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响人生

如果嗅觉是有记忆的,透过某些特殊气味,我们得以回想起人生中的某些片刻,那么动人心弦的音乐的香气,必定是能够深深烙印在心中,而成为一种符码,甚至在无形中,埋藏于基因血液,进而造就某种命运上的关联。
柴科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写于1878年,在首演过后,知名评论家Eduard Hanslick (1825∼1904) 严厉批评是 “具有臭味的作品”,柴科夫斯基为此感到非常泄气,所幸小提琴家Adolf Brodsky 非常赏识柴可夫斯基,不余遗力地推广,一有机会就演奏此曲,给了柴科夫斯基莫大的鼓励。如今,一百多年过去了,西方音乐史将这首曲子归类为四大小提琴协奏曲之一。
贯穿电影《音乐会》(Le Concert)的柴科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便是属于这一类型的浅在语言。经由导演细密的铺陈运用,使得这首居于配乐角色的作品指涉性无穷。在戏外,这首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精致、优美、感伤且气势磅礴,蕴涵了柴科夫斯基独特且无比浓厚的俄罗斯哀愁,演奏此曲需要超绝的小提琴技巧;在戏里,这首作品承载了沉重的命运,也让意志与天赋得以彰显,进而贯彻理想和执着,达到和谐的极致。
在苏联瓦解之后,许多优秀的音乐家逃往世界各地寻求庇护,做一些和音乐无关的行业;一名清洁工的真实身份是成就非凡的指挥大师,开着救护车的司机是杰出的大提琴家,犹太籍的小号手四处兜售手机,这群看似乌合之众,实则有着辉煌的过去,他们有着梦想,有着燃烧未竟的音乐梦。不要错过这张原声音乐,就算是不懂古典乐的人,相信也会折服于电影中的动人乐章!
Peace & Lo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