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便写写

潮水般汹涌的吉他音墙被新浪潮/艺术流行特色的电子化思路取代,Mitski选择了闪亮的1980s声音去表达更多的心碎和柔软,但也承担着巨大的风险。 Track02 Working for the Knife 就隐隐透露出一种“差一把劲”的遗憾。具有略微剐蹭感的杂音+规整的具有颗粒感的节奏组,已经非常贴合“难以解脱的自我毁灭”这一主题了。但是轻柔的吟唱、重复过多的人声旋律,并没有带来更多情绪。惊慌、焦虑、无奈......这里本可以有更多充满张力的演绎供她选择。 Track05 The Only Heartbreaker 是一首相似的曲目:清脆到极致的军鼓,发着荧光的复古都市感lead,Mitski把自己的声音淹没在动感的配乐中,去达成一种“无人理解,越陷越深”的清冷听感。这首做得更好的地方在于,人声更明显地让步给了更加精彩的器乐部分。通过切断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达成淡淡的镶嵌、融入,最终沉没于其中的听感。 Track07 Love Me More 更为直接,但这也让它成为了专辑中少有的活力时刻。几乎听不出换气的副歌部分就是核心,有着情绪递进且保持压迫感的演唱。直接粗暴地把一种需要被爱的渴求送到了听众耳边,让人不得不接受,一同感受这种不健康的关系所带来的窒息感。 从Mitski最好的曲目之一Nobody可以看出来,她对于情绪传递的把控很依赖长音的重复。恰到好处的清冷嗓音跟一浪高过一浪的弦乐组很适配。而这张专辑里她似乎并没有储备太多优秀的长线条旋律。当然,她的经验是足够丰富的。可以像Track04 Everyone 一样做贝斯主导的简约版darkwave,可以像Track05 Heat Lightning 一样调亮反拍的音色,借助调皮的脉冲音效,与黏黏糊糊、赖着不走的pad做出反差。可以像Track09 Should've Been Me 一样大搞音效展览,把滴滴嘟嘟的电子音效+一些合成器solo都套进一个吉他-贝斯-鼓的体系里,还原1980s合成器流行起步时的样子。 但是听了这么多遍,我总觉得哪里不对劲。或许有些曲目的songwriting略显平淡,但这不会直接让我产生“软绵绵的无力感”。似乎缺乏了一些劲头。 同样是1980s synth pop,电子脉冲做点缀的beat。我突然很想让Portishead的主唱过来唱一唱,她是不是会给这些食材打上独特的烙印,做出怪异但曼妙的酸涩感?或者让Low的主唱过来唱一唱,他们是不是会大刀阔斧地把食材都切割重组,拼出一种棱角分明的反差美? Mitski似乎并不想做主厨,她没有用自己的声音主导这道菜的做法。她选择把食材放进水缸里,然后看着它们慢慢下沉,沉入自我怀疑又顾影自怜的laurel hell。虽然这样的成品淡淡的、软软的,但至少是清爽的、干净的。 这张专辑适合1980s新浪潮/合成器爱好者,艺术流行爱好者,了解一下2022年的独立摇滚音乐人怎样看待那时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