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鸟》惘闻 乐评
在我心里国内器乐摇滚第一的位置就是惘闻。
听惘闻的第一首歌应该是18年的年初,在一趟去西安的列车上,我坐着硬座听了一晚上的《lonely god》,《lonely god》是惘闻12年的专辑《0.7》,这张专辑在12年拿了阿比鹿年度摇滚专辑奖,13年摇滚迷笛奖的最佳年度摇滚乐器演奏。马上2022年了,惘闻第一张专辑的发行时间是2000年,那年我一岁,《0.7》这张专辑算是惘闻从开始到现在中间的一套作品。《lonely god》个人认为是把“丧、孤独”描绘到了极致,也算是后摇作品里最出圈的几首歌之一。在那之后听了10年的《L&R》这张专辑,再到后来的《八匹马》、《看不见的城市》。《孤独的鸟》是去年发行的专辑《十万个为什么》中的作品,距离他们第一次发专辑已经是20年了。
对于《十万个为什么》这张专辑,他们自己这样说:我们一直喜欢做专辑而不是单曲,因为这需要相对长的过程,正式这一相对长的过程赋予了专辑时间的烙印。一首歌并不能记录某个阶段相对完整的思考,但一张专辑可以。而对于这张专辑里的每一首歌,讲述的又是各自独立的故事,它可以是关于无数的“?”,也可以是关于遥远处依旧需要去探寻的光亮。
首先我认为他们对专辑的理解和我对此的理解很一致。惘闻的专辑从2000年开始就是带有概念的,20年里的每一张专辑都是对一段时间和经历的思考的整合,我个人认为写专辑其实是不需要先定一个主题的,那反而会有太多的局限性,每写一首作品都会想着要和我的概念相呼应,在这个过程中就丧失了太多的灵感了。
在一段时间里,自我本身的状态其实都有一个共性的,无论是喜或悲、复杂或简单、广阔无边或狭小空间,其实都有着那段时间自己的心态。所以当完成了一个阶段里左右的作品,整合在一起后自然就有了概念的说法,虽然都有着独立故事,但是是一段完整的思考。
关于《十万个为什么》这张专辑,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这是惘闻第一次先有了专辑的名字再去开始的歌曲创作,根据他们自己的说法,只是定了名称,但并没有局限他们天马行空的创作,而这次他们更注重的是创作的过程而不是结果,这也就导致了他们更多的去尝试,就像这张专辑的名字,“为什么”也许正是他们问自己,虽然歌曲本身没有太多进展(凡尔赛了属于),但是他们弄清了很多“为什么”,整理了自己的思路。
个人认为《十万个为什么》相比于之前的其他专辑来说,作品的概念性和思考性更强了,尤其是“思考性”,在我眼里思考性是一种听歌的时候不再全方面的投入在情绪了,更多的再考虑,为什么会这样来表现,怎么会想到这样的作曲呢?更多时候是一种震惊和崇拜。
从《看不见的城市》那张专辑开始,我对惘闻作品的感受就越来越觉得是真的在不断地思考,不停的创造,从作品中器乐的音色、作曲结构的创造、声音的搭配等等等太多可以去思考的东西了。
《孤独的鸟》在整张专辑甚至是整个惘闻所写的作品里,根本不算是表现力强的作品,甚至它的作曲思路和表现手法连我自己都能想到,但为什么要写《孤独的鸟》这首歌的乐评呢。
20年10月的西安,我在现场听了他们还未发行的这张专辑,当时并不知道有哪些音乐是将出现在《十万个为什么》这张专辑里的作品。但是通过后期的了解,当时现场念词的这一首歌,就是孤独的鸟了。通过后期的了解,词的内容大概如下:
正确的,饥饿的,还有勇敢的
统统被搅碎埋掉
只留下矫正后的文字
你我,即使坐不上五毛钱的公交车
即使被所有的目光击穿
也要保护好戴了一百次的,一次性口罩
剪碎后,成为碎片的喜悦,和幸福
拼贴出就像,未知的迷宫出口
垃圾机构不及标准的分类
变成了极简式的垃圾
垮掉的也不是一代、两代,是世代、是万代
留下的,存留下来的,是所有的正确的,集体记忆
你我,去跳河
在饥饿的时刻,去跳河
听着你我最喜欢的歌儿,去跳河
洗刷不尽的,是无尽的难过
吞没的是无数永恒的回忆
在饥饿的时刻,去跳河
听着你我最喜欢的歌儿,去跳河
洗刷不尽的是,无尽的难过
吞没的是,无数的,永恒的回忆
词像是专辑《八匹马》中的《第八层地狱》给人的感受类似,在失真的嘈杂和旋律的秩序中表达混沌的内心,就像很多话在酒后才能表达,那惘闻的情绪就在音乐铺到状态足够汹涌的时候才有勇气表达。看似杂乱的描述讲述的也许是自己的故事,但在现场词写的内容是什么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表达内容时的情绪。但现场之后,慢慢再去体会,写的也许就是自己的故事。
整首歌用的是3/4拍的节奏,bpm很慢,中间也没有速度的变化,所以这首歌的情绪重点不在鼓上,当然鼓也在变化着情绪,在效果器、和声、音色还有旋律上,说到底有点像氛围音乐,因为整首歌的结构一直没变过,旋律也是很少改变,围绕着Dmaj7、Amaj7、E这三个和弦还有他们的变化来做走向,慢慢铺效果加和声。加上3/4拍的节奏,是舒适又忧郁的作曲框架,我喜欢听着入睡。
开头将贯穿了整首歌的旋律用键盘呈现出来,鼓用最简单的3/4节奏铺底,在每个弱拍用擦来修饰,所以整首歌一直有叮叮叮的擦片声,有的人喜欢擦片一直出现有的人不喜欢,我就属于喜欢的。在小结的第四个重音时会省略去最后一个底鼓的重音。
30s时也就是第二段小号进入,旋律的编写不全是在重音拍,加上3/4拍的拍数,更放松的形式出现了第二个旋律线。小号的音域和键盘的音域都在重低音去,就是突出忧郁。
1min第三段在左声道出现了风铃一样的音色,在高音区作业。我记得现场来看应该也是键盘手的任务,20年的那场演出键盘老师应该是做了除了三把琴一把小号和鼓之外全部的音色库。
1min30s第四段时小号退出,吉他g1进入,编写了一段和和弦走向一致的旋律线。贝斯好像也是在此时或者上一段进入的,因为没有过多表现或者是因为耳机问题,一直没办法确认。
2min第五段时应该是g2做了环境的失真和声的配合,声音是铺满的,音量不大但效果很好,被包围住的感受,类似风铃音色的旋律也从左声道变成了双声道的配合,在高音区和中音区。
2min30s第六段延续了第五段的形式,将情绪铺了接近1分钟,g2的音量应该是在结尾有了提高,为进入下一段已经铺好了感情。
3min第七段,将g2失真进一步拉大,颗粒感更明显。低音区明显有更大的失真颗粒。
3min30s第八段,g2的旋律在后方和失真拉开了距离,旋律更清晰。在尾端连续打了六次擦片,把情绪进一步呈现。
4min第九段延续了上一段的情绪表现,鼓的擦更明显一些。
4min30s第十段,另一条旋律线出现,像是合成器做出的音色,连续感是十足的,旋律在走向里,音色沉郁。
4min55s第十一段,g1做了一段混乱的失真,像是一种对内心的煎熬和孤独的一种释放,在有秩序的结构中无秩序的乱跑。
5min25s第十二段延续上一段的表现,g1依旧在无秩序的创造着。
5min55s第十三段g1g2将失真延续,在左右声道自由的延续。合成器音色退出,突出键盘回到第一段的旋律线。
6min25s第十四段小号再次进入,g1g2退出,合成器做了一个左右耳环绕音的效果做和声。
6min55s左右结束,留有一段小擦做结尾。
这首《孤独的鸟》绝对算不上是惘闻最能展现作曲编曲功力的一首作品,但是结构的严密,氛围的把控,做到了极致。将现场的念白再带入到作品中,可能才是惘闻对这首作品真实的表达。我到不认为是因为词没办法加入到作品中所以录音室版本只有器乐。
后摇到底在做什么,他不是要告诉你我的故事,是听自己内心到底是什么故事,我只给你情绪,这是我一直的理解。念白属于是现场音乐魅力的一部分,就像你可以看出来我心情不好但我不会告诉你为什么,但如果喝完酒情绪到了,我就必须得倾诉给你。
后摇是内敛的,需要的是思考,不是它告诉你你该想什么,重要的是自己怎么想。
我很喜欢鸟,但在我养了一段时间鸟以后,我再也不想养了。
天空和地面不一样,既然长了翅膀,就不该被束缚。但无论是天空还是陆地,孤独是永恒的,接受并享受才是需要做的。
还是那句话,语言是很难表现情绪的,但音乐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