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耀目的白光里
第一次写纯音乐的乐评,勉强成文。
有两部分:第一部分倾向于一些背景,值得在聆听这个作品之前阅读。
第二部分,是我个人的分析与感受,不一定恰当,可以听完整张专辑后,选来读一读。
Mapping Out
跨界与多元融合,这在任何文艺行当,都是早已是见怪不怪的风尚了。我敢说这种情况大多数时候都是因为创作者畏惧崇高的山峰而另辟的山涧蹊径;况且在不少时候,跨界合作的结果都让人失望。带有这样偏见的我却被《Promises》狠狠震撼到了。正如唱片封面所示,这张碟将氛围电子乐,爵士乐和古典乐三者重叠在一起,就好像对某一地区的三幅内容各异且测量方法不同的地图,重合在一起,使得表达更加完备。
谁能够想象到英国电子天才浮点Floating Points(本名 萨姆·谢泼德Sam Shepherd)和自由爵士萨克斯传奇演奏家法老·山德斯(Pharoah Sanders)竟然会组合在一起创作音乐;而《Promises》这张唱片达成的效果,也对跨界合作给出了新的启发。协作的确是极为有效的。两者的音乐宝典浸淫在伦敦交响乐团呈现出的46分钟的全景进程之中,三者对音乐的理解以及各自的演奏语言在协作中相互成全。
这次合作是山德斯促成的,年逾古稀的他在车中广播无意间听到了浮点的首张专辑《Elaenia》时,立即萌生了与这位混音师合作的念头。山德斯说,《Elaenia》带给他异常的兴奋感,他很受启发;于是在十余年的创作低潮后,山德斯决定玩一票大的。
山德斯和浮点对于音乐的冲动与热爱让他们一见如故。两个人都将音乐看做是疗愈人心的重要途径,更可以说是言谈投机,(虽然浮点把俩人初见面时候的友好归咎于山德斯自带的亲和力与散发的传奇音乐家的色彩)。而他们另一个共识,对消除将近50年的代沟与合作创作贡献更大,那就是二人都坚信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媒介,需要在持续时间内寻求更广泛的蔓延。不要简单理解为音轨的扩列,更多的是对于音乐表达边界的规划问题。
《Promises》便是他们对最初规划的一次履约。由于是要将不同的音乐题材进行融合创作,二人对音乐边界极为克制,结果证明这是非常聪明的决定。浮点做出了让步,他摒弃了以techno为样板的创作逻辑,去构建一种极简主义的框架,以此给整张专辑赋予完整的流动性。主题的复现是极为浅白的,由区区几个音符组合,两个和弦,然后分别在钢琴和羽管键琴上演奏,时隐时现。浮点的让步当然来自于他的自信,因为在他的个人专辑《Crush》中,他已经展现了复杂编排与把控混乱的实力。
当然,山德斯对音乐的表达也自律到“惜气如金”的地步。他的每一次吹奏,都是点题的着重号;他响亮的萨克斯风,简直是《白夜》大段幻想之中直击心灵的déjà vu,让人在云里雾里的合成器之间得到一丝丝值得信任的重量。
最后是伦敦交响乐团,它以一系列古典音乐的叙事,让整张专辑更立得住脚。也许在这里,古典乐显得略有呆板,前期缺乏独立母题的支撑,但是它却是连接爵士和氛围乐的粘合层。即便如此,古典乐的魅力也丝毫不比其他两家差,尤其是第六乐章,古典乐一下子就摇身一变,以类似于格拉斯那样的极简主义风格,以明亮的音色成了乐曲的重头戏,我猜测这也是为什么大家更喜爱后面几个乐章的原因。
虽然整张唱片分为九个无名字的乐章,但是我更喜欢将它作为一个情绪连续的,创造力却节节攀升的组曲作品。所以我恳求各位,一定要留下一整个小时的时间,连续地、按顺序地听完整张花了5年时间才录制完成的专辑,你会感受到音符在循序渐进的思维中不断演变的整个过程,是十分奇妙的体验!
Permeation & Etiolation
对于作曲了解甚少的我,更倾向于依赖自己的想象里去“米老鼠化”抽象的乐曲进程,我说的是迪士尼《幻想曲》的鉴赏方法。这是最简单的方法,它不一定奏效,也许听者直觉的合理化其实与曲目的真实样貌南辕北辙。但对于我来说,这样至少可以让听者一下子知道是否喜欢一首曲子,有无需要继续进行深入的鉴赏。当然,这张氛围音乐色彩的专辑,如此方法,是十分恰当的。
以第一乐章为例,让我合上眼睛,随着音乐开始,“踏着极简又流动的音阶一步一步前进,因一股似雾如水的氛围而神心轻盈,这种感觉不是蒸汽波的那种空虚缥缈,而是犹如绵薄感中带着重量的毛毡挂毯;我感受到自己的脸庞在照射下开始升温,似是某种新鲜的想法在日光中有机生长;突然萨克斯风吹出蓝调,携带着一丝对这现代音符的疑虑,迟暮的英豪出现了,走进了一座纯白色的新陈代谢主义的建筑中,他在窗边踟蹰,向新都市远眺,思考那是否是期许之地……”
如此描述实在有故弄玄虚之嫌,但是音乐展现出来的从氤氲中、罅隙间渗透出的光是耀眼的,那种波澜壮阔之感是十分明显的。
这张唱片本身就极具反高潮的特征,听者在这里听不到古典、爵士、氛围电子乐的争相斗艳,而是惊奇地发掘三种音乐风格在碰撞与渗透中彼此消磨。每一种音乐都是那么赤裸裸地展示在乐曲中。这不是没有打磨好的粗糙,也不是制作能力欠佳而带来的瑕疵,这是一种经过深思熟虑的对体裁的漂白,三种风格彼此成就对方,呈现出了各自最有魅力的特征。
这种渗透似乎是对“音墙”方法的一种创新,就是Phil Spector提出的那个音墙。把众多的配器置于一个特定的空间中进行录音,采集的声音不仅仅是乐器或者人声的本来样貌,更多的是在空间中配器的回音,这样得到的声音板是复杂的,细节满满的,这就是“音墙”。
《Promises》展现了有质感、细节大幅度被扩大的“音墙”。还是以第一乐章为例,开场后钢琴和羽管键琴一起演奏了一段断断续续的和弦,紧接着是一个微弱到如果不仔细听就被完全忽略的钢琴踏板的声音,然后演奏下一个断断续续的和弦。演奏者的脚脱离了踏板,发出了一个踏板撞击钢琴体的小声音。十年前Asher在《Miniatures》中做过相同的事情,但是那是出于解构主义逻辑对音乐录音的一种批判吧。而浮点和山德斯的表达目的是不同的:类似于松开踏板声音的有效细节散落在整张唱片的音乐进程之中,它让听者的听力范围大幅度扩展,这种细节被渲染得如此接近,就像是一种超写实绘画的想象。
这就是我为什么会给出这样的比喻,“一座纯白色的新陈代谢主义的建筑”。在“音墙”这种炽烈的白光照耀下,一切都套上了光晕,你仍旧能够辨别出角落中微小的事物,那些小的主题,小的想法在乐章中暗自生长,它们因为部分逃离光线而被你发现,它们会时不时出现让你惊讶而又放心,它们创造出的是一种如大海汹涌而至,又如蛛丝一般轻薄脆弱的情感写照。
《Promises》无疑是迷幻十足,甚至带有超自然色彩的,作为聆听者,我们被带入作品的核心,沉浸于那个场所,周遭一切都随着音乐而变幻,重复出现的七个音符和弦是不断注入我们体内的镇定剂,而我们几乎无法离开,又不得不在音符间去解决一些认识论上的问题。
那些因为缺少光照而失去活力甚至白化的部分,我们情感中强烈而又脆弱的一面:这就是Promises乐曲的二重性,我姑且称之为“the etiolation of the duo”。山德斯和浮点把音乐漂白,去描述人性的敏感地带,那是每个人潜力所在之处,又是每个人畏惧的现实。白色是力量,白色也是萎靡;白色是希望,白色也是荒寂。
听这张唱片,就像是水疗,或者是在盐穴里养神,乐曲以强烈的白光施加精神上的力量,渗透,然后将听者也引入其中,沉浸温热的同时,又引导我们去近距离地观察自己超写实的脆弱之处,从而达到疗愈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