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被一场行为艺术吓得失语

先给大家看一篇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学贯中西的音乐美学论文:
——————————————————————————————
老子的“大音希声” 与约翰·凯奇的《4′33″》杂谈
文/刘聪明
一、老子音乐观微解
以《道德经》为例: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恒也。——《道德经》第二章(中华传世名著精华丛书《老子》,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版,下同,第5页)
解:这里音声似为二物(“相”),《老子》书中引用汉代郑玄为《礼记•乐记》作注,合奏出的乐音叫做“音”,单一发出的音响叫做“声”。老子知道音乐中“和”(作动词配合、组合?相和歌?丝竹更相和?作形容词和谐?)的自然属性(“天下皆知”,“恒”)。
值得注意的是,有无、难易、长短、高下、先后均为相互对立,难道音声也如此?
五色使人目盲,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行方,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耳聋。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故去彼而取此。——《道德经》第十二章(第21页)
解:所谓盲、狂、方、爽、聋,绝非本义,比喻之意。是用来说明圣人之治,先饱暖,后淫欲。即先要保证生存权。这是针对于上层阶级——即圣人而言,务必保持艰苦朴素的精神,务必保持戒骄戒躁的作风。但是不是说少数先富起来的人应该考虑普天下的穷人,不要弄什么画展、赛车、殖民、美食、音乐会什么的,就不得而知了。也许只是打一个比方,让后人多虑了。
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计,故混而为一……是谓道纪。——《道德经》第十四章(第24页)
解: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看不见的画,听不到的音乐,摸不着的雕塑,显然是很“先锋派”了。
致虚,极也,守静,督也。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天物云云,各复归于其根,曰静。静,是谓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茫。——《道德经》第十六章(第28页)
解:虚、静,皆无也。“静”为万物之“根”。声音的本源就是无声,音乐的本源就是没有音乐。任何音乐最初都是没有的,最初都是无声的。(这道理谁都懂,但未必接受,就像人都是由猴子变的。)“复归”则是由无声到有声后回归到无声,循环。
希言自然。——《道德经》第二十四章(第42页)
解:此处“希”书中注为“稀”,是说少说话多做事吗?可否引申为希声自然?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道德经》第二十六章(第46页)
解:静是躁的主宰,无声是有声的主宰,我们可以静静地坐下来默想音乐,而不要花大笔钱去听音乐了,以免兴师动众劳民伤财。或者举办音乐会的时候叫一个闲散人员在琴模型面前(节约劳动力与开支)静坐数分数秒(最好拿一个计时器以便时间精确)即可,让我们来默想音乐吧。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大。乐与饵,过格止。故道之出言也,曰:淡呵!其无味也。视之,不足见也。听之,不足闻也。用之,不可既也。——《道德经》第三十五章(第61页)
解:书中解,动听的音乐能吸引过往行人停留一时。而得道之乐(大音?),是听不见的。用来比喻“道”平凡之伟大。引申为虽然动听的音乐能吸引人们一时,但真正伟大的音乐(大音之一解)是平凡的,是听而不见的。
上士闻道,堇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天(大)象无刑……——《道德经》第七十四章(第74页)
解:人在特定范围内(如都听过“大音”之人)是分层次的,如上中下高中低(非贵贱之分)。高档次者听了我的东西(可指观点、精神或具体作品),会认真揣摩研究并效仿;中档次者听了我的东西,会半信半疑;低档次者听了我的东西会嗤之以鼻。不被人嘲笑就不是我的东西(好东西?)。
“建言”书中注为立言、格言,实则为老子言。“大音”之“大”作何解呢?庞大?大气?伟大?最好?最美?最高境界?还是无解?也许上士可解,中士一知半解,下士无解。书中解为最高的乐声听不到,何为最高(档次?技术?水平?音高?)?中士之解也!也许下士之无解才是“大”解,即大解无解。
无声(希到底解无还是解少呢?稀有≠无有)之乐才算得上是“大音”。曲例见公元1952年美国作曲家约翰•凯奇创作的“大作”《4′33″》。
二、关于约翰•凯奇的《4′33″》的问答解
问:请问您的《4′33″》创作初衷是什么?
答:早些时候接触过禅宗及东方哲学,后来看了全黑与全白画的相关画展,买了幅“无色”之画,就激发我创作一部无声之乐的冲动。
解: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
问:世界上真的有无声之乐吗?
答:我曾经在哈佛大学的无声实验室作过试验,发现完全无声几乎是不可能的。
解:静为躁君。
问:这首作品有内容吗?
答:无。
解:致虚,极也,守静,督也。
问:作品的形式是什么?
答:钢琴家上台后并不演奏,只是在三个乐章(分别为1′40″、2′23″、0′30″)开始作出关上琴盖的动作,4′33″后离开舞台。
解:听之,不足闻也。大音希声。
问:那么听众听到了什么?
答:音乐厅里在4′33″时间里所发生的一切音响,包括无声,这些都是没有人控制的。
解:希言(声)自然。道法自然。
问:听众的反映是什么?
答:部分专业人士可能会理解我的作品与思想,并可能会从中吸取某种观念;有的人可能会对于音乐的有声与无声的界限产生质疑;大部分人则可能会忍受不了这部作品,或许会以为受到了愚弄,其实不然,我创作的每一部作品都是严肃认真的。
解:上士闻道,堇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问:有人说您是疯子、江湖骗子,您怎么看?
答:为什么叫先锋?就是要不停地探索。有争议是自然的。
解:弗笑不足以为道。
问:那么您是怎样理解有声与无声的呢?
答:人们习惯于传统的有声之乐,“我无话(乐)可说(听)而我正说(听)着,因此这正是我所需要的诗意。”这正是后现代反传统的一面。
解:五音使人耳聋。
问:那么是否音乐已经走到了一个极致了呢?
答:事实上,“我们所做的每件事情都是音乐”。音乐与生活已经没有界限。
解:无为而无不为。
问:如果您的这部作品属于真正意义上的音乐作品的话,那么其美学意义又何在呢?
答:偶然,随机。反美学也是美学。这个问题留给美学家们去讨论吧!
解:道可道,非常道。
参考资料:
《老子》(中华传世名著精华丛书),梁海明译注,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版。
宋瑾《国外后现代音乐》,江苏美术出版社2003年第1版。
[英]雷金纳德•史密斯•布林德尔《新音乐——1945年以来的先锋派》,黄枕宇译,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年第1版。
杨燕迪主编《十大音乐家》(二十世纪世界名人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版。
钟子林《西方现代音乐概述》,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年第1版。
庄曜《探索与狂热——现代西方音乐艺术》,东方出版中心,2000年第1版。
张前、王次炤《音乐美学基础》,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年第1版。
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杨业治译,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年第2版。
(来自网络)
Prepared Piano(预制钢琴)即在钢琴琴弦之间,插入各种小材料如螺丝钉、铁夹子、毛毡、橡皮、塑料等,以次改变钢琴原来的音色。 (摘自钟子林编著《西方现代音乐概述》)
————————————————————————————
如果你果真浪费了一点时间看了以上的文字,我可能无法阻挡你去听John Cage那载入史册的4′33″了:
“JC走上指挥台,拿起指挥棒,然后像木头一样静止地停在那里,整个音乐厅的人都有点莫名其妙。过了一会,他装模作样地把乐谱翻过一页,还掏出手帕擦了擦汗水,惹来人们的会心微笑,最后,4’33过去,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
John Cage在大师的盛名中度过了他的一生。
——————————————————————————————
老子的“大音希声” 与约翰·凯奇的《4′33″》杂谈
文/刘聪明
一、老子音乐观微解
以《道德经》为例: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恒也。——《道德经》第二章(中华传世名著精华丛书《老子》,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版,下同,第5页)
解:这里音声似为二物(“相”),《老子》书中引用汉代郑玄为《礼记•乐记》作注,合奏出的乐音叫做“音”,单一发出的音响叫做“声”。老子知道音乐中“和”(作动词配合、组合?相和歌?丝竹更相和?作形容词和谐?)的自然属性(“天下皆知”,“恒”)。
值得注意的是,有无、难易、长短、高下、先后均为相互对立,难道音声也如此?
五色使人目盲,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行方,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耳聋。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故去彼而取此。——《道德经》第十二章(第21页)
解:所谓盲、狂、方、爽、聋,绝非本义,比喻之意。是用来说明圣人之治,先饱暖,后淫欲。即先要保证生存权。这是针对于上层阶级——即圣人而言,务必保持艰苦朴素的精神,务必保持戒骄戒躁的作风。但是不是说少数先富起来的人应该考虑普天下的穷人,不要弄什么画展、赛车、殖民、美食、音乐会什么的,就不得而知了。也许只是打一个比方,让后人多虑了。
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计,故混而为一……是谓道纪。——《道德经》第十四章(第24页)
解: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看不见的画,听不到的音乐,摸不着的雕塑,显然是很“先锋派”了。
致虚,极也,守静,督也。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天物云云,各复归于其根,曰静。静,是谓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茫。——《道德经》第十六章(第28页)
解:虚、静,皆无也。“静”为万物之“根”。声音的本源就是无声,音乐的本源就是没有音乐。任何音乐最初都是没有的,最初都是无声的。(这道理谁都懂,但未必接受,就像人都是由猴子变的。)“复归”则是由无声到有声后回归到无声,循环。
希言自然。——《道德经》第二十四章(第42页)
解:此处“希”书中注为“稀”,是说少说话多做事吗?可否引申为希声自然?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道德经》第二十六章(第46页)
解:静是躁的主宰,无声是有声的主宰,我们可以静静地坐下来默想音乐,而不要花大笔钱去听音乐了,以免兴师动众劳民伤财。或者举办音乐会的时候叫一个闲散人员在琴模型面前(节约劳动力与开支)静坐数分数秒(最好拿一个计时器以便时间精确)即可,让我们来默想音乐吧。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大。乐与饵,过格止。故道之出言也,曰:淡呵!其无味也。视之,不足见也。听之,不足闻也。用之,不可既也。——《道德经》第三十五章(第61页)
解:书中解,动听的音乐能吸引过往行人停留一时。而得道之乐(大音?),是听不见的。用来比喻“道”平凡之伟大。引申为虽然动听的音乐能吸引人们一时,但真正伟大的音乐(大音之一解)是平凡的,是听而不见的。
上士闻道,堇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天(大)象无刑……——《道德经》第七十四章(第74页)
解:人在特定范围内(如都听过“大音”之人)是分层次的,如上中下高中低(非贵贱之分)。高档次者听了我的东西(可指观点、精神或具体作品),会认真揣摩研究并效仿;中档次者听了我的东西,会半信半疑;低档次者听了我的东西会嗤之以鼻。不被人嘲笑就不是我的东西(好东西?)。
“建言”书中注为立言、格言,实则为老子言。“大音”之“大”作何解呢?庞大?大气?伟大?最好?最美?最高境界?还是无解?也许上士可解,中士一知半解,下士无解。书中解为最高的乐声听不到,何为最高(档次?技术?水平?音高?)?中士之解也!也许下士之无解才是“大”解,即大解无解。
无声(希到底解无还是解少呢?稀有≠无有)之乐才算得上是“大音”。曲例见公元1952年美国作曲家约翰•凯奇创作的“大作”《4′33″》。
二、关于约翰•凯奇的《4′33″》的问答解
问:请问您的《4′33″》创作初衷是什么?
答:早些时候接触过禅宗及东方哲学,后来看了全黑与全白画的相关画展,买了幅“无色”之画,就激发我创作一部无声之乐的冲动。
解: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
问:世界上真的有无声之乐吗?
答:我曾经在哈佛大学的无声实验室作过试验,发现完全无声几乎是不可能的。
解:静为躁君。
问:这首作品有内容吗?
答:无。
解:致虚,极也,守静,督也。
问:作品的形式是什么?
答:钢琴家上台后并不演奏,只是在三个乐章(分别为1′40″、2′23″、0′30″)开始作出关上琴盖的动作,4′33″后离开舞台。
解:听之,不足闻也。大音希声。
问:那么听众听到了什么?
答:音乐厅里在4′33″时间里所发生的一切音响,包括无声,这些都是没有人控制的。
解:希言(声)自然。道法自然。
问:听众的反映是什么?
答:部分专业人士可能会理解我的作品与思想,并可能会从中吸取某种观念;有的人可能会对于音乐的有声与无声的界限产生质疑;大部分人则可能会忍受不了这部作品,或许会以为受到了愚弄,其实不然,我创作的每一部作品都是严肃认真的。
解:上士闻道,堇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问:有人说您是疯子、江湖骗子,您怎么看?
答:为什么叫先锋?就是要不停地探索。有争议是自然的。
解:弗笑不足以为道。
问:那么您是怎样理解有声与无声的呢?
答:人们习惯于传统的有声之乐,“我无话(乐)可说(听)而我正说(听)着,因此这正是我所需要的诗意。”这正是后现代反传统的一面。
解:五音使人耳聋。
问:那么是否音乐已经走到了一个极致了呢?
答:事实上,“我们所做的每件事情都是音乐”。音乐与生活已经没有界限。
解:无为而无不为。
问:如果您的这部作品属于真正意义上的音乐作品的话,那么其美学意义又何在呢?
答:偶然,随机。反美学也是美学。这个问题留给美学家们去讨论吧!
解:道可道,非常道。
参考资料:
《老子》(中华传世名著精华丛书),梁海明译注,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版。
宋瑾《国外后现代音乐》,江苏美术出版社2003年第1版。
[英]雷金纳德•史密斯•布林德尔《新音乐——1945年以来的先锋派》,黄枕宇译,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年第1版。
杨燕迪主编《十大音乐家》(二十世纪世界名人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版。
钟子林《西方现代音乐概述》,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年第1版。
庄曜《探索与狂热——现代西方音乐艺术》,东方出版中心,2000年第1版。
张前、王次炤《音乐美学基础》,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年第1版。
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杨业治译,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年第2版。
(来自网络)
Prepared Piano(预制钢琴)即在钢琴琴弦之间,插入各种小材料如螺丝钉、铁夹子、毛毡、橡皮、塑料等,以次改变钢琴原来的音色。 (摘自钟子林编著《西方现代音乐概述》)
————————————————————————————
如果你果真浪费了一点时间看了以上的文字,我可能无法阻挡你去听John Cage那载入史册的4′33″了:
“JC走上指挥台,拿起指挥棒,然后像木头一样静止地停在那里,整个音乐厅的人都有点莫名其妙。过了一会,他装模作样地把乐谱翻过一页,还掏出手帕擦了擦汗水,惹来人们的会心微笑,最后,4’33过去,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
John Cage在大师的盛名中度过了他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