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A – LALISA

评分:3.9/10
评分人数:18/26
娇娇 5.0
说明:胡言乱语,和作品本身无强捆绑逻辑,切勿对号入座。
1. 我们要接纳狗屎,毕竟从选择期待到点开播放键之前,它一早就凌驾于我们之上。
2. 自我是个难以回答的问题,你看这个顶着亚洲面孔的女人身着从欧亚到美洲的品牌用英语喊出自己的名字。你以什么辨认她是Lalisa呢?难道靠MV中Trap段落里敷衍的泰国神庙吗。
3. 如果说澳洲玫瑰的Solo是因为她出身于英文世界,成长于各路Pop明星璀璨的年代。那Rosé音乐上的落伍和老套还尚且能找到答案,毕竟在Gone中的深情告解还可以认识到她的“主体”。但YG这次把他们制造的Lisa推了出来,精心炮制的辣女孩你真的喜欢吗。
4. 真正的问题并不是资本暴戾蛮横地用最最低廉的方式强暴消费者的听觉。而是在一个自以为“全球化”的时代,我们却失去了辨认一个来自异世界的偶像的可能。除了频频上热搜的难听,铁刘海,同款穿搭绝绝子,我们对这个女人的印象还剩什么。或许是“猴子”“李霞”和“人间大嘴蛙”吧。
5. 评论要建立在有明确表达的作品上,这一次我只能无语,所以我选择投诚。
MarkCitizen 0.5
好难听。
很难想象在创作如此模式化的Kpop产业居然能产出全盘套用模板,却还这般不堪入耳又荒谬至极的作品:
(1)不是把所有符合西方音乐体系音高的音符排列组合就能被称作音乐。键盘上随便敲出来的纯四度往上往下走几次也能当个bassline?中频段半音的滥用不仅没有达成“警报”、“鸣笛”的效果,反之让人摸不着头脑,“实在不知道这首歌在干嘛。”
(2)verse铺的底简直白铺,这么难听的bassline不晓得是她在念经还是编曲键盘坏了,个人建议还是清唱得了吧。
(3)实在是没有一分一毫的情绪过渡。其实这首歌唯一的高光就在pre-chrous的警报声,可它出现的位置太莫名其妙。主歌可以是让你入眠的一滩死水,可拖这么久也快到副歌了气氛还没有抬起来怎么办?反正还剩个pre-chorus没写,塞个清脆点的鼓点混着警报声直接加盖三层楼。当然毕竟警报就是突然而瞬时的,就得无理由地从石头里蹦出来甩在你脸上大喊:副歌要到了快给我起床好好听大卖场广播。
(4)chorus干瘪又油腻,人声和配器没有一个能撑得起场面(理由见(1)),第三段副歌加的一层管也是不知所云,不过也的确是给其荒谬的程度升华了。
(5)两段bridge风格不一样我忍了,最后一秒垂直切回副歌又是来哪招,想玩拼贴我建议编曲先去给Next Level下跪。
此外,其音乐本身的干瘪与歌词以及内容的空洞无力则是完全对应,这显然不是巧合。“The Loudest in the Room”“让全世界吻我的名字”这不是Girl Power,这是Slogan Power;不是身上带着多少东西,而是吼得有多响。再虚无缥缈的口号,一人吼众人随之,也能一传十十传百。这不是人的本性吗?
BlondBae 0.5
对于一个团体来说,Solo的目的本是为了加强个人的形象。这对于BLACKPINK来说也不例外。SOLO的极简和慵懒丰富了Jennie的“艺术人格”说、“On the Ground”和“Gone”对于Rosé这个人的形象的塑造不功不过,却也至少凸显了Rosé作为主唱的声线的辨识度。但是Lisa这首Solo却显得格外的不走心,不光歌曲的路子和BLACKPINK一直以来示人的形象相差无几,甚至第一秒开始就在劝退那些因为对Lisa本身的形象好奇而点开这首歌的听众。
开头叮咣乱响的敲打声和咒语仿佛是唐僧下的紧箍咒,模仿铜管的音效突出的气势本应是夹道欢迎Lisa的列队,却变成了暴发户第一次逛商场时一个冲刺扎进奢侈品店的鲁莽。而整首歌唯一有些记忆点的桥段也只是副歌不断重复的“Lalisa Love Me”,本是女王驾到的场景,却变成了快手抖音上的精神小妹,属实令人有些哭笑不得。这首歌惨绝人寰的制作显然和Lisa本身的能力并不匹配。她说她是“Loudest in the room”,这或许可以令人信服,但是“Loud”并不意味着好听,就像声大不代表着有理。
对于Lisa本人选歌的话语权我不做讨论,但是这不禁令我质疑为什么YG在给前两个人的Solo尽最大的努力做到了扬长避短的时候,给Lisa的歌反而显得如此的“不上心”。而此时Lisa本人的成绩和带来的商业价值似乎成了这首Solo唯一的一块遮羞布。这令我更心疼粉丝在打投上所花的钱和精力。她们给了Lisa底气、给了YG底气,但是如果这些努力变成了这个三大之一的公司吃老本的借口,并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都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反思的话,那对于这个公司,甚至是行业来说无疑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我希望YG明白,这么做只是两败俱伤,没有一个人是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