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装修的新建筑
距离第一次从收音机里听到E.N.大概有9年的光景,仅占乐队28年历史的1/3,但我终于算是亲身经历了一次他们的现场演出,Alles Wieder Offen巡演中的一站。
站在舞台前的左侧等来乐队上台时,我突然有种荒诞感,仿佛自己只是无数场音乐会中的一只摄像机——熟悉的角度,熟悉的视野、熟悉的乐队成员——都像不过是另一个现场视频。整场演出中,站在我身后的某个观众执着地用他的夹生口音一次次冲台上大喊"Armenia",然而并没有得到回应。演出中的所有曲目都出自2000年后的专辑,9支新曲,7支旧曲,1支半成品(rampe)和一个即兴Dave,前后2个半小时,可以说是分量十足。
这样也好。
我想起某天看到在youtube一个90年现场"Yü-Gung"的视频下,有人留言说:“那时候Blixa听起来是确实相信自己所唱的那些东西,但十几年后,他则更像是‘好吧,既然你们想听’……”对我来说,这种感觉更适用于"Armenia"。Blixa当年那种被Nick Cave形容为“掐死猫”的嘶叫逐渐成为了一种招牌式技巧,却流失了最初的能量。最近在翻看那本用对乐队成员的访谈编辑成册的书"No Beauty Without Danger",开篇大谈他们记忆中80年代初西柏林的末世景象。或许那种极具摧毁力的能量只属于那个时期的西柏林,人们曾对于如火山爆发般的末日临近深信不疑,但这样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那么就把那些歌留给过去的时代吧,而如今回归传统的德意志浪漫主义,吟唱"Nagorny Karabach"也未尝不好。
"Nagorny Karabach"无疑是新专辑中最优美的曲子,它总让我想起00年的那支"Sabrina"。相似的旋律,相似的节奏,甚至相似的e-bow吉他音效…… 事实是,翻出04年的Grundstück现场录音,其中有一首歌的标题就是"Nagorny Karabach (working title)"。放来一听,却是放慢了节奏的"Sabrina"。暂且不管这两首歌之间的联系,我是更喜欢新专辑中的"Nagorny Karabach"。Rudi在他的飞机涡轮上擦出的两三个音符给整首歌带来了一种微妙的美感。同样的微妙曾在乐队的Musterhaus系列唱片第6张"Klaviermusik"(钢琴曲)中出现过,还是Rudi,用几个简单的音符谱出了一个美得难以置信的曲子——"Emanuelle"。
Blixa很乐于讲故事,从前在演唱会上给人讲"Ich Bin's"和警察叔叔的故事,这次带在路上的则是"Susej"的故事:“这首歌建立在一段电吉他录音的基础上,那段吉他是我在1982年的时候录的。当时我在一间很小的地下室里,就这么弹啊弹啊…… 然后去年,我们无意中发现这段录音居然还在,所以我们就决定把它发展成一首歌。然后这首歌就变成了一个对话的形式,就是老Blixa和年轻Blixa之间的对话。或者你也可以说……是老Blixa和新Blixa.”
那段吉他在整首歌里其实只有引子部分清晰可辨,而现场演奏的时候则完全跳过了这个引子。倒是Blixa所说的和自己的对话更有意思,他(们)说了些什么呢?
“你问我:老头,你栖息在我梦想的哪个角落?它是否依旧清晰?还是早已磨灭?
我说:是你所做的一切造就了我,在层层尘埃、岁月与年轮覆盖下,它依旧铭刻。
我们回家吧,你的、我的家……”
去年,乐队在向注册会员们开放的网络视频直播中录制"Susej"的副歌部分时,曾被会员们调侃为“灵歌小组唱”(gospel choir),如今再看歌词却也不无缘由:
“稣耶 稣耶/我们得让一切倒转/稣耶 稣耶/爬下骷髅山/稣耶 稣耶/走回大街小巷/稣耶 稣耶/暴民与大众/都回家去吧/稣耶 稣耶/撤除占星术/麦琪都能回家/稣耶 稣耶/全都回家吧/亚路利哈 亚路利哈……转瞬即逝”
E.N.仍是一支吸引人目光的现场乐队,现场的"Let's do it a da da"更是成了一出好戏:摆满舞台的各种“乐器”;手舞足蹈的Blixa时不时掏出各种小玩意儿制造声响;身兼多职的Andrew披上斗篷、带上高帽,扮起了达达派艺术家Hugo Ball,大念“诗歌”……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LubuuGW4Yg)
即使是我并不喜欢的"Von Wegen"在现场也显得不那么单调了。
新专辑的注册会员版(Supporter Version)中比公售版多了4首歌:"Wenn Dann"/"Venuskolonie"/"Blue Ice"/"Birth Lunch Death"。其中"Birth Lunch Death"是我很喜欢的一首,Blixa的尖叫在那里头别有一丝萧瑟的气味。然而歌曲开场的3个贝司音阶却让我误以为听到了The Doors的"People Are Strange"。(奇怪的是,这张专辑里有2首歌让我想起了The Doors,另一首是"Unvollständigkeit",像极了迷幻味十足的"The End",而我甚至不是The Doors的歌迷。)
公售版里唯一没有出现在现场的一首歌是标题曲"Alles Wieder Offen",也可算是我最不喜欢的一首。Blixa的念叨和音乐之间几乎没有给对方留出任何空间,而曾经最吸引我的便是E.N.音乐里的空间感和张力。我所喜欢的E.N.并不是他们纯粹摧毁性的噪音,而是那些能在极噪中听到极静的声响——"Schwarz", "Armenia", "Seele Brennt", "Zerstörte Zelle", "Kein Bestandteil Sein",等等…… 这种独特的声音贯穿了他们的80年代。那时候,Mufti打出的“鼓”点对于歌曲平衡的架构是破坏性的,却每一下都直击人的神经,其制造出的张力又不可思议地支撑起了整首歌。Blixa曾说,93年前,乐队的每一首歌几乎都是在争执中完成的;而Mufti退出后,乐队新成员的工作方式则完全不同了。
这或许也是除了他们自己的成长以外,导致那种张力和能量流失的重要原因吧……
2000年,离队7年的Mufti面对记者的镜头仍然有些忿忿:“为什么退出?因为我受够了,‘新建筑’不再‘倒塌’了!”确实,步入90年代以后的E.N.多少进入了正常乐队的创作轨道,更多地寻找“契合”而不再是“矛盾”。尽管他们仍不乏创意地以各种方式尝试新的形式,但这一切更像是一栋加固的楼里进行的一个个装修游戏。没有人再会像以前那样怀着期望与恐惧并存的焦灼心情望向那栋即将“倒塌的新建筑”。同样可惜的是,离开E.N.的Mufti参与过不少与其他音乐人合作的项目,却也没能带来真正让人惊喜的音乐。
尽管我依旧留恋那个在舞台上点火的E.N.、那个像要把自己身体绞干的Blixa、那个总是出乎意料的Mufti、那个观众们与舞台之间没有隔离护栏的时代,但一味怀旧是很欠揍的。况且,"Alles Wieder Offen"也可算是E.N.以注册会员制(Supporter Project)代替唱片公司投资制作专辑以来我最喜欢的一张专辑了。
那么好吧,就此收笔。
站在舞台前的左侧等来乐队上台时,我突然有种荒诞感,仿佛自己只是无数场音乐会中的一只摄像机——熟悉的角度,熟悉的视野、熟悉的乐队成员——都像不过是另一个现场视频。整场演出中,站在我身后的某个观众执着地用他的夹生口音一次次冲台上大喊"Armenia",然而并没有得到回应。演出中的所有曲目都出自2000年后的专辑,9支新曲,7支旧曲,1支半成品(rampe)和一个即兴Dave,前后2个半小时,可以说是分量十足。
这样也好。
我想起某天看到在youtube一个90年现场"Yü-Gung"的视频下,有人留言说:“那时候Blixa听起来是确实相信自己所唱的那些东西,但十几年后,他则更像是‘好吧,既然你们想听’……”对我来说,这种感觉更适用于"Armenia"。Blixa当年那种被Nick Cave形容为“掐死猫”的嘶叫逐渐成为了一种招牌式技巧,却流失了最初的能量。最近在翻看那本用对乐队成员的访谈编辑成册的书"No Beauty Without Danger",开篇大谈他们记忆中80年代初西柏林的末世景象。或许那种极具摧毁力的能量只属于那个时期的西柏林,人们曾对于如火山爆发般的末日临近深信不疑,但这样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那么就把那些歌留给过去的时代吧,而如今回归传统的德意志浪漫主义,吟唱"Nagorny Karabach"也未尝不好。
"Nagorny Karabach"无疑是新专辑中最优美的曲子,它总让我想起00年的那支"Sabrina"。相似的旋律,相似的节奏,甚至相似的e-bow吉他音效…… 事实是,翻出04年的Grundstück现场录音,其中有一首歌的标题就是"Nagorny Karabach (working title)"。放来一听,却是放慢了节奏的"Sabrina"。暂且不管这两首歌之间的联系,我是更喜欢新专辑中的"Nagorny Karabach"。Rudi在他的飞机涡轮上擦出的两三个音符给整首歌带来了一种微妙的美感。同样的微妙曾在乐队的Musterhaus系列唱片第6张"Klaviermusik"(钢琴曲)中出现过,还是Rudi,用几个简单的音符谱出了一个美得难以置信的曲子——"Emanuelle"。
Blixa很乐于讲故事,从前在演唱会上给人讲"Ich Bin's"和警察叔叔的故事,这次带在路上的则是"Susej"的故事:“这首歌建立在一段电吉他录音的基础上,那段吉他是我在1982年的时候录的。当时我在一间很小的地下室里,就这么弹啊弹啊…… 然后去年,我们无意中发现这段录音居然还在,所以我们就决定把它发展成一首歌。然后这首歌就变成了一个对话的形式,就是老Blixa和年轻Blixa之间的对话。或者你也可以说……是老Blixa和新Blixa.”
那段吉他在整首歌里其实只有引子部分清晰可辨,而现场演奏的时候则完全跳过了这个引子。倒是Blixa所说的和自己的对话更有意思,他(们)说了些什么呢?
“你问我:老头,你栖息在我梦想的哪个角落?它是否依旧清晰?还是早已磨灭?
我说:是你所做的一切造就了我,在层层尘埃、岁月与年轮覆盖下,它依旧铭刻。
我们回家吧,你的、我的家……”
去年,乐队在向注册会员们开放的网络视频直播中录制"Susej"的副歌部分时,曾被会员们调侃为“灵歌小组唱”(gospel choir),如今再看歌词却也不无缘由:
“稣耶 稣耶/我们得让一切倒转/稣耶 稣耶/爬下骷髅山/稣耶 稣耶/走回大街小巷/稣耶 稣耶/暴民与大众/都回家去吧/稣耶 稣耶/撤除占星术/麦琪都能回家/稣耶 稣耶/全都回家吧/亚路利哈 亚路利哈……转瞬即逝”
E.N.仍是一支吸引人目光的现场乐队,现场的"Let's do it a da da"更是成了一出好戏:摆满舞台的各种“乐器”;手舞足蹈的Blixa时不时掏出各种小玩意儿制造声响;身兼多职的Andrew披上斗篷、带上高帽,扮起了达达派艺术家Hugo Ball,大念“诗歌”……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LubuuGW4Yg)
即使是我并不喜欢的"Von Wegen"在现场也显得不那么单调了。
新专辑的注册会员版(Supporter Version)中比公售版多了4首歌:"Wenn Dann"/"Venuskolonie"/"Blue Ice"/"Birth Lunch Death"。其中"Birth Lunch Death"是我很喜欢的一首,Blixa的尖叫在那里头别有一丝萧瑟的气味。然而歌曲开场的3个贝司音阶却让我误以为听到了The Doors的"People Are Strange"。(奇怪的是,这张专辑里有2首歌让我想起了The Doors,另一首是"Unvollständigkeit",像极了迷幻味十足的"The End",而我甚至不是The Doors的歌迷。)
公售版里唯一没有出现在现场的一首歌是标题曲"Alles Wieder Offen",也可算是我最不喜欢的一首。Blixa的念叨和音乐之间几乎没有给对方留出任何空间,而曾经最吸引我的便是E.N.音乐里的空间感和张力。我所喜欢的E.N.并不是他们纯粹摧毁性的噪音,而是那些能在极噪中听到极静的声响——"Schwarz", "Armenia", "Seele Brennt", "Zerstörte Zelle", "Kein Bestandteil Sein",等等…… 这种独特的声音贯穿了他们的80年代。那时候,Mufti打出的“鼓”点对于歌曲平衡的架构是破坏性的,却每一下都直击人的神经,其制造出的张力又不可思议地支撑起了整首歌。Blixa曾说,93年前,乐队的每一首歌几乎都是在争执中完成的;而Mufti退出后,乐队新成员的工作方式则完全不同了。
这或许也是除了他们自己的成长以外,导致那种张力和能量流失的重要原因吧……
2000年,离队7年的Mufti面对记者的镜头仍然有些忿忿:“为什么退出?因为我受够了,‘新建筑’不再‘倒塌’了!”确实,步入90年代以后的E.N.多少进入了正常乐队的创作轨道,更多地寻找“契合”而不再是“矛盾”。尽管他们仍不乏创意地以各种方式尝试新的形式,但这一切更像是一栋加固的楼里进行的一个个装修游戏。没有人再会像以前那样怀着期望与恐惧并存的焦灼心情望向那栋即将“倒塌的新建筑”。同样可惜的是,离开E.N.的Mufti参与过不少与其他音乐人合作的项目,却也没能带来真正让人惊喜的音乐。
尽管我依旧留恋那个在舞台上点火的E.N.、那个像要把自己身体绞干的Blixa、那个总是出乎意料的Mufti、那个观众们与舞台之间没有隔离护栏的时代,但一味怀旧是很欠揍的。况且,"Alles Wieder Offen"也可算是E.N.以注册会员制(Supporter Project)代替唱片公司投资制作专辑以来我最喜欢的一张专辑了。
那么好吧,就此收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