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在买唱片之Steve Reich: Different Trains
(注:由于一篇写于多年前的有关朝鲜纪录片的观后感,19年五月以来开始不断收到朝鲜水军的控评和骚扰,包括在我所有的评论(与该国、该观后感毫不相关的音乐评论)下点无用和留言辱骂。已向豆瓣举报。)
作为现代音乐的开创性人物之一,史蒂夫·莱克(Steve Reich)一直以先锋的姿态定义和开发着极简乐派(Minimalism)。六七十年代他的音乐往往选用循环播放的人声录音(《快下雨了》,1966)或者钟摆(《钟摆音乐》,1968)等机械性很强的材料,通过精密调整各个音轨的播放速度来达到复杂的效果。再后来发展成多乐器对相同音乐动机的并行演奏(《六架钢琴》,1973),渐变的节奏和相位差产生了时而和谐时而错落的奇妙体验。在莱克看来,音色、响度和节奏的细微变化才是音乐的关键。 有趣归有趣,他的音乐总被当作前卫指标或者高深的理论研究,影响范围终有限。直到八十年代莱克的音乐变得较为生动和丰富以后,他才逐渐被大众接受。《不同的列车》是莱克发表于1988年的一部弦乐四重奏和录音采样作品。音乐的主题是二战时期美国和欧洲“不同的列车”。这个想法来源于作曲家对他小时候的回忆。三十年代末莱克不满五岁,由于父母的离异他必须常在看护人的陪同下搭乘火车横穿整个北美大陆,往返于洛杉矶的母亲和纽约的父亲之间。在小莱克的眼里这是充满乐趣和冒险的奇妙旅行。而多年之后,他突然想到自己作为犹太人,若当时生活在欧洲,那将会是完全“不同”的列车。为了表现这段特殊的个人经验和与此同时在不同空间中发生的历史大事件,莱克创作了这部三乐章的《不同的列车》:战前的美国,战时的欧洲,战后。 就算以今天人们见多识广的眼光来看,这个唱片仍然是重要的和创新的。它展现了莱克在理念和技术上的新动向,照他自己的话讲,就是用仔细挑选的声音素材来产生音乐和控制音乐的走向。换言之,四重奏在作品里是配角,它是受播放的录音带引导而发展的。莱克大致准备了四份录音:当时陪他搭乘火车的看护人弗吉尼亚女士的采访片段;工人劳伦斯回忆当时乘坐纽约——洛杉矶线的情形;犹太大屠杀幸存者拉切尔和保罗的录音材料;以及美国、欧洲三四十年代的火车汽笛录音。 接下去的工作是莱克选择音调清晰的语音片段,将它们的音调转录成乐谱。乐器要做的就是尽量准确地用旋律模仿这些语调。由于语音的抑扬顿挫和语调的灵活,音乐旋律中经常出人意料地爆出切分音和升、降调。这时候音乐的局限性反而变成了好处。第一乐章《战前的美国》采用了两位老人对三十年代美国铁路线的回忆,“去纽约的特快列车……”,“一九四零,我想这一定是一九四零”。提琴兵分两路,一面与汽笛遥相呼应,一面附和人们念出的地名和时间。较之此乐章的急速,第二乐章《战时的欧洲》要沉重得多,汽笛就像警报,幸存者低低的谈话描述了他们如何从学校被赶去集中营。语言所表达的情感是显而易见的,音乐对语言的模拟更加戏剧性地证明了这点。直到第三章才开始有一些音乐主导的段落。被切割的只言片语穿插其中,在犹豫和彷徨里人们重新开始算时间,报地名。提琴不再煽情,相反它们行之有效地从各个被分离拼接的元音里抓出了它们所要表达的感情。 在《不同的列车》中担任弦乐四重奏演出的是著名先锋团体Kronos Quartet,他们力图用四重奏这种严谨的音乐形式展现出广阔的空间。从八十年代初便开始热衷于和风格迥异的各式艺术家合作,不仅有现代音乐家,也有爵士乐手、摇滚乐团和亚非拉民间艺人。他们开放的态度可能是促成与莱克合作的重要因素,尽管在《不同的列车》里并没有什么需要他们表现,只要乖乖地模仿录音带就行。另外,据说莱克在2000年曾经将这个作品改编成48人弦乐团的版本,同时增加了录音素材。没听过乐团版,也许会是另一个惊喜。在大师手中,任何事都可能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