的写作,和弦的组合以及乐器的编排,或多或少地都能在已经成名的摇滚乐队中找到一点影子。这并不是在批判海龟先生,音乐发展到现在这个时代,能够被挖掘的调性和弦及创作技法已基本被开采干净,后来的音乐人在这一块儿很难有继续深挖的空间(否则坂本龙一先生也不会去玩儿实验/无调性音乐了)。只是把目光与这张专辑面世的时间所平齐时,当时小有名气的乐队(除二手玫瑰)基本上都没跳出「海龟先生」这张专辑所类似的境遇,即创作音乐的风格依旧受前人框定架构的影响,很少见到实质性的创新。
这张专辑真正突出的地方在于,它一直在努力切实描绘一位刚刚开始接触社会的青年人,其心境中所经历的迷茫、狂放、快乐和不解。这种情感是如此的真实,以至于我第一次在听到李红旗唱出「男孩别哭,美丽世界的孤儿」时,眼圈中竟莫名开始噙着泪水。尤其是在与同时代的国内摇滚乐队主流的创作方向(如痛仰的「不」、二手玫瑰的「允许部分艺术家先富起来」)相对比时,选择个体成长切片作为创作主题不可谓不奇葩。而正是这种完全不具备反叛精神的选题反倒使得「海龟先生」成为清流,选题调性的亲切让听众在欣赏时,只会感觉是和老朋友重逢时的欢乐酒局,有哭有笑,句句交心。
或许这便是李红旗和海龟先生的独特与优秀——专辑和乐队对自我感情的真实映射在青年时期茫茫大众所共有的心理特征与经历上,仿佛一台放大器,将年轻人的情绪种种通过恰当的方式不断放大,让彼此都知道自己原来并不孤单。
贰
所以我们为什么会喜欢海龟先生?我窃以为是因为其内容及情感的真实——没有必要像GALA「追梦赤子心」那样,一直 “向前跑,怀着赤子的骄傲”;没有必要像逃跑计划「夜空中最亮的星」那般,决定 “宁愿所有痛苦都留在心里,也不愿忘记你的眼睛”;更没有必要像痛仰「公路之歌」那样,不断追问 “梦想在什么地方”。有的只是须尽欢时如 “Comeon kid, where are you going, Welcome to the California” 的狂想,空对月时如 “其实你一直都在这里,从来就没离开过我” 的慰藉,悲白发时像 “嘿,我的朋友,必须坚强,即便充满困苦与荆棘” 的鼓励。
生活本已不易,又何苦继续用鸡血与不切实际的梦想折磨自己呢?脚踏实地的拥抱身边的朋友,对爱的人送以关切,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我想没有什么比这样活着更像一个活生生的人了。
谢谢你,海龟先生。
叁
这里是一点小记,稍微写点收集乐评素材灵感时的找到的有趣碎片:
1. 海龟先生先后在16年和19年时分别接受了网易云音乐(BV1Rs411Y7QQ)、Figure Video(BV1H4411T7iT)的采访。我个人的感受是:网易云音乐那一次明显是在揣着,Figure Video这一次明显更真实些;
2. 对于我来说海龟先生是我大学初期时不可磨灭的印记——第一次知道他们是通过13年10月迷笛音乐节认识的朋友之口介绍,14年在苏州Wave Livehouse第一次与他们见面。想想时间可真快,一晃八年过去了;
3. 上次见到他们是在20年的南京方山音乐节,在此之前海龟先生已经逐渐在淡出我的生活,当又一次回到音乐节的现场时,我好像或多或少地找回了我的少年心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