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真、善、美?
这是1951年萨尔茨堡音乐节《魔笛》的现场录音。
英国DECCA唱片公司,因二战中负责研究侦听德国潜艇的水下声纳录音,技术能力在战后迅速跃居世界同行前列,该公司曾在其历史回顾性的单册刊物《笛卡之声》里面介绍过:现场音效很满意的,录出来不一定满意,而现场听感一般的,录音却很有可能是出色的。
剧场坐满了听众时,相当于增加一层极好的吸音材料组合,这对于欣赏剧场演出录音是个很大的障碍。通过麦克风拾音来还原现场,人们听到的声音总是要干很多,缺少环境音场的体验(早期录音的音效和背景噪音反而不是最主要的挑战)。
但现场录音的先天不足,对接触富特文格勒的文献而言,却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与同时代的几位指挥家比较,如托斯卡尼尼道法师般的严肃,布鲁诺·瓦尔特的内敛深沉,埃里希·克莱伯的光辉灿烂,富特文格勒的个人色彩更像一位森林里细腻又充满爱心的守林员。我们可以感觉到,他在演出前的排练中,已经细心地把动物学家、生态研究者在鸟儿、走兽、鱼儿身上系缚的圈、环或发射装置取下,帮助它们还复与生俱来的简单和自由。
音乐学术研究给予乐手、歌者、合唱团成员各种专业助力和能力强化的同时,也套上了一些无形的束缚。音乐表现本来出于人类对音乐的喜爱和投入,可是在愈加严谨的专业化背景下,有些追求和感觉就显得不那么美好了。
富特文格勒,用属于他自己的方式解决了这一难题。
当我们沉浸在与众不同的富氏之声时,很容易忘却音效、背噪和变化多端的自由速度带来的一点困扰。因为他们的演出有灵气,有怅惘,也有欢乐,在这里,演出团体不是指挥手上的提线木偶,而是忠于自己艺术感受的人,是在作曲家默默注视之下一群喜怒随心的小朋友。
感谢人类音乐森林的护林员 — 威廉·富特文格勒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