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焦糖拿铁,寂静的秋天
点好一杯泰勒丝喜欢的脱脂焦糖拿铁,打开Red(Taylor's Version)。
早年我不太喜欢Red,将其视为一半乡村,一半试水流行的拼盘。曲目安排的顺序令人困惑,前一秒还在为All Too Well痛哭流涕,后一秒就被拉到她22岁的生日派对激情蹦迪。这张专辑充满了异常饱满却支离破碎的情绪,纷繁散落在每一首单曲之中。
后来我才明白,这些看似凌乱复杂的情绪冲突,正是专辑的主题指向。泰勒丝从中提取出“如红色般炽烈”的共性。新版Red强化了有关红色的具体意象,并将其与深秋的时间性进一步紧密关联。
可是,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泰勒丝在重录Fearless时努力复原当年的稚嫩口吻,这张专辑单纯明朗,模仿相对容易。在重录Red时,她似乎索性放弃模仿,顺其自然。于是,Red应有的炽烈之义,被严重弱化。就这一意义而言,Red是一张不可复制的专辑。
I Knew You Were Trouble 曾被诟病主副歌割裂,于是新版衔接得自然顺畅。然而,那种想要随着重音“trouble*3”咣咣撞墙的头痛欲裂感也不复存在。
WANEGBT那句原本辛辣的讥讽“with some indie record that's much cooler than mine”在新版转换为淡淡自嘲。后面的几句独白,简直可以说是毫无感情了。
同理,淋漓酣畅的22,横冲直撞的Red同名曲,都相对变得平淡了。
在幸福的心境中,泰勒丝唱不出那些激烈、躁动的情绪,冷静得像是在叙述别人的故事。 太冷静——太寂静。寂静与秋天当然相配,与Red原义却已发生偏离。
当然也有优化的部分:
State of Grace 唱功与制作均有质的飞跃。气势如虹的开场曲,仿佛在金色的时空隧道疾驰,重返Red era。
Begin Again 原版唱法十分朴素,带有尚未消散的些许苦涩。新版清甜温柔丝滑。当然原版更符合当时复杂心境,这里更侧重个人听感的舒适度。同理,Starlight里,纯粹极致的梦幻星光也不难重现甚至升华。
Stay Stay Stay 我很喜欢的一首歌,但以前只当是俏皮讨喜的儿歌,讲述小情侣争吵后言归于好的故事。新版结尾,那句含有几分酸楚的“So fun”让我意识到,原来是乐景写哀情。其实第一句歌词早有暗示,后面的欢快场景只是主人公头脑中的幻想,现实已注定无可挽回。
还有两首曾被我忽略的歌曲,在新版地位飙升:
Girl At Home 原版是极其难听的念经。新版重新编曲,将歌声作虚化处理,且节奏更加灵动,具有起死回生的效果。女孩并没有回家,而是流连舞池蹁跹。
Sad Beautiful Tragic Folklore阴魂不散附体于Red。而这首是最适合被folklore化的。沧桑疲惫的嗓音刚好能诠释美丽与哀愁的意境。
加曲 我比较中意 The Very First Night和Message In a Bottle。前者是典型的青春电影原声,明朗昂扬;后者是繁华喧嚣的都市之声,可以说是《1989》的先声。不过这两首没有什么无可替代的特质,没有什么可讲的。
压轴: All Too Well (10分钟版)
All Too Well是Red皇冠上的明珠。惊叹泰勒丝丰沛的表达欲之余,我很好奇:原版剪裁已相当妥帖。10分钟的长度,如何避免审美疲劳?
歌曲开头蒙上了一层folklore式的雾气,湿漉漉的萧瑟寒意。在一个宁静的秋日午后,乘坐Red列车,缓缓行进。鼓点声就是那轰隆作响的铁轨。两侧倒退的模糊光影,皆是过往点滴回忆。前5分钟匀速运行,情感层层累积推进直至顶点,与原版相似,只是增添了更多细节。至“Time won’fly”颓落一地碎片。至7分钟左右又完成一次小幅度起伏。由“But the punch line goes”变速,更慢,但更有力,一字一句渗透着酸楚。至此,先前的顾虑打消。确有另一番妙处。没想到,最后两分钟,让我无法继续做一个理性的评论者,泪水夺眶而出:
不断重复的“Wind in my hair, I was there…”几句,恍若层层叠叠的幻影。虚弱的、失魂落魄的执念,无可奈何faded……无论曾如何难以释怀,终成往事,化为云烟。
到站。目送列车远去,挥手作别Red,我开始期待新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