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回旋与声的秘密——裘德《最后的水族馆》乐评
原载于公众号“歌颂家”,如需转载请联系:https://mp.weixin.qq.com/s/OC7CYWZKmoyFWcwsI_IcEA
无论以何种视角来评定,这张专辑都是今年、甚至近年华语乐坛新作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声音,而兼具了作词、作曲、演唱、编曲等工作的全能型音乐人裘德也是最值得关注的新生力量。第一张专辑《颁奖的时候我要缺席》初出茅庐就获得金曲奖提名,已经显示了裘德远高于平均水平的基本功与新鲜的灵感创意,而《最后的水族馆》则更进一步,将深度思考的歌词、走向不落俗套的旋律、风格多样且安排恰当的编曲与张弛有度的唱法整合为一张完整的概念专辑。流行、爵士、民谣,以及歌剧与音乐剧唱法的融合,使得每首作品在共享概念主题的同时又都在音乐层面别具一格,值得反复回味。
专辑概念线索:水族馆游客失踪事件
1《游览指南》">#1《游览指南》
一段念白,却因其“语音导览”的身份,而使得这个结构上的intro兼具了情节叙事上的意义。这段并不长的念白背后的背景音乐——音色模糊、微弱、发散的钢琴中音区的流动音符,铺排在背景之中的音色化的电声长音、宛如醉梦呓语的人声和声,以及点缀性的空灵的弦乐五度泛音、铜管乐器加了弱音器的纤细音色,都很好地预示了整张专辑在音色设计上的创作逻辑——原声乐器的常规奏法与延伸技术的结合;原声音乐与电声音效的结合。
“最后一次开放游览,结束后进入永久性闭馆,禁止与展品发生交互,如因违规发生共鸣,水族馆概不负责。”一个悬念的设置,同时将听众收听整张专辑的体验编织进这个完整的故事:如果歌手是导游,那么听众则自动占据了这个“水族馆游客”的位置,成为了每一首歌中的“我”。
2《浓缩蓝鲸》">#2《浓缩蓝鲸》
展品一:异化磷虾生态箱 (将蓝鲸的灵魂浓缩进磷虾的身体)
主题:声音与沉默
当磷虾变成——或幻想自己变成一只蓝鲸,它的声音因为无法被其他生物听到的独特频率得以加密:“让语言接近沉默,让我接近最幽微的隐喻”。但这个故事还有另一层解读空间:如果一只磷虾渺小的身体里居住着对蓝鲸的幻想,那么磷虾和蓝鲸的对举则是“身体”与“灵魂”的隐喻。这里的沉默的“爱意”并非产生于磷虾与蓝鲸之间,而是存在另一个“你”,是作为磷虾的“我”一边小心翼翼地发问:能否从我的沉默中听到藏着秘密的声音?你是否相信在我身体中蜷缩着像蓝鲸一样辽阔的爱意?同时又呼唤:只有倒映在你眼中的我,可以穿过漫天鱼群。但最后的结局,很可惜,“一只磷虾,被谁叼去,遗言消散在风里”。
这首歌无论是旋律和声写作还是配器编曲,都是不可多得的佳品。作为专辑真正意义上的首曲,前奏之前的一段海洋音效,过渡自然地延续了intro营造出的深海氛围:深蓝幽暗,辽阔孤寂。直到这段音效如海浪褪去般消失,音乐和主角的心迹才逐渐清晰地裸露。主歌的旋律具有格外忧伤的气质,值得关注的是“再大的浪都会像”此处的旋律恰好构成了旋律小调的音阶,忧伤与优美都被最大化,这句短暂的上行音阶在“像”这个字达到了情绪上紧张的至高点,随即又在“一个喷嚏”的下行音阶中瞬间得到松弛和解决——再大的浪,也不过一个喷嚏——旋律的紧张与纾解完美地应对了语言逻辑上的一张一弛,写作堪称典范。
副歌的旋律设计精巧而又具有显著的辨识度,“…你的眼神,给我回应,说你也信,在我怀中…”一连串的四音列,语言的节奏感与音乐融合得浑然天成,每个四音列的最低音依次顺着旋律小调的特征变化音向下降落,在副歌开头瞬间被扬起的情绪就这样一阶一阶地平息、黯淡、蜷缩、安睡。副歌的旋律严格来说并没有非常明显地半音化,其听觉效果之纠结却让人产生高度半音化的错觉。编曲也体现着同样顺畅的逻辑,从开头主歌简约安静的钢琴伴奏,吉他、弦乐、木管乐器、打击乐器…逐个添加进来,层次丰富又渐变自然。
3《水母银河》">#3《水母银河》
展品二:水母监听日志 (一位上班族与路过的水母之间的对话)
主题:逃离,或走神
这首单曲的气质与专辑首曲形成180度的反差。圆舞曲式的快三拍子的节奏是这首歌最显而易见的特点,滑稽俏皮又荒诞。“控诉你分裂三班倒不分昼夜,思考如何扮作宇宙最佳零件,永恒受骗”“陪我在银河里泡脚,拒绝Darwin进化的迷药”等歌词都明示着反思现代人内卷压力的主题。不知是否刻意,这张专辑中所有表达反抗的歌曲都以类似快节奏爵士的曲风表达,以一种戏剧化——或者说“游戏”的方式表现最沉重的题材。唱词密集,因而主歌某些句子的旋律写作甚至化用了古典歌剧中宣叙调的写法。在唱法上,在较低音区和较高音区也借鉴了一点歌剧男低音/男高音的唱法,俨然的正经更凸显了音乐本身的drama感,未尝不是一种黑色幽默。
#4《浮动的岛》
B区 「浮动的岛」展厅(外表是热带岛屿,实际是介于岛屿和生物之间的特殊物质)
主题:路过与遗忘
前奏响起,熟悉的“海洋氛围感”又回来了。这首歌是整张专辑中最接近普通流行歌曲的一首,然而爵士和声的运用也使得这首歌听起来相较于普通的流行歌曲更为丰富。歌曲结尾的处理非常之巧妙,“庆祝此时此刻”,“刻”已经落在了调式的主音上,正当听众以为歌曲下一句就要在这种流畅却无多少新意的安稳平缓之中结束时,音乐却突然刹住,在最后一句的“在这里”,使用了同主音大小调交替(爵士乐中的替代和弦/借用和弦)的手法,降低了半音的三级音理应带来突如其来的黯淡,这黯淡感却由于打破了听众的期许,而制造了一种“峰回路转、别有洞天”的新奇色彩。
相爱与生活中的种种相遇一样,命运的轨道一倾斜,轻描淡写地出现,留下错乱的记号。但这个记号是否如同刻舟求剑?你降落的陆地是否只是一座巨鲸的背、浮动的岛,连同爱的记号一起悄无声息地游走?只能漫不经心地,“庆祝此时此刻,在这里不在他方”。
#5《气温差》
展品三:雪花水晶球音乐盒(展品内微缩了一个飘雪冬夜里甜蜜的二人世界)
主题:幻想与真实
最为安静的一首。巧妙之处在于对原声乐器(钢琴、小号)的音色做了特殊处理,前奏响起就能察觉这钢琴的声音有些“异样”,每个音都有些许的“偏差”,仿佛一架年久失修的走音的钢琴,而音色又像是从留声机中传出,这一切都造成了一种失真感——在幻想的爱情中,时间失效,主角们滞留在久远的年代以前,被关在一个狭小、温馨、与世隔绝的空间里——与外面的真实世界形成了一种“差”。
前半段是对恋爱场景的描摹,美好、诗化的开场:“Seventeen steps to a spring/ Fire, wintergreens, fourteen snowy day/ And you, the final key” (通往春天的十七个步骤/有炉火、冬青树,十四个下雪的天气/而你,是开启春天的最终钥匙)。但后半段笔锋一转,“I still wonder if I’m awake, or just stay in a world being faked”。理想的爱情是否如同水晶球音乐盒里的模型,就像把恋人拥在一起的羽绒被,始终与外面的冬天之间有着无法平衡的气温差?最后写到“ I hope this song could be slower”, 是否正是音乐把听众封闭在这个浪漫美好的水晶球内?而结束这首歌的我们,是走出浪漫世界、面向严寒的气温差,还是回到火炉、点击下一次的单曲循环?
#6《B级鲨鱼》
展品四:B级鲨鱼标本(疑似因生活水体的核污染而发生基因突变的“B级鲨鱼”标本)
主题:等级与挣扎
像是《水母银河》的反面,写的是一个小人物如何在被淘汰的边缘苦涩挣扎。一个完整的讽喻:核污染的水是恶劣的生存环境,被分ABCD级的鲨鱼是三六九等的人,为了活下去不仅要喝核废水,还得直播推速食火锅。
这首港乐作词大佬周耀辉的作品从立意、主题和唱法上都有些像陈奕迅的《谢谢侬》,后者也是写底层小演员的挣扎,只是去除了隐喻后留下更加直白的残忍:“能够生存就有恃无恐”“寂寞天地中成为我的大英雄”。值得注意的是,两首歌都用小号、萨克斯等营造了一种百老汇音乐剧的听感,用极富戏剧性、甚至有些奢华的方式反衬人物的困顿,加重了讽刺与荒唐感。类似的编曲和立意在裘德上张专辑《颁奖典礼的时候我要缺席》同名曲中就已经出现,因此这首歌也可以视为上张专辑的再现部,或回声。
#7《火之涂写》
C区 餐厅区域 (在厨房烧烤海鲜的厨师和被烤的食物)
主题:Feast and Fate
sins, crime, cruel, greedy, overeat, addiction, obsession, salvation, confession, 这些词组合起来为这首歌赋予了类似于“七宗罪”的宗教色彩。做菜是一场酷刑,人是贪婪的暴君,当人们举杯的时候,食物在叹气。然而与此同时,被欲望裹挟的人类自身又是命运刀俎上的一条鱼:原来我们才是fate的feast。其中一句“I’m the cruel harsh greedy tyrant/ cut heads of leviathan”让人很难不留意——“切下利维坦的头颅”。Leviathan本是《圣经》中一种的巨型海怪,其形象常被视为类似鲸鱼,再次呼应了“水族馆”的主题。另外霍布斯有一本政治学同名书,赋予利维坦另一重隐喻,此处就不多展开了(小声)。
不过相较于主题和歌词,《火之涂写》的演唱层面更令人感到惊喜,裘德的英文咬字也保持了很好的语感,副歌部分反复出现的一句“Listen”,在真假声切换之间把声音中沙哑的特质发挥到极致,张力拉满。这也是裘德在唱法上与陈奕迅相似的又一个点,听起来与真声反差很大、甚至有些“虚”的假声,并不追求游刃有余、音色统一自然的效果,反而恰恰能在反差中凸显张力和对声音的把控能力(这个技巧在《大年夜怪奇物语》中运用得炉火纯青)。
编曲层面最明显的特点是:弦乐组的份量非常重,使用了一个完整的弦乐四重奏的编制(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几乎构成了整首音乐的骨骼,也挖掘了弦乐组几乎所有的写法、奏法(也借鉴了弦乐四重奏的许多写法)。有时弦乐组起到了打节拍的作用,有时让小提琴的旋律作为高频段的填充,有时则用一些细碎的弓震音作音色上的点缀。在流行歌曲的编曲中让弦乐组占据如此之重的份量,寄寓着特殊的考量:作为一类从中世纪末期、文艺复兴初期就已在欧洲地区流行的古老乐器,在其他乐器尚未被发明和应用的时候,提琴族乐器就充当了早期交响音乐雏形的最主要角色,最开始就是为演奏宗教音乐、宫廷音乐而存在的,而且弦乐四重奏也是相当古老的乐曲体裁。如此之重的弦乐份量,对歌曲题材上的宗教色彩和全英文的歌词都有所呼应。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在于,这首歌曲的弦乐请了四位弦乐演奏家实录,如果不是实录而是电脑音源的音色,那么这种色彩浓郁的古老感、宗教感、西方感将会荡然无存——这就是原声乐器永远无法被数字技术替代的魅力,它的音色永远提供一种身临其境的现场感,情绪和色彩都无比真实。
#8《仿生海龟》
展品五:仿生海龟
“仿生海龟有了爱情,也会从慢吞吞加速私奔到引擎过热,把和塑料袋在一起的每一天,都过得像是电量耗尽无法启动前的最后一天。下一次的充电也许再不会来临,但无论世事变迁,总可以在远离大都会的出海口紧紧相拥,做一对不可降解干垃圾。”
主题:数码王八的爱情(划掉)
“爱上我不危险比人类安全/也就偶尔冒烟”。
享受即可。
#9《昨晚我梦见我学会了游泳》
D区 泳池区域
主题:梦与自由
梦境与游泳,看似无关的两个意象却在这里获得了共通:都作为逃离真实、远离人群的“异托帮”,让自身暂时获得感觉层面的自由。整首歌在听觉层面也试图营造梦与水中游泳的氛围——流动的、梦幻的,BGM中始终伴随着水声,主歌部分和声的使用产生了一种“水压造成的幻听”效果。
这首作品在整张专辑中属于层次感非常强的一首,前面都是“线条式”的稳步推进,但值得注意的是在4分10秒-25秒的间奏,弦乐组,小号,营造“深水涡旋”的感觉,使得情绪进入了另一个层次,产生较大起伏。最后一段,“身体是我的桨带我逃脱岸上的视线/所以接受溺毙的危险/自由只是微小的差别/但我拥抱这种幻觉”,这时“我”已经完全意识到自己身在梦中——连游泳所获得的这种逃离和溺毙的自由都并非真实,梦隔着游泳,游泳隔着梦,两层幻影,两层中介。但“我”也只能如此拥抱这点微小的自由幻觉。
#10《磁悬浮列车》
“游客离开水族馆,乘上磁悬浮列车,但随后行踪不明。”
主题:加速,失控
“急不可耐/仍不够快/加速无害/报纸刚摊开”
“焦虑到废寝忘食/太迂回没人做博尔赫斯”
这辆飞驰的磁悬浮列车上,坐的是这样一些乘客:急不可耐,消灭留白;廉价速食,信息不肯加载;没有方向,但务必准时。奇怪的是,并非人们挟持了列车,而像是相反——生活才是“负罪又天真的人质”。
又是百老汇音乐剧式的唱法和华丽的编曲。很巧妙的一点是,整首歌通过不断调整速度来模拟一种焦躁和失重的状态,用快节奏讽刺“快节奏”,人声和喧哗热闹的管弦乐器赛跑,比谁更快更狠,一起狂欢、一起舞蹈,最后一起失控。
#11《最后的水族馆》
“检票通过水族馆的入口,边走边看人类收集而来的种种展品……它们仍然活着吗?还是早已沦为上着发条的玩具。在这个被一面玻璃隔开的世界,没有谁是能全身而退的游客,标本的名字写着我、购票的巨蟹正望着我,凄厉的马戏中央也是我。”
主题:镜像
同名主打歌,亦是水族馆游客之旅的总结:游客观赏过一个个生物,最后自己却变成了新的展品。没有出口,是为《最后的水族馆》。专辑介绍,或者说游览导词中多次出现的“交互”一词也许正是这趟水族馆之旅的关键词:人在与动物的交互中照见了自身:像《浓缩蓝鲸》一样渺小而沉默,如《B级鲨鱼》一般苦涩和挣扎,连《仿生海龟》都能在断电前让爱人感受心跳,而人类的爱就像《浮动的岛》一样飘忽而游离,梦幻的水晶球里与外界的冬天之间始终存在无法擦除的《气温差》。即使《昨晚我梦见我梦见我学会了游泳》,在水压与梦境中获得幻觉的自由,醒来也依旧要坐上《磁悬浮列车》,加速冲刺,也加速毁灭。人和自然,谁才是谁的feast?谁是刀俎,谁又是鱼肉接受《火之涂写》?当社会遵循着动物世界的法则,我们或许都是水族馆的陈列品。
《最后的水族馆》的音乐写作在某种程度上是和专辑首曲《浓缩蓝鲸》最为相似的一首,体现着专辑结构上的对称性,配器的编制同样是弦乐组搭配木管组,展现出的音乐形象却是截然不同的:《浓缩蓝鲸》是辽阔的、内向的、孤寂的,主角沉浸在自己的情感世界之中;《最后的水族馆》却是惊惧的、残忍的、挣扎的,主角终于惊觉自己便是水族馆中的展品,再歇斯底里的挣扎和呼救也无济于事。为了制造这种惊悚的效果,歌曲借鉴了一点“主导动机”的写法,从歌曲开头,钢琴就一直在重复一个“7-6”的音阶,一种危机四伏的紧迫感在这微弱的音量中蔓延开来,随着乐曲推进展开,这个“7-6”的音节以各种变型贯穿在节奏、配器、旋律等各个层面,有时并不易察觉,到了临近结尾,主歌再现,“请查阅我的票据…”,这个“7-6”的音节再次清晰地出现,如同一个挥不去的梦魇。专辑开头那辽阔深邃、安静孤寂的“海洋氛围感”早已不知不觉间在列车行进的途中消散得一干二净,此时来到最后一首歌,剩下只有残酷的悲剧现实。
在演唱方面,近乎神经质的呓语,不断挑战高音,大音程跳跃,而加入的魏如萱若隐若现的和声并非构成平等对话关系,更像是一种来自神祇的观照与宣判:这终究是一场大型的自言自语。
“破损无非你失去我我失去你“
“判罚无非你成为我我成为你”
“谁在喝彩演出里苦涩的马戏,细看手册上印着姓名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