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言的结局
http://gc-daniel-0318.spaces.live.com/blog/cns!B6826F6CF83C99E!3179.entry
Sorry, your entry can't be deleted right now. Please try again later.
3/18/2008
无言的结局
放个标题在这,占地方,现在没空写了——怎么像是FERMAT的口气——但是一定要写。看看所在的分组,我想很多人就能猜到我会写什么话题了
————————————————————
哈哈,也许有人已经猜了,也许有的人现在才刚看到。无论怎么样,我想一定有人猜对了,其实我想说的,是已故的京剧大家言菊朋
事情的由来是这个样子的:3月18日是四爷公历生日(四爷说:要有掌声,越热烈越好)无聊之下随手去小豆那看看历史上的今天梨园行出过啥大事,除了齐如山老先生去世(默哀),却还有言菊朋收徒弟
以前见一位叫凝冷的网友撰文说,菊朋以后无言派,现在唱言派的都是在糟蹋言派
当时我没理解她的意思,不过也确实,当时听的主要是老的刘勉宗任德川和小的严阵,只觉得既然他们唱的都如出一辙,那言派应该就是这样的了。很安静,很优雅,很柔和,很好听,但就是喜欢不起来。也说不清楚为什么,大约就是因为太少气无力了吧。但我当时就是以为言派就是那样。后来我听了菊朋老的唱片,大惊,原来菊朋老的嗓音是很刚硬有力的,现在的演员也确实都歪曲了菊朋老的本意,就我听过的来看,也就是上海的刘少军还多少有点那个意思
言菊朋当初也是学谭大王出身的,经常和余叔岩一起看戏,然后一起记录一起学习一起钻研,当时公认他学谭学的最好最像,还曾补录过老谭残缺的唱片,可见其功力。但是后来他的嗓音出现了变化,有些音使起来吃力。易经里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于是言先生开始求变,钻研声腔和音韵,逐渐探索适合自己的路子。他们俩也渐渐的成了老谭派新老两系的代表人物
言菊朋是票友出身,家里世代做官,所以自幼受过良好的教育,为了作诗写文章而钻研音韵,因此他的演唱都严格的遵循湖广韵。要说吧,自老谭以下的老生一直到现在都带有严重的湖广韵,但是像言菊朋这么严格的,倒是独一无二。倒是别的行当,我听起来似乎都是以京音唱中州韵,却有个程砚秋,能够吸收湖广韵进来。比如程派代表剧锁麟囊的春秋亭西皮流水里“难免怀疑在心梢”,阴平的心字处理成一个高音,这也是程派西皮流水板的典型特征之一。那么这样看来,言派倒是成了老生行当里的程派,程砚秋或也可叫做旦角里的言派。由于京剧要按字行腔,所以字的读音也就影响了旋律和唱腔。这可以拿战太平的“为大将临阵时哪顾得残生”为例,对比余言对“临阵时”的高低的区别,余处理成“高低高”,而言则是按“低高低”走,这就是湖广韵的要求。大部分演员是不那么严格依照湖广韵排腔的,当韵和腔发生矛盾时,首先照顾的是顺溜好听,而言则一定要用湖广韵,所以这里把“临”字拉长,为的就是有个过渡,否则太难听。此外言派有些词为了使韵和腔能和谐起来,不得不改词,类似的,程派女起解的流水更是比别人都要多出了一大段词。言菊朋的文化又好,所以像卧龙吊孝的词,非常的有诗意。解放后曾有一出新编戏曹操与杨修,我觉得编的非常好,不但故事本身很有意思,而且对人物的理解也不俗,再加上其中的杨修的词就完全照顾到了湖广韵的要求,在声腔上力求符合言派特色。这大约也是解放以来唯一为言派量身定做的一出戏了吧
言派传人一直不多,汤志朋就是3月18号收的,但是似乎没什么成就,连小豆那里都查不到他任何的信息
徒弟也就这样了,那么儿子呢
言少朋放着老爹这么大的一代宗师不去学,跑去学马连良。咱不是说马老不好,马老当时确实是最红的须生,名气比言老大,少朋公子学了也就学了,但你学也要有个限度吧。相声瓦舍的段子里有个英文好的过分的人,好到,没人听得懂他讲中文,这有个大包袱。好的过分了,就是要出笑话。言公子传说和马连良的弟子迟金声——也有说是别的“良粉”的——一起到马连良常去的澡堂里蹲点,等马连良一走,俩人就直奔马连良坐过的地方,抢着要坐在那。后来听人讲故事的时候说,少朋先生不但学马的唱腔惟妙惟肖,而且连吐痰前怎么咳嗽,那痰出口的抛物线,最后落点的位置都和马连良是一般不二。这话说的夸张,但是少朋的坟头确实就在马老的陵寝边上,可谓是生死都追随着恩师,不离其左右。其实他也曾学过言派的,那是在老前辈的劝说下,也动员了马老,跟他说,你那么多徒弟,这个又不是能顶门户的,人家老言家艺术都快失传了,你就放孩子回去吧。马老说我又没逼他,他爱学什么就学什么呀。于是少朋公子“言归正传”,但可惜的是,开始的太晚,等于是直接输在了起跑线上
言小朋学的是武生,后来干脆告别了梨园行,投身影视。其实从京剧走进影视圈的人很多,比如徐帆,比如刘蓓,比如,言家二公子
此外还有俩闺女,其中言慧珠是著名的色艺双绝,著名的梅派大青衣,但除了梅派大青衣的这个师承以外,又兼有言派老生家学,有一手盗魂铃的绝活,别人比不了
不过呢,不过呢,倒是有个孙子言一青,后来改名兴朋,意在振兴言派艺术。他本来好象是越剧的演员,后来在各个方面的努力下才转了京剧,继承祖父的艺术。不过说实话,我看他也就是那么回事,挺一般的——如果不算差的话
且慢,细心的博学的都看出来了,这不对啊,少了个关键的徒弟呢
对呀对呀,张少楼哪去了
说到这不得不说一句四郎叹母里的词:谢天谢地,当谢天地。言派不绝,多亏有张少楼。言菊朋没生出个好儿子,却有了个好儿媳妇,还培养出了李家载、毕英琦、刘勉宗等传人——虽然没一个学的像言菊朋的,全都唱的软趴趴的仿佛在演老公戏一般。我以前曾聊过女老生,刻意回避了两个人,一是孟冬皇,二就是张少楼。回避孟小冬是因为不好说,而不谈张少楼,是因为我觉得她根本不像女老生。我听过她的一些录音,嗓子很清新,腔处理的也很明白,最神奇的是,乍听之下,是绝对听不出这是女老生的。应该说即使冬皇也有多少的发软的音,而张少楼先生则没有,该刚该立的地方全有。我岁数小,没机会看她年轻时候的舞台演出,但却有幸看过她老年做的音配像,身上干净利索,扮相也很漂亮
思来想去,似乎少楼之后真的要无言派了。但是,这难道真的是个悲哀吗?我看倒也未必
其实学戏就是这样,学不等于抄,应当允许变化,即使是前辈艺术家最鲜明的特点,如果对自己不合适,那也不妨不去学它。吴迎先生说,特点的背后必然是缺陷。程砚秋的发音很独特,那是因为他嗓子彻底坏掉了,周信芳的嗓子很独特,那其实是因为倒仓留下的后遗症,刘鸿声的唱腔一律往上走,那是因为他的音域本来就靠上,没有低音,所以有样学样的勉强模仿,出来的必然不是那个意思,也不能算是学到了真谛。模仿程砚秋的发音方法,即使动作要领完全正确,最后也不可能发出一样的声音,因为只有程砚秋的嗓子是坏的,而且恰是坏成了那个样子。所以我曾有个极端的说法,如果学一个名家,能学到唱一段老前辈没唱过的戏,比如学梅的人去唱锁荒春,让人觉得倘若梅兰芳大师亲自演唱,当是这个味道,那这就真算是学到了家。又或者呢,能够结合自己的特点去变通,这样的例子就更是不胜枚举了。七大须生里,应该说有起码五个是直接从老谭衍生出来的,还有一个马连良,也是学谭起的家,高庆奎也从老谭那里大有借鉴。再比如梅兰芳的《凤还巢》有一句“不过是为物与金钱”,金字用了徽调以照顾整体风格和前后字音的一致,改高平调为低唱阴平,这么唱当然不存在理论上的缺憾,但是后人学习时有改唱“银钱”的,用阳平字顺理成章的处理好了旋律和字韵的关系,与普通话、湖广韵都吻合;还有张派女起解的流水考虑到字音和旋律的配合,改以前传唱了多年的老词为低头,这些改的都非常漂亮
也许这还和有些人对流派特色的误解有关,以为没嗓子就是杨派,有嗓子就是高派,中间的就是谭派余派,半小嗓就是言派。这么一分倒是简单了,只是,也就没用了。嗓子条件的不同导致旋律设计的差异,因此选字唱词都要跟着有所改动,全都关联着。也许言菊朋作为一个天资最普通的演员,开创了一个个性最鲜明的流派,走到最先灭亡的结局上,也不是偶然。自从言派诞生的时候起,非议就没断过,有人说这是怪腔——插一句,程砚秋被叫做“鬼嗓”,呵呵,很有趣的对照吧——去指责他,但是言菊朋人如其名,恰似萧瑟寒风中的菊花,使自己的艺术发扬光大。去年重阳节,我没有菊花,于是听了一整天的言菊朋,算是个意象吧
言菊朋开创的言派艺术随着张少楼先生的淡出舞台,彻底和我们告别了,然而在这个无言的时代,却依然有一群以言派为号召的演员们活跃着,而且受到欢迎。这样的结局,也许是好的,恰是说明这些人得了言老先生的精神之所在,敢于求变,敢于创新。继承虽好,发扬更佳,糟蹋也罢,他们依然在舞台上活跃着,赢得掌声,被人模仿。今天的经典就是昨天的流行,那么谁又知道今天的流行不会成为明天的经典——虽然,不是会唱让徐州诸葛亮吊孝就能够算是言派传人
从小豆那抄来了一代宗师的这么一段话作为结束,我想这也是这个倔强的老头现身说法,对后人学戏给予的最根本的教诲吧:“人家老以为言腔为‘怪腔’,可他们就不肯研究一下,它‘怪’在哪儿,也不肯研究一下我言某人为什么要创造这样一种‘怪腔’。像我这样一个没嗓子的人,如果换了别人,早就不吃这一行了。可我偏要吃这一行,偏要唱戏,而且偏要唱好。”5:53:58 PM | Add a comment | Read comments (1) | Send a message | View trackbacks (0) | Blog it | 文化
Sorry, your entry can't be deleted right now. Please try again later.
3/18/2008
无言的结局
放个标题在这,占地方,现在没空写了——怎么像是FERMAT的口气——但是一定要写。看看所在的分组,我想很多人就能猜到我会写什么话题了
————————————————————
哈哈,也许有人已经猜了,也许有的人现在才刚看到。无论怎么样,我想一定有人猜对了,其实我想说的,是已故的京剧大家言菊朋
事情的由来是这个样子的:3月18日是四爷公历生日(四爷说:要有掌声,越热烈越好)无聊之下随手去小豆那看看历史上的今天梨园行出过啥大事,除了齐如山老先生去世(默哀),却还有言菊朋收徒弟
以前见一位叫凝冷的网友撰文说,菊朋以后无言派,现在唱言派的都是在糟蹋言派
当时我没理解她的意思,不过也确实,当时听的主要是老的刘勉宗任德川和小的严阵,只觉得既然他们唱的都如出一辙,那言派应该就是这样的了。很安静,很优雅,很柔和,很好听,但就是喜欢不起来。也说不清楚为什么,大约就是因为太少气无力了吧。但我当时就是以为言派就是那样。后来我听了菊朋老的唱片,大惊,原来菊朋老的嗓音是很刚硬有力的,现在的演员也确实都歪曲了菊朋老的本意,就我听过的来看,也就是上海的刘少军还多少有点那个意思
言菊朋当初也是学谭大王出身的,经常和余叔岩一起看戏,然后一起记录一起学习一起钻研,当时公认他学谭学的最好最像,还曾补录过老谭残缺的唱片,可见其功力。但是后来他的嗓音出现了变化,有些音使起来吃力。易经里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于是言先生开始求变,钻研声腔和音韵,逐渐探索适合自己的路子。他们俩也渐渐的成了老谭派新老两系的代表人物
言菊朋是票友出身,家里世代做官,所以自幼受过良好的教育,为了作诗写文章而钻研音韵,因此他的演唱都严格的遵循湖广韵。要说吧,自老谭以下的老生一直到现在都带有严重的湖广韵,但是像言菊朋这么严格的,倒是独一无二。倒是别的行当,我听起来似乎都是以京音唱中州韵,却有个程砚秋,能够吸收湖广韵进来。比如程派代表剧锁麟囊的春秋亭西皮流水里“难免怀疑在心梢”,阴平的心字处理成一个高音,这也是程派西皮流水板的典型特征之一。那么这样看来,言派倒是成了老生行当里的程派,程砚秋或也可叫做旦角里的言派。由于京剧要按字行腔,所以字的读音也就影响了旋律和唱腔。这可以拿战太平的“为大将临阵时哪顾得残生”为例,对比余言对“临阵时”的高低的区别,余处理成“高低高”,而言则是按“低高低”走,这就是湖广韵的要求。大部分演员是不那么严格依照湖广韵排腔的,当韵和腔发生矛盾时,首先照顾的是顺溜好听,而言则一定要用湖广韵,所以这里把“临”字拉长,为的就是有个过渡,否则太难听。此外言派有些词为了使韵和腔能和谐起来,不得不改词,类似的,程派女起解的流水更是比别人都要多出了一大段词。言菊朋的文化又好,所以像卧龙吊孝的词,非常的有诗意。解放后曾有一出新编戏曹操与杨修,我觉得编的非常好,不但故事本身很有意思,而且对人物的理解也不俗,再加上其中的杨修的词就完全照顾到了湖广韵的要求,在声腔上力求符合言派特色。这大约也是解放以来唯一为言派量身定做的一出戏了吧
言派传人一直不多,汤志朋就是3月18号收的,但是似乎没什么成就,连小豆那里都查不到他任何的信息
徒弟也就这样了,那么儿子呢
言少朋放着老爹这么大的一代宗师不去学,跑去学马连良。咱不是说马老不好,马老当时确实是最红的须生,名气比言老大,少朋公子学了也就学了,但你学也要有个限度吧。相声瓦舍的段子里有个英文好的过分的人,好到,没人听得懂他讲中文,这有个大包袱。好的过分了,就是要出笑话。言公子传说和马连良的弟子迟金声——也有说是别的“良粉”的——一起到马连良常去的澡堂里蹲点,等马连良一走,俩人就直奔马连良坐过的地方,抢着要坐在那。后来听人讲故事的时候说,少朋先生不但学马的唱腔惟妙惟肖,而且连吐痰前怎么咳嗽,那痰出口的抛物线,最后落点的位置都和马连良是一般不二。这话说的夸张,但是少朋的坟头确实就在马老的陵寝边上,可谓是生死都追随着恩师,不离其左右。其实他也曾学过言派的,那是在老前辈的劝说下,也动员了马老,跟他说,你那么多徒弟,这个又不是能顶门户的,人家老言家艺术都快失传了,你就放孩子回去吧。马老说我又没逼他,他爱学什么就学什么呀。于是少朋公子“言归正传”,但可惜的是,开始的太晚,等于是直接输在了起跑线上
言小朋学的是武生,后来干脆告别了梨园行,投身影视。其实从京剧走进影视圈的人很多,比如徐帆,比如刘蓓,比如,言家二公子
此外还有俩闺女,其中言慧珠是著名的色艺双绝,著名的梅派大青衣,但除了梅派大青衣的这个师承以外,又兼有言派老生家学,有一手盗魂铃的绝活,别人比不了
不过呢,不过呢,倒是有个孙子言一青,后来改名兴朋,意在振兴言派艺术。他本来好象是越剧的演员,后来在各个方面的努力下才转了京剧,继承祖父的艺术。不过说实话,我看他也就是那么回事,挺一般的——如果不算差的话
且慢,细心的博学的都看出来了,这不对啊,少了个关键的徒弟呢
对呀对呀,张少楼哪去了
说到这不得不说一句四郎叹母里的词:谢天谢地,当谢天地。言派不绝,多亏有张少楼。言菊朋没生出个好儿子,却有了个好儿媳妇,还培养出了李家载、毕英琦、刘勉宗等传人——虽然没一个学的像言菊朋的,全都唱的软趴趴的仿佛在演老公戏一般。我以前曾聊过女老生,刻意回避了两个人,一是孟冬皇,二就是张少楼。回避孟小冬是因为不好说,而不谈张少楼,是因为我觉得她根本不像女老生。我听过她的一些录音,嗓子很清新,腔处理的也很明白,最神奇的是,乍听之下,是绝对听不出这是女老生的。应该说即使冬皇也有多少的发软的音,而张少楼先生则没有,该刚该立的地方全有。我岁数小,没机会看她年轻时候的舞台演出,但却有幸看过她老年做的音配像,身上干净利索,扮相也很漂亮
思来想去,似乎少楼之后真的要无言派了。但是,这难道真的是个悲哀吗?我看倒也未必
其实学戏就是这样,学不等于抄,应当允许变化,即使是前辈艺术家最鲜明的特点,如果对自己不合适,那也不妨不去学它。吴迎先生说,特点的背后必然是缺陷。程砚秋的发音很独特,那是因为他嗓子彻底坏掉了,周信芳的嗓子很独特,那其实是因为倒仓留下的后遗症,刘鸿声的唱腔一律往上走,那是因为他的音域本来就靠上,没有低音,所以有样学样的勉强模仿,出来的必然不是那个意思,也不能算是学到了真谛。模仿程砚秋的发音方法,即使动作要领完全正确,最后也不可能发出一样的声音,因为只有程砚秋的嗓子是坏的,而且恰是坏成了那个样子。所以我曾有个极端的说法,如果学一个名家,能学到唱一段老前辈没唱过的戏,比如学梅的人去唱锁荒春,让人觉得倘若梅兰芳大师亲自演唱,当是这个味道,那这就真算是学到了家。又或者呢,能够结合自己的特点去变通,这样的例子就更是不胜枚举了。七大须生里,应该说有起码五个是直接从老谭衍生出来的,还有一个马连良,也是学谭起的家,高庆奎也从老谭那里大有借鉴。再比如梅兰芳的《凤还巢》有一句“不过是为物与金钱”,金字用了徽调以照顾整体风格和前后字音的一致,改高平调为低唱阴平,这么唱当然不存在理论上的缺憾,但是后人学习时有改唱“银钱”的,用阳平字顺理成章的处理好了旋律和字韵的关系,与普通话、湖广韵都吻合;还有张派女起解的流水考虑到字音和旋律的配合,改以前传唱了多年的老词为低头,这些改的都非常漂亮
也许这还和有些人对流派特色的误解有关,以为没嗓子就是杨派,有嗓子就是高派,中间的就是谭派余派,半小嗓就是言派。这么一分倒是简单了,只是,也就没用了。嗓子条件的不同导致旋律设计的差异,因此选字唱词都要跟着有所改动,全都关联着。也许言菊朋作为一个天资最普通的演员,开创了一个个性最鲜明的流派,走到最先灭亡的结局上,也不是偶然。自从言派诞生的时候起,非议就没断过,有人说这是怪腔——插一句,程砚秋被叫做“鬼嗓”,呵呵,很有趣的对照吧——去指责他,但是言菊朋人如其名,恰似萧瑟寒风中的菊花,使自己的艺术发扬光大。去年重阳节,我没有菊花,于是听了一整天的言菊朋,算是个意象吧
言菊朋开创的言派艺术随着张少楼先生的淡出舞台,彻底和我们告别了,然而在这个无言的时代,却依然有一群以言派为号召的演员们活跃着,而且受到欢迎。这样的结局,也许是好的,恰是说明这些人得了言老先生的精神之所在,敢于求变,敢于创新。继承虽好,发扬更佳,糟蹋也罢,他们依然在舞台上活跃着,赢得掌声,被人模仿。今天的经典就是昨天的流行,那么谁又知道今天的流行不会成为明天的经典——虽然,不是会唱让徐州诸葛亮吊孝就能够算是言派传人
从小豆那抄来了一代宗师的这么一段话作为结束,我想这也是这个倔强的老头现身说法,对后人学戏给予的最根本的教诲吧:“人家老以为言腔为‘怪腔’,可他们就不肯研究一下,它‘怪’在哪儿,也不肯研究一下我言某人为什么要创造这样一种‘怪腔’。像我这样一个没嗓子的人,如果换了别人,早就不吃这一行了。可我偏要吃这一行,偏要唱戏,而且偏要唱好。”5:53:58 PM | Add a comment | Read comments (1) | Send a message | View trackbacks (0) | Blog it |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