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听林忆莲的音乐历程,回望自己的人生体验。
2021.09.05晴 不经意想到听林忆莲已经25年了,从96年听到《伤痕》一秒入坑开始。Sandy带我走进流行音乐的大门,在那之前只是无意识的随便听,从她开始,有了一束光。喜欢Sandy是本能的选择,这一点让我很骄傲,特别是站在现在回看,想来自己是识货的。同样的本能还体现在对邓丽君和巩俐的喜爱,如今回望都是丝丝骄傲。
说回正题,因为我听Sandy是从《伤痕》那张开始,而那个年代9.8元一盒专辑对学生来说又实在昂贵,所以有限的零花钱一定是买更新的专辑,再往后听的广泛更广泛了,再到不怎么听歌了…种种原因导致一直没系统听过她之前的专辑。今年马上就要40岁了,回望过去,96年是很特别的,那一年进入高中,新的环境和小伙伴,打开了我与新世界连接的窗口,算是我“都市触觉”的开始。至今的一路旅程,都是那个起点的延续,其中也蕴含着种种奇妙缘分。昨天再听Sandy近年翻唱的《血腥爱情故事》、《多得他》等,看到耳帝在写彭佳慧唱《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时写的一段文字:“这是林忆莲众多音乐形象中“台式苦情歌”的一面,但仅这一面就影响出了彭佳慧,我有这样一种感觉(原谅我的胡言乱语)——就如同是嫦娥养的一只兔子、女神的一枚戒指、或是菩萨的一朵莲花,林忆莲的一个声音角色遗留在台湾,在一个偶然的机缘里落地生根,它化成的一个新的音乐角色又碰上了惠特尼休斯顿的外衣,结合形成了彭佳慧整个职业生涯的主要艺术形象,成就出了一个金曲歌后,彭佳慧在这里越厉害,其实越能显示出林忆莲的难得。” 于是,昨天夜里突然有了想法,不如从Sand第一张专辑来听,完整的听一遍,听Sandy36年的音乐历程,也照见自己这25年的人生体会。
刚刚的最后一句,是昨夜在我听Sandy于86年发表的第一张同名专辑时突然感受到的,而非初心。本来只是想从头再听一遍,但是在打开那张专辑第一首歌的时候,仿佛打开了一个时光穿梭的门,时间一下子拉回到85年。那一年林忆莲只有19岁,少女的声音唱少女的心事,声音稚嫩也没有技巧,但本身的声音气质在那里,而且唱的认真动人,那种虽然自己条件和阅历有限但全部投入的动人。不管是咬字吐音、曲风尝试、情感投入,能听出都在能力范围内努力做到最好。那种好就像在看一个大作家小学生时期的作文:字迹工整、条理清晰、真情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