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声音设计—电影“音乐”未来的预言
终于去剧院听了Dune。就觉得声音还可以再大一点!
Dune的原声终于没有HZ以前的套路,也再次证明电影“音乐”可以是整体声音表现的一部分,高度概念化,与声音设计不分彼此。
过去十年也证明“音乐音效化/音效化音乐”在提高影音整体融合度上是非常有效和成功的。这次的Dune,两个关键概念“沙/沙丘”,“女性力量”:HZ让团队想怎么样用声音表现“沙/沙丘”,还专门去沙漠体验了风沙的声音:结果就是像风沙击打的鼓节奏/颗粒感极强的巨大失真吉他/电大提琴,定制低音木管乐器,定制金属乐器Texture(谁家要出Chas Smith做的那些奇奇怪怪金属乐器的采样音源我绝对买爆!)…这些基于概念的声音结合画面表现太好了;女性力量的表现就更不用说了,片子里最有爆发力的女声竟是Loire Cotler坐在自家还挂着衣服的衣柜里在漆黑的环境下各种尝试出来的…
除此之外还有两个概念点印象特别深刻:1,Dune设定里没有电脑,所以音乐/声音里也就没有很数字的声音(电吉他/电提琴/模拟合成器+处理过的原声要素,听起来就很organic。HZ自己也说这是他做过的人最Organic的音乐);2,音乐本身drone和柱状低音特别多。虽然drone和柱状低音容易做出非常庞大的声音;但drone和柱状低音本就是人类音乐原始/早期的面貌;配上呼号般的女声,女性力量的历史厚重感(“是人类发展的力量”by 导演)瞬间就上去了,尤其是在影院的大音量下,这种震撼身体可感!
概念+声音设计对电影音乐乃至游戏音乐的重要度一定会越来越强;尤其是对追求好的沉浸体验/高融合感的项目。
传统重视旋律的管弦电影音乐是很好,但是它的戏剧感太强了,难融入到如今画面以假乱真更重视沉浸体验的项目里去。《星球大战》刚出来那时候,画面无法让人信服,也就根本谈不上所谓沉浸感;加上当年有限的音乐技术/多样性,重视旋律/非常戏剧化的管弦音乐之外其实也没什么别的可以选。现在可不同了!
综上,继续学习积累,以后出门把敲三角铁的小棍带上,碰到有趣物体了敲敲看,录下来,说不定哪天就用上了😅
(最后Dune项目里给HZ做音色制作的人,给叫dune的软件乐器做过很多presets,这也是有点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