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e Cat from Japan | 季爷与宝爷
大卫·鲍伊的日本往事——由去年年尾保利“小孤山馆”专场上拍的一枚赏石,串起施剑翘刺杀孙传芳案、毛家湾明代瓷器坑、林彪故居、日本妖教、大卫·鲍伊与坂本龙一的众多秘闻...
前一篇文章讲到古董商大卫·季德从芦屋迁居京都,位于九条山的大宅“桃源洞”闹中取静、美轮美奂,是所有赴日古董商绕不开的一站,招徕了大批藏家豪客。名流如云,星光如织,所有访客中,季德与大卫·鲍伊的故事最值得一讲。
七十年代鲍伊红得发紫,因为往来日本太频繁,坊间传闻他已在岛国置地,后来传言道破,豪宅确实有,只不过不是他的,是好朋友——另一位“大卫”的府邸,即古董商大卫·季德的“桃源洞”。
从1973年第一次京都公演到2004年最后一场武道馆演唱会,宝爷与京都的渊源太久太深。这三十年间的许多故事,如Ziggy Stardust的诞生演化、山本宽斋的服装设计、大岛渚的《圣诞快乐》与坂本龙一的含泪拥吻,已经被讲烂了。他与季德的故事,比较少被提及,借着八卦后者的机会,讲一讲两个大卫之间的故事。
Some CatFrom Japan 鲍伊最初得知季德是通过他在《纽约客》上的专栏,讲述的是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在北平的故事。后来到日本巡回演出,因为季德的家已成为欧美旅客的驻点,自然而然结识。像所有访客一样,鲍伊也为这宅子的美丽心折。
七八十年代是季德古董商生涯的巅峰,这方面的成就前两篇文章讲得详细,这里就不展开了。桃源洞是他的家也是他的艺廊,陈设四时变幻,与庭中绿植相呼应▼
许多人在这里接触到传统的中国赏石,领略到文房的概念。而季德在“红色中国”的两年经历,因为当时大陆还没有开放,于西方藏家而言平添了一份神秘魅力。
像所有行家一样,他的一天从傍晚开始。当夕阳西下,访客纷至沓来,季德最喜欢盘坐在黄花梨罗汉床上与朋友们谈天,当大卫·鲍伊造访京都,也是他忠实的听众。
重访中国
1981年季德重访中国,时隔三十一年,一切不可同日而语。在回去之前,有无数朋友提醒他北京已经不是过去的北平,与其重访不如停留在回忆,但是季德心念已决。行前,他问余静岩要不要同去看看,她拒绝了,直到去世都没有回去。
季德首先去余家找人,找余家二哥,1950年回美国之前他们夫妇暂住在二哥的小房子。当他的轿车驶进胡同,停在大杂院门,看到一家人挤在小小的一间,那百感交集的心情,是语言难以描述的。二哥叫来劫后余存的兄弟姊妹,谁也没有想到几十年后还能与这位洋女婿见面。
他们当然问起四小姐,季德很努力地解释余静岩在哥大的化学学位,在NASA的空气动力学研究,参与航天飞机制造的成就,但这对于几十年不见面,又经历了太多波折的家人们来说,一切都太遥远了。
季德又去了毛家湾余家花园。1950年这里被售出,高岗占据其中,后来林彪扩张到整条胡同,“毛家湾一号”煊赫一时,此刻连这两位都烟消云散了,季德这匆匆的过客却幸存着,秉承一点残存的余晖,在一衣带水的邻国,营造出相似的景色。
接着探访颐和园——季德最初来北平居住的地方。精致的北宫门已经破败,趁人不注意,他偷潜上楼,曾经用过的紫檀家具早就不在,满地烟头,杂物胡堆砌,似乎作为库房很久了.....在万寿山,他问起智慧海,自己参与开放的地方,被告知那琉璃千佛面的墙壁,同样没能逃脱小兵的魔爪。
尽管之后又来过三次中国,并帮助余家下一代申请到海外读书,1981年的这趟旅行已经足够为他的《北京故事》画上结尾。转年是书在纽约出版,后来翻译成日文、中文,并再版多次。
1983年,NHK有感于季德的经历与鲍伊的传奇,希望拍摄纪录片《两个大卫的故事》,几次游说都没能成事,很可能是因为鲍伊已经向季德买下《北京故事》的版权,并承诺会由自己饰演年轻时代的季德。
九十年代初鲍伊娶名模伊曼,在京都度蜜月,当然少不了拜访老友。下图是是他们夫妇在1992年的祇园祭。
尾声 这一时期日本经济泡沫破裂,季德的古董生意已经不太顺利,长期以来场面又大,外债越欠越多。一直想要重建的芦屋老宅(原本是松山城的一部分),因为没有资金也没有土地,也就没法成行。香港艺术市场兴起后,季德打算委托苏富比卖掉这座17世纪古建,但没有成功。最后捐给了檀香山大学,因为老朋友艾克夫妇(《明式家具》作者)供职于檀香山博物馆,或许有一天会找到金主支持。
可惜的是,随着日本经济的萧条,这一天遥遥无期,大学把建筑还给季德,季德又送给了安井杢工,因为那是可以追溯到元禄年间的老店,明治时代开始就是国家建筑文化财的指定修复商(海外许多大博物馆的日本屋也是他们建造的,比如费城艺术馆),只有安井家适合保存这间“装在盒子里的古建筑”,并能够以此为样本,将营造技艺永久地传下去。
大卫鲍伊买下的版权因为没来得及拍摄已经过期,为了安慰老朋友,也因为这故事真的吸引人,鲍伊又向季德买了一次,可是直到2018年宝爷去世,电影也没有消息。
至于季德,长期昼伏夜出抽烟喝酒,身体不是很好,后来长居檀香山,1996年秋下世,尚不满七十。
他死后留下许多藏品,森本康義和森本恭子都不善于经营,精品很快被古玩商搜刮一空,留下大量低值普品。然而夫妇二人毕竟还是秉承季德遗愿,于三条通盘下一间小店,一半辟作咖啡厅,一半陈列骨董,只是规模不能和全盛时代相比了。
季德的朋友们,诸如新一代日本艺术的专家Alex Kerr,以及已经在古根海姆美术馆风声水起的孟璐(Alexandra Munroe),都曾尽力帮助过森本夫妇。2009年他们在纽约亚洲协会办过一场小小展览,卖掉了遗产中硕果仅存的几件好东西。2015年森本康義去世,享年75岁,四年后森本恭子去世,他们谁都没有子女,剩余的遗产寄存在寺院——那是日本老人遗物的普遍归宿。
季德去世后桃源洞很快转手,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废地状态。2013年,旅居纽约的坂本龙一偶然得知这片土地在售,立刻买下。其实教授并没有见过季德,也没有到过桃源洞,为的是与宝爷的情谊——他知道那是他在京都最喜欢的地方。
那时坂本龙一刚满六十,打算回到京都在九条山养老。因为当年的桃源洞早已被推平,请了朋友重新设计。
因为是在半山腰,设计师利用地势高差使两层建筑在正面看来只有一层。季德的大宅以石级为入口,曲径通幽入桃源,坂本龙一则选择另一面为大门,车子可以直接驶进来
九条山之家尚在建造,教授却查出喉癌。2015年9月竣工之际,他的身体已经不适合移居了。三年后只得卖掉。今年年初在官网宣告罹患直肠癌,恐怕余生都不会回京都了。
在今天的艺术市场上,常常能看到有过季德痕迹的文房,大部分在古董商的图录里,也有时在激烈的拍场,比如去年的“十面灵璧”和“小孤山馆”。因为见到,所以勾起这一段掌故,希望笔者的一点梳理,可以帮助藏家们珍之重之,每一件东西的流传都有故事,能把故事讲出来,是无限快乐的事。
延伸阅读: 黛露:一块英石的故事
参考: 「ポmagazine」編集部.一味違っていたらしい、デヴィッド・ボウイ流「京都の歩き方」【鋤田氏の写真と語りで巡る】.2020.6.24 樺山聡.ボウイの秘密: もう一人のDAVIDとの邂逅.2020.6.11 Art &Antiques Magazine,Yasuyoshi Morimoto: Keeper of the Fl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