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Pitchfork乐评一枚
Mitski的第六张专辑是一张表达了她与她自己激烈的职业生涯的关系的、朴素细微且反叛的独立流行专辑。
Mitski用一种早熟的人无情且自以为洞察一切的眼光看待着世间万物。她尖锐的灵敏度正是让她的粉丝产生共鸣的地方,就好像Mitski是世界上唯一了解这些粉丝的人。这也是她警惕就算是最为真诚的倾慕以及坚持要在自己和听众之间保持距离的原因。当一位粉丝在演唱会上大喊“我爱你”时,被迫温柔地说出真相的Mitski用一种可怜对其回复道:“你不了解我。”
但是Mitski也会考虑到她听众的立场,因为他们是她得以继续制作音乐的原因。“感谢你们拯救了我的生命”,她在表演结尾对人群喊道。她所有的强烈都被用于达到这一富有创造力的追求,一段她生命中最为显著和腐坏的关系。对于她的梦想来说,她做到了其他歌手也在做的一些比较超过的牺牲:巡演一场接着一场、没有固定的住宅或者医保以及抛弃其余的爱好和朋友。“我会忽略其余所有因素,包括我作为人这一条件,只为了继续做音乐。”她在2018年高贵的《Be the Cowboy》发行之前告诉Pitchfork。那个时候,她仿佛已经成功了。她可以用所有时间来做音乐。她可以给自己买保险。“现在我的目标就是只做我觉得我有必要做的音乐”,她说道。
当你实现了你的梦想却依旧感到不开心会发生什么?在《Working for the Knife》,她第六张专辑《Laurel Hell》引人注目的先发单曲中,Mitski承认一切的努力仿佛都不值得:“I always thought the choice was mine/And I was right, but I just chose wrong.”这首歌以冰冷的、嗡嗡的、听起来像是尖锐的东西砸到铁轨上一样的合成器和叮当的声音开场。这首歌是十分强烈的,充满了矛盾和不安;Mitski冷酷的声音和听起来稍微有点跑调的钢琴产生反应,接着一段当当作响的吉他突然跳进来。“At 29, the road ahead appears the same,”她唱道,接着转换成一节细微的、或许徒劳的关于希望的音符,“Maybe at 30, I’ll see a way to change.”
《Working for the Knife》写于19年末,当时Mitski退出了社交媒体并且私下决定同样地退出音乐市场。接着她意识到她的合约使得她不得不再做最后一张专辑。相比于安静交出《Laurel Hell》并且消失,她选择宣传这张专辑,坐等收益入账以及录下对于推特反响的视频;不光是宣布个人开启的四十八场巡演,她还会成为Harry Styles的开场嘉宾。“Sometimes I think I am free/Until I find I’m back in line again,”她在低沉的《Everyone》中承认道,就在如同吊灯一般闪耀的钢琴的和弦将歌曲带到一个更为美丽的境界之前。这张专辑并不回避Mitski的疏远,这一点就算在vocal上也体现得非常明显,比比如《Puberty 2》要少了很多活泼。在《Stay Soft》中,Mitski重启了《Nobody》里的暴躁的disco并且告诉我们麻木对于挣扎着想要活下去的人来说是不可避免的:“You stay soft, get eaten/Only natural to harden up.”
《Laurel Hell》中的歌曲是分散的,比之前的要少了很多意象的堆积:比如《I Guess》中最长的一句歌词只有六个单词,仿佛这首歌是写在一张卫生纸上的。专辑中一处重要的地方是《Heat Lightning》,一首听起来仿佛The Velvet Underground的《Venus in Furs》的关于失眠症的悠长的歌曲。“Sleeping eyelid of the sky/Flutters in a dream,”Mitski唱道,一幅对于凌晨四点生动且壮观的刻画。在一个十分边缘的时刻看出窗外,她期待着一场即将来临的风暴,看着树木“swaying in the wind, like sea anemones.”酷热的空气散去,歌曲乘上一阵微风。几个小时躁动的沉思让Mitski懂得她必须抛弃她选择的道路,而且她温柔且几乎虔诚地唱着:“I surrender.”
其余《Laurel Hell》里的亮点都是更富有威胁性而不那么放松的。开场曲《Valentine, Texas》给我们介绍了专辑持续的一个隐喻:Mitski回到了她黑暗中那个应该待的地方。“I’ll show you who my sweetheart’s never met,”她唱道,为我们展示出一个如同野兽一般残忍的她自己的另一个版本,带着“wet teeth, shining eyes.”在刚开始这首歌是令人不安地极简,但是在一个经典的Mitski的操作之后,这首歌在中间爆发;音乐如同一个雪球一样盘旋和闪烁。期待着观念的转变会放松她的压力,Mitski想要开车前往那些云长得像山一样的地方:“Let me watch those mountains from underneath”,她唱道“And maybe they’ll finally/Float off of me.”
在《Laurel Hell》的宣传中,Mitski将她自己和她之前的专辑的目标,即不断用如同短篇小说一般的文本来证明她的作品不止自白一般的告解疏远开来。“我不想再做一张《Be the Cowboy》”,她说道,“我不想做在我和听众之前竖起一堵墙的音乐。”这种构架并不是正确的,因为《Laurel Hell》并不比她之前的作品要透明或者富有揭示性——而且在她与音乐悲惨的关系之中有着那些如同故事一般的浪漫揣流。《Should’ve Benn Me》,一首有着Hall & Oates一般的白人器乐组合的让人跺jiojio的歌曲,可以说是2018年的《A Pearl》的续集:一位在情感上迷失的女子的伴侣却无法突破她心里的防线,所以他们从她的翻版中寻找着爱情。在与流行热单制造机Dan Wilson合作的《The Only Heartbreaker》中,有人希望他们的爱人能够搞砸就算就那么一次,这样他们便可以从总是由自己背锅的事实中解放出来。
《Laurel Hell》中包含着Mitski一些最为商业的作品和Mitski在采访中对抗着市场想要将她市场化的需要构成了一个奇怪的巧合。在《Laurel Hell》的后半张,包括《The Only Heartbreaker》中,她采用的八十年代合成器流行是那么舞台流行以至于就算和The Weeknd合作听起来都不会奇怪。你可以说所有的疯狂和爆炸都是一种更加超越的目的,比如在《Love Me More》中,Mitski疯狂地祈求着更多补给,更多回报,或者就只是单纯的更多。“Drown it out, drown me out,”她要求着,而让人眼瞎的合成器满足了她的愿望。但是歌曲的制作却有着最终让她隐姓埋名的效果,把这位一流的唱作人降到了一盘疲惫的调色盘中。Mitski一直说自己比起编曲更加着重于歌词和旋律,而《Laurel Hell》中的选择则可以看作是对她才能的一种错用。
《Laurel Hell》在三年中经过了几次不同的创作过程,可能这也是为什么最终的结果感觉有点散乱:流行大金曲接在缓慢、依靠氛围的乐段之后,叙述式桥段和平淡的揭露拼凑在一起。如果说这是她在Dead Oceans发的最不吸引人的专辑也相当于是在承认她设下的同等水平的标准。《Laurel Hell》依旧拥有着凶猛的歌词和艺术的旋律,相当于是Mitski的每一步都是在一个基本的水平上进行的证明。这张专辑本身的存在就是现象级的。Mitski对于离开音乐产业和毁灭一切的幻想并非一夜之间发生的。“如果我可以成为一个有着稳定工作的正常人,那我肯定秒选如是生活,”她在2016年告诉《纽约时报》,“我很愿意只做一个开心的人。”
当然,这一切没那么简单。在《Laurel Hell》的最后几分钟,Mitski可怜地宣布着结束,在专辑倒数第二首歌曲中宣布了她的告别。“You say you love me/I believe you do,”Mitski在真正的结尾曲《That’s Our Lamp》中唱道,“But I walk down and up and down/And up and down this street/’Cause you just don’t like me/Not like you used to.”这首歌听起来像是经典的爱人之间的吵闹,传承了ABBA的《Dancing Queen》的欢腾的disco。这种情绪几乎保证了一个快乐的结局,你可以预测如是的结局会怎么样:Mitski和音乐,这对非凡而注定要失败的恋人,给了一切最后一个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