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

听过卡爷与穆拉文斯基两者之间的作品,自我感觉卡爷在整部作品的处理上增添了太多的属于自己的个性化,且音效也委实一言难尽,快板部分简直拉胯,整部作品本身饱满的情感结构便被彻底破坏了,而穆拉文斯基无论在整体的音质处理还是对作品本身的理解上,都是极具权威并后无来者的。
这部作品是老柴对自己一生的回顾,我想用挽歌来解读也是符合他创作这部作品的初衷的,浪漫一生的个性化气息,在这部作品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只不过多添了一份历经风雨后回顾自我与质疑自我的矛盾,与沉思之后对非如此不可的笃定,以及对一生浪漫最后的清算。就如曲74第一部分中,作品有几个起伏强烈的音乐动机,是老柴在表达自我恸痛的自然情绪的流露,即意味着自我否定与怀疑的矛盾,又象征着不屈的坚守本心的抗争与对最初美好憧憬的回味,后面一段持续平稳的慢拍,像是沉湎于自我浪漫思考的背景下的主体感受,但很多柴迷青年却过分解读了这些音乐动机。
老柴后半生几乎一直背负着外界给他贴上的双性恋的标签,这种他人投来的异样的眼光对他伤害无疑是巨大的。作为一位俄罗斯人,他是一个亲王朝的保守党,却又对当局政治幕后的腐败与黑暗感到痛心疾首,他曾是一个古典乐教授,自然而然有着对俄罗斯这个民族未来的出路感到担忧与悲悯的情绪,和身为一个俄罗斯民族文化共同体中的意识形态,即对真理及生命意义探讨的基本思想倾向,这些集合成了他每一部作品的选题与音乐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