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破白昼的黑色摇篮曲
Mark's pain/happy/mad/sad/stress
当看完Child's Diary时,想好好记录一下我对《Child》存在的困惑与想法了...
Mark比我想象的思考的更多,很喜欢他在Child's Diary里坦露的心声,他的想法,他的困惑,他的自爱与自省,那些超越年龄的压力,好似化作了儿童一般的问题。
关于《Child》拥有很多矛盾与挣扎的问题儿童
很混乱的一些记录 夹杂歌词/画面/变奏
Child(歌词翻译来自李马克吧)
“你算什么 来扰乱我的心
让我一片混乱
如果问题是我
为何总将问题丢来
Oh I Oh I Oh I匆匆忙忙
Oh I Oh I Oh I愈发莽撞”
//
第一次出现黑白画面。明暗对比,明的地方逐渐变多直至全部暴露。(是窥探?还是躲藏?)
黑白画面后出现第一次鼓声,改变了原先较为舒缓的节奏。(从梦境中清醒过来?鼓声代表一种打破梦境的媒介?节奏的变化代表着梦境亦或是现实?)
“如果问题是我 为何总将问题丢来”
无法作为主导者(与下方的“我就是幕后操纵者”相悖),把控不断变化的因素,虽然是由我产生的问题却无法被我解决。
“我是个孩子
不能如你所愿
晚安 就是不需要摇篮曲
这是我的问题 很多问题
人们期望的我又是谁
我是谁 我又将成为谁
不同的夜晚 同样的梦魇”
//
音乐背景中连续的鼓点,产生不安感。
鼓声结束后出现黑白画面,环形楼梯中的仰视镜头。
为什么不需要摇篮曲?(即使摇篮曲也无法助眠)
梦魇——关于人们眼中的我和我是谁,寻找自我中。
“为什么 为什么 为什么 毁了我的夜
在被你破灭的夜
我已然受到伤害
废话 废话 废话 你们话太多了
不要再浪费我的时间
就到那里为止”
//
鼓声一直存在,但是变得浑厚不那么突兀,作为背景乐器。
出现第三次黑白画面,俯视镜头(变成主导者?)
“当我勃然大怒的时候 我就是幕后操纵者
只有懂得人才能懂
虽被误解 但却成了最好的解释
如果将太阳当做梦
我的思绪
便是整天围着它转的地球
我警惕着这个伤人的诅咒
我不知道我的力量能有多大
我不知道的事情还有很多
但当你不懂时你就会知道
一身大红的华伦天奴”
//
与第二段相似的连续鼓声出现。
“就算粉碎 也同样粉碎了我的责任感
就算到最终自由的那刻 我也绝不会回头
想要成为陌生人 与这社会疏远
羡慕丙烷 我现在迫切渴望燃烧
好像只有横眉冷目 才会感受到这种滋味
我要好好滋养身上的刺 无法让你轻松超越
为什么我会如此痛苦
没有相同的感觉
你呢 一会儿告诉我”
//
鼓声消失。
最喜欢的一段,充斥着叛逆与宣泄、愤怒与不甘。
“我是个孩子
不能如你所愿
晚安 就是不需要摇篮曲
这是我的问题 很多问题
人们期望的我又是谁
我是谁 我又将成为谁
不同的夜晚 同样的梦魇”
//
鼓声持续
与开头一样的歌词,以这段结尾的话可以自圆其说,进入循环 许多人说的自愈。
马克在推特上发布的另一个结尾。
“或许会有人产生共鸣吗
可不可以就像现在理解我”
//
鼓声消失,提出疑问。
“不 我只是说出了心里的真实想法
我会以自己的方式度过这一天”
//
鼓声出现,再次打破梦境。
为上段的疑问做出解答,自问自答式歌词。(困境与疑问一直存在 剩下的交给听众想象?)
关于我的疑惑
是什么打破了摇篮曲,划破了原先的寂静之夜,又是什么杀死了夜晚?
为何从“如果问题是我 为何总将问题丢来”被动转变为主动“我就是幕后操纵者”?
Mark在Child' Live & Behind Story with JOHNNY中谈到,没有想过这首歌会叫《child》,但是与制作人dress的想法相通的是并不认为这是一首欢快的曲子。Mark原先命名为《question》 ,dress认为child更合适。孩子与问题的联系,问题儿童?
一些冲突与矛盾,两种结局,music vedio/音源与预告的不相符,舒缓摇篮曲变奏强势说唱曲。
普适性强的主题child呈现的另一面,对child更多的印象是欢快无忧明朗的童年时代,色彩丰富明亮。mark的child低沉阴郁变化不定,一直处于不安焦躁中,混乱,急促、紧逼、喘不过气的压迫感,心里的苦闷。最后以为回归于梦境,回归于平静,一切变得安逸舒适,却又被撞击声音(鼓声)敲破梦境,打破摇篮曲,回归现实,提出疑问?产生共鸣?
打破的是摇篮曲还是说唱曲,夹杂其中的鼓点又意味什么,是梦境被打破回归现实,还是现实被打破回归梦境,什么是梦境什么又是现实,安逸是梦境,混乱是现实,还是混乱的梦境,安逸的现实?
奇怪的编曲
吉他倒入音乐所产生的舒适安逸(昏昏欲睡、哄睡)梦中的反复呓语,缠绕现实的梦魇......
从窗户中喷射出来发的碎屑,急剧的rap,喷射、愤怒,碎屑=苦恼、谩骂?
怒音后摇篮曲变奏说唱曲, 较为舒缓的说唱。“嘿”之后变奏变得更为强势,转而变成谩骂(一些抱怨 一些反抗、情绪态度转变)。鼓声后转变节奏,鼓声=drop the beat? 几处节奏变化都是在鼓声之后,鼓声是打破梦境与现实的标志?
关于共鸣的一些联想
马克作为加拿大长大的孩子,自小受北美文化的熏陶。后去了韩国作为练习生,在韩国生活,又接触到了亚洲文化。不管是在什么样的文化熏陶下,什么样的地方成长,我们都能在这《Child》中产生共鸣。所以,这种共鸣到底是什么?互联网时代使得各地区能在同一时间获取相同的信息,接受到的网络文化差异变小。虽然身处异地,但却拥有着相似的烦恼与困惑。
关于自省与自爱
我知道那很难但是我想尝试
能不能有人了解我? | Child's Di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