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以及推荐的理由

听了大火的《漠河舞厅》包括翻唱,看B站高手们用《 Hello!树先生 》、用《白日焰火》里的片段配乐剪辑,特别理解这首曲子为什么这么火。
它和爱情无关,和命运有关;和厚重纵横无关,和一个地域内的物是人非有关。它在听歌的人耳朵里,歌词一句句并不是字面意思,而是隐喻。所以才超越唱功,抵达人心。(所以我听了好多翻唱……)
它深情也自嘲、放弃也求索、稚拙又试图透彻、挣扎但是未果——正如这时代洪流里的你我。
它营造出一个慢乌托邦的意境。慢乌托邦和现今大城市的人际疏离/个体独立/保持界限/陌生感/摸不到未来的边界……相对立。这一点是这些年来所有东北文学共同涉及。(这一点电影早有涉及,甚至电视剧比如《武林外传》虽然它是喜剧的形式,都有这个感觉。)
东北成为大家的故乡,——而我们都知道,提及故乡的时候,我们的情感表达并非指的是地图上那个具体的地方。和班宇的、双雪涛的小说一样,和《白日焰火》里的廖凡一样,和《钢的琴》里面的手艺一样,那些变得泛黄温情、同时也冰冷残酷的往事。一去不返。在这些作品中,人们的乡愁得以释放。
这是一个无奈、无奈得凄美;一个事事皆非的苍凉;一个绝艳也是绝望。这一切在今日如此抚慰人们的心。
既然如此火,就证明它的审美是新的、当下的。另外也是凝练的、抽象的、总结式的,它提炼出了我们为什么在世上如此孤单,如此绝望,却还在寻找。
感觉路内的小说其实也有这样的“乡愁”,可是没有其他人和其他艺术样式,甚至没有天气、地缘和时代变化与他的小说做呼应。所以没有形成这样的“一团”。
这一团冰冻的雪团,直击你面,冷、硬、狠,让你一哆嗦。也爽、直、触感真实。冰天雪地让你和人群隔开了距离,大家互相远远望着,音乐响起,也可就着《漠河舞厅》的曲子,跳廖凡的那支舞,放浪地,可笑地,宣泄地,无从下手地,扭动四肢。把自己淹没在音乐里,淹没在雪里。
多扯几句:拓展一些的话,北方平原都可以涉及,但是其他地区都太“中心”了(比如石家庄,你看万能青年旅店的音乐多优秀,当地政府不颁发给姬庚政府奖、宣传口的人都不干——扯远了扯远了),没有边缘的零落的感觉,不够冷。敏锐的人类就是这样想虐疼自己、一种自我攻击,心理学专业的人会告诉你更多,有关攻击性为什么是生命力的源泉。麻木的人有吃有喝就行了,看起来没有太多痛苦和精神折磨,但是他们永远是叙述的客体。——这也是无论时代多么糟糕、文学艺术仍旧有魅力的原因所在。也是生活依旧有美感的希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