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闯入爱情世界的哲人
曾轶可具备两种形态,一种是温柔清晰又克制的,一种是热烈混沌而失控的,就像湖水下燃烧着火焰。
有没有那么一种可能,曾轶可除了喜欢文学和音乐之外,酷爱哲学和心理学。在七专中,炙热在矛盾中萌生,发展和消退的过程,萌生时有冲突,发展时激烈挣扎,化为行为时热烈,消退时撕扯。和六专直白的描述一段感情相比,七专更加抽象,就像赫拉克利特《论自然》中对事物发展的描述。
《论自然》中将世界本原形容为火,世界既非神也非人创造,而是源于一团永恒的火,由于火的变化,产生了世界万物。这是个不断“燃烧,熄灭,再燃烧,再熄灭”的永恒流逝转化的过程。
这张专辑在表现冷静和火热并存的状态,有时候是稳定的,有时候是无序的,很典型的是《木棉》。就像《流言》里面的噪音,那些不和谐的音符,似乎是有意为之,表达的内心的冲突,讲的是炙热消退期不适。
七专和六专一样,歌曲编排上有讲究,在中部是高潮,第一首是序曲,二首是核心的表达,之后情绪逐渐向上推,推到高潮后衰退。
《burning》中炙热是一团小小的火苗,因他人而来,在车流中迸发,在规则中压抑。
《skin》中对现实质疑,这时的炙热是对当下的反抗,是发现了现有秩序的缺失。
《解剖》中重新审视自己,炙热是对火苗的回应,达成认知的改变。
《机器》中铁腕的制度体系下,在赛博朋克的灰色空间,炙热是活下去的渴望。
《流言》是在回应炙热时遭受的打击,是外界的压制对自身的伤害,是呐喊。
《yblm》是坚持内心,向前有了一步,炙热化为行动,量变开始发生质变。
《艳遇》是炙热的实际行动,犹如烈火烹油。
《木棉》是炙热盛极而衰,明明想要握紧的双手,在逐渐放开。
《ditk》则是炙热过后,个人的进一步成长,自我认知更加成熟。
《疯狂》这首歌有些异类,没在逻辑线上,可能是为了照顾粉丝出的这首歌。
曾轶可将情绪具象化,表现出物质的特性(炙热)在矛盾中生出来,一直在积累,量变形成质变,新的矛盾产生,消退。在这个重复轮回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曾轶可的成长。在六专末曲《戏》中恋恋不舍,七专《ditd》已经能够很好的自处,在平凡处萌生非凡的力量,意志更加坚定。曾轶可的成熟是毋庸置疑的,她会在未来走得更好。
所以炙热是什么,是欲望,是情绪,是赫拉克利特认为的火,是时间物质的本原。曾轶可或许只写小情小爱,关注点在小情小爱,但是这并不影响她十分深刻的认识这个世界。因为世界,这世上的人,就是被那一团小火苗推动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