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的孩子:从小太阳到我们的身份认同



《喜马拉雅的孩子》,歌名是早就公开了的,完整版的词曲和演唱到了今日才彻底撩开面纱。词曲很李健,演唱很旦增。都是熟悉的味道,碰撞在一起却又有奇妙的化学反应。
曾经期待它在九月发表,呼应那首封神的《九月➕牧歌》。但如今选在十月,倒也是意义深远的时间节点。它让我们梦回三年前,师徒携手获得2018年中国好声音总冠军的十月。记得旦增夺冠演唱的最后一首歌曲,歌名叫做《喜马拉雅的孩子谜一样的天边流浪记》。超长的歌名,无疑是数首歌名的合成,包括《谜》《天边》《流浪记》等。但只有“喜马拉雅的孩子”不是一首现成的歌曲。也许那时候李老师就埋下一个伏笔,日后要为爱徒量身定制一首叫做《喜马拉雅的孩子》的歌曲。
(一)
歌中唱道,那里云来云往,炊烟漫漫,河水在歌唱;那里雄鹰盘旋,牛铃清脆,牛羊满山坡。每当孩子在山间迷失,总有阿妈的呼唤。
这就是喜马拉雅的孩子的故乡,令人无比神往的地方。李健在歌中选择以喜马拉雅及其背后的各种隐喻,来承载对爱徒的期许、祝福和关爱,也促使他回首过往、审视自我。喜马拉雅是青藏高原上的山脉,藏族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蕴积无限生命的真谛。喜马拉雅是圣山,也是世间最高的山,世界屋脊,山界之王。因此有人去朝拜,有人去攀登。无论是身体还是灵魂,都能在这里磨炼和洗涤。喜马拉雅是雪的故乡,这是其藏语本意。雪域冰川的壮美给人无穷力量,纯净又高洁。
所以旦增,你是山之子,雪之子,藏人之子。你是文化交流的使者,也是恩师的爱徒。这般多重身份的你,有着大山般的静穆、坚毅和勇敢,也有着雪一般纯净高洁的品性。你的歌声里充满着信仰的虔诚。你那么用心地从汉文化里汲取养分,又将藏文化传播四方。
(二)
在《喜马拉雅的孩子》MV里,有对歌词进行的具象化诠释,呈现不同时空的对比差异。
故事里有一个童年的我和当下的我,这是时间维度上的变化。波兹曼曾写过一本《童年的消逝》,其划定的童年和成人的界限,来自教育,而非生理意义上的成长,也就是书面语言的学习,从此有了抽象思维能力、延迟满足感的能力和自控能力。这是从孩童到成人的必经之路,也是征服儿童天然本性的一个过程。
伴随从童年到成年变化的,是从乡村到城市,成长环境的变化。在歌曲宣传海报上,有着实实在在的蓝天白云、秀山丽水和影影绰绰的高楼林立。这是空间向度的变化。当告别淳朴乡情和田园牧歌的生活,融入繁华都市,物质充盈的我们,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可曾感受到压抑?忙碌了,也茫然了。
无论是从童年走向成年,还是从乡村走向城市,其背后都是从自然到文明,从传统到现代的隐喻。在享受丰厚文明成果之时,我们内心深处为何会有隐隐的不安?那是童真天性的消逝,也是与自然渐行渐远的焦虑。此时此刻,有一种叫做怀旧的情怀在心中涌动,也是一种文化乡愁,让我们别忘记回首来时路,去童年,去田园,找寻一片片遗失的美好,去回应阿妈的呼唤。
(三)
来这世上的每个人都会追问:“我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每个人都会回溯本源,去寻找自己血脉的根基,回望一段历史,或一个蕴含某种意义、亘古不变的文化地标,确认自己某个族群成员的身份,以此获得成长的自信心和凝聚力。
对身份认同的渴望在当下显得格外重要。当鲍曼提出流动的现代性的时候,是发现我们所经历的现代化进程里,充满了不可靠性、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时时有漂泊无根的体验。尤其新媒体技术的巨大变革让我们每天接触海量信息,然而包裹我们的却是碎片化的人文生态环境,那种由信仰和习俗建立的秩序感已然失守。
故而恩师李健通过这首歌引领旦增确认了他的家园。他是喜马拉雅的孩子,他的家园就在那座高耸入云的雪山。而听歌的我们,是谁的孩子?我们的家又在哪里?当这首歌的意象投射到我们每个人的故事里,就是对自己身份认同、文化认同的追问。那是久违的自在逍遥,是人与人之间的恬淡温情,是停下来、慢一点的人生节奏,是闲情逸致、悠然度日的快意人生,是与四季和自然真实的敬畏、连接,是枕山而眠、依水而居的诗意盎然。我们本是自然万物的一员,有着基因里永远褪不去的田园烙印。
结语
恩师李健对小太阳的关爱,点点滴滴总难忘。为了他有更清亮的嗓音,嘱他多喝水护嗓,并赠予水杯和沉香水。为了他有更亮眼的舞台呈现,以数套演出服相送。为了授之为人之道,特以美玉相赠,取君子比德于玉之意。此次送歌一首,更是无限深意在其间。
三年前,当旦增唱响《喜马拉雅的孩子谜一样的天边流浪记》时,李健特地在结尾为流浪的孩子添加了一句歌词:天边的路通往我的家。今天,在《喜马拉雅的孩子》里,李老师再次让小太阳明白:我的家就在喜马拉雅。与此同时,老师也通过这首歌,为我们所有人指路,去找寻属于自己的喜马拉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