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羡慕从没听过梁咏琪的人

梁咏琪首张国语专辑《短发》发行25周年。 对于大多数内地歌迷来说,国语歌是认识这位香港歌手的起点。稍微严重一点说,或许正是有《短发》在华语音乐市场的巨大成功,我们才有机会听到Gigi之后的30多张音乐专辑。
由《短发》起飞,Gigi出道12年,就发行了10张国语大碟(不含精选)。这是绝大多数香港女歌手毕生都难以企及的成就。
作为歌迷,真心希望她能再出一张概念完整的国语专辑。上张国语EP,至今也有十年了。
比起遥不可及的新作,我更希望自己可以回到一种“从来没听过梁咏琪音乐”的状态去。重新开始,从头欢喜。
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样,最开始听梁咏琪,是先听一些代表作,之后开始按照专辑逐张逐张听。 想象一下,一个从《爱的代价》才开始沉迷的人,一下子可以回溯10张国粤语专辑。那不就是挖到宝藏?
听过几首国语代表作,再去听浓重感冒音、塑料普通话的首张国语专辑,获得的是另外一种新鲜感。对着歌词本,研究每首歌的词曲创作人,看看哪些歌词写中了年少的心事,这样的画面永远留在回忆里。
在流媒体时代重听Gigi,似乎不必再以专辑曲序播放。毕竟切歌如此简单,不再需要来回跳转卡带。毕竟重听每首喜爱的歌,都像开一扇任意门,回到让你感到舒适和安慰的世界。 一曲一曲、一遍一遍重听时,温故而知新。
原来,专辑10首歌8首在唱分手,真是明黄的外表惨白的心; 原来,《口香糖》《鸭子》都是许常德作词,怪不得“我把你休掉,你没什么大不了”,口气那么像“啊哈,去吧,没什么了不起”; 原来,《暗恋也很快乐》是袁惟仁作曲,如果是《限期》式吉他编曲,一定是另一种味道……
最近两年,流行一种说法:十三四岁时听的歌,将最大程度影响一生的音乐品味。这样的研究成果,是不是真的科学,不得而知。
但许多时候我们无数次地单曲循环,是在尝试无限接近最初的感动。回不去的过去,音乐里找寻。 回到《短发》专辑,你是否会怀念初听的感受、珍藏当时的画面?
第一次听《短发》,能参透几分“一刀两断”的决绝?第一次听《口香糖》,是否只感到纯粹的欢快?第一次听《夜未眠》,是否很想弄懂那一长段英文独白…… 我们都很难回到“从来没听过梁咏琪”的阶段了,也回不到买了一张新专辑、继续等下一张的境遇。 20多年来,我们就这样等啊盼啊,一路听完30多张专辑。这样的生活回想起来真幸福。
既无法穿越,又不想失忆,长大了的我们,只能这样吹着风,慢慢逆时针追寻。
真羡慕那些从没听过梁咏琪的人!
Inspired by 张佳玮 《还没读过金庸的诸位,你们是多幸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