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羁的涅灭,潇洒的告别 | Blackstar CD | 改变我人生观的遗作
《Blackstar》这张专辑,众所周知是“鲍爷”留给世人最后的一张作品。
2016年,这位著名的英国摇滚歌手、演员,David Bowie因病逝世的新闻,登上了大陆的各大新闻栏目。我是在16年看了广东珠江台“今日关注”新闻报道后,才得以认识Bowie,看新闻的画面到如今都还记得,也含糊记得主持人郑达当时说的一句话“我以前都听过他的歌,很喜欢他,祝这位艺术家一路走好“ 也是从那天起,我开始逐步认识,了解David Bowie, 经过了多年的“崇拜” 现在已经是一名鲍爷的乐迷,粉丝。 而《Blackstar》这张专辑,让我初次认识了鲍爷,对我有很特殊的意义。
2016年,我还只是16岁,正在读初中的少年,在得知David Bowie逝世后,因好奇是何许人也,为什么死后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以至于远东的中国大陆也会报道此事,于是我第一时间上网搜查Bowie的资料,以及他的音乐作品。 我仍然记得,收听Bowie的第一首歌就是来自该专辑的《Lazarus》 并同时观看了此单曲的Music Video,对于正处于少年时期的我来说,带来了很大的视觉和听觉冲击,因为在此之前,都没有接触过类似的音乐风格,(当时听欧美 POP HIPHOP Punk的风格类型比较多) 心想着怎么会有这么酷的老爷子,到后来,也很欣赏该歌曲的萨克斯风部分,不知为何,听到那一段我自己就有一种很挣扎又很解脱的感觉。
在听《Lazarus》 不久之后,我同样爱上了这张专辑的同名主打歌《Blackstar》 同样也是喜欢上了这首歌的Music Video。MV开头在月球上的宇航员遗骸,不禁让人联想到是Bowie非常出名,创造的角色,汤姆船长(Major Tom)MV的情节令人联想的东西实在太多了。 《Blackstar》这首单曲时长接近10分钟,可以说是特别饱满,风格从阴暗到明朗,再到走入阴沉。似乎在表达一种不羁的痛苦,在痛苦中挣扎(只是我个人的感官体验) 说不出什么感觉,但特别有共鸣,置身于音乐其中,被代入进去成为了歌曲的主人公,自己构想这个世界。至今我依然痴迷这首作品。 “原本超过11分钟的同名曲〈Blackstar〉,最后剪辑成9分57秒,微妙切换两个部分,上半场David传达Avant Jazz风格,挟带Drum and bass以及太空摇滚的元素,下半场转换清亮场景之下,却意外谱入Acid House和Blues的变奏,准备体验这一趟奇幻的音乐旅程” ——来自于专辑介绍
“David Bowie最后一张专辑。我最欣赏David Bowie前卫的音乐观,他永远在突破自我,永远保持着相当高的创作能力。这张专辑的编排极具想象力,首曲长达10分钟,分为三个部分,DB通过这种编排加强了曲目的叙事性。密集的鼓点作为情绪变化的催化剂,器乐极富张力。第1、3、7首是专辑的核心曲目,同时也是情绪最激昂的三个拐点。Saxophone在这张专辑中占据主导地位,第2、6首中,大段中音萨克斯的精彩演奏带动情绪上扬,突出主题;终曲中的Saxophone哀婉延绵,表达DB对离开人世的不舍之情。这张专辑融合了爵士、摇滚和现代电子的元素,lyris则含蓄地探讨了死亡的话题,色彩阴暗”——截选QQ音乐网友评论
总结一句话,很浮夸的说,但这是我对该专辑最大的尊重—— 不是地球人能写出来的作品 感谢鲍爷改变了我听音乐的风格和方式,也改变了我的人生观,让我的人生活的不单调,而是像您一样,充满迷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