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火里的中国 | 火树银花不夜天

从第一次联排开始就每天跟着大家紧紧张张地关注着动态。终于,周深也是上了这个舞台的歌手了,而且还是与前辈合作,这一路真是太不容易了。周深值得!
昨晚的版本与廖老师的版本给我的听感还是很不同的。廖老师的版本因为主要扎在中音区,沉稳大气的美声演绎听来更像是从国家整体角度的描述,侧重点在国,是一个远景拉着长镜头扫过整片灯火斑斓的华夏大地,色调略沉、庄正肃穆地让听者感受到燃点万家灯火之下的一切捧薪人凝聚而成的奋斗的洪流。
而昨晚的版本直接将整曲提了八度,张也老师久经大型舞台考验的民族唱法是定心骨,周深则是在流行民通美通间自如转圜。音区的提高加上唱法的多样,使得昨晚的版本整体依然不失周正但又多了些轻盈的灵动、格外有流动感,视角上则像是更近距离地聚焦人间烟火、注视着凝聚成大家的每一个小家。
这首歌的舞台定位大概是要试图以更年轻更具有流行感的主旋律音乐去抓住更多的听众,甚至去吸引对民族唱法/主旋律歌曲不是特别关注的听众。因此才会安排张也老师这样的专业民族唱法的真唱将,与周深这样在不同唱法间从容游走的年轻歌手去搭配。并且张也老师虽然已经是专业领域的高手,但心态依然非常开放,愿意与后辈打配合,对自己的唱法进行微调,以达到更年轻更流行的听感。与这样的前辈合作,无论是心态还是技术层面,周深应该都受益良多。
估计也是因为上述的舞台定位的考量,所以合唱从周深开始,以他惯用的流行气声唱法开头。而这个安排,至少就个人而言,我实在是太吃这一套了。
作为一个时差党,睡到今早凌晨醒过来,唯一的感受就是今天和昨晚、昨天和前天都没有任何区别。我还是一如既往地在毫无庆祝气氛的空间隔着网线遥遥感受国内朋友们的狂欢。不能说什么都感受不到,但那种氛围于我而言其实很像隔了磨砂玻璃,朦朦胧胧的就不很分明。虽说对年节本来也不是很在意,但多少还是觉得周遭的空气被他人的喜庆衬得有点寥落。
偏偏醒来时外面还凄风苦雨,室内有一点点阴冷,虽然也可以不加被子就扛过去、但就是很想给自己裹个毛茸茸的小毯子。这时点开歌曲,听完在庄严管乐上搭着轻盈键盘的前奏,然后周深的声音响起来,气音中的磁性粒子柔而坚定地穿透了在窗玻璃上击打的风声雨鼓,熨帖地震动耳膜裹住听者,晦暗的小世界瞬间便温暖起来。虽然写过很多次了可还是想再写一次,周深的声音里真的有光。
主歌前四句是非常典型的周深式气声弱唱,气息绵长悠远地托着每一个字清晰而不生硬地唱出了笔墨描绘感;主歌的后四句依然是弱混处理,但声音凝聚度更高,铺垫出一个层次,个人格外喜欢“归港的船帆从灯塔掠过”这里的“掠”字,周深在微重音的动词后加了上行弱音装饰音,音量变化与装饰音配合出了回港船只归心似箭的欢喜轻盈的动态。收尾时“巍峨”的尾音做了漂亮的渐强线条,端正地迎出了张也老师的部分。
张也老师从出场就是甜脆清亮。但接下来的安排其实有点超出我的预料。因为比较保险的安排可能会是一位全主歌一位全副歌,第二段交换,最后尾巴稍微合唱一下;但是昨晚的版本副歌拆开一人一半,就很考验两位歌手的配合。
张也老师是有微调唱法的,而周深在第一遍副歌后一半也是明显调整了唱法,用偏民通的方式在音色上也向张也老师微微靠拢,合唱的两句张也老师穿透力很强,周深则稳稳地垫着,即使尾句渐弱了也依然能清晰听到两个人两道声线的包容与配合。
第二遍张也老师的主歌结束后,伴奏的弦乐部分非常调皮地做了个很唬人的类似伪转调处理,虽然已经单曲循环很多遍了,但每次听到这里都有种想被带去转个调的感觉,但其实周深一开口“灯火里的中国”还是稳稳立在原调上…(看来编曲老师是真的对参演歌手们太放心了根本不怕把人忽悠跑了…)
最后的高能吟唱和结尾合唱部分还是要先感谢张也老师,无论是出于想多给后辈机会的考量,还是单纯从想达到的作品整体听感的角度出发,总之张也老师承担了吟唱部分中偏低的部分,而把后面带着八度飞跃(C5-C6)的既是难点又是华点的部分分给了周深。而周深也圆满完成了任务,吟唱段一直到尾巴合唱部分听来都是略偏美通,较圆润地托住了张也老师的声音,并且美通的音色听来既点出了歌曲的庄严感,又不带丝毫故作庄重的矫揉感,即使是我这种不大关注主旋律歌曲的听者也会忍不住听进去。不得不说周深唱歌实在是太清爽了,大概因为是真挚地在唱,所以才能吸引住听者去听一些本不会听的歌曲。
这里顺便补充一点点关于吟唱段安排的小想法:调性本身是帮助创作者传递歌曲内容的手段之一。这首歌的原版就是C大调,最周正端庄的调子,再适合这首歌不过了。当从中音版向高音版做改编时,比起转去其他有升降的大调,昨晚这版直升八度依然保持C大调的选择是非常适宜的。但是这样带来的难点就是高音吟唱部分最高音的定音——这样的歌曲里用主音C搭五音G这种最稳妥的搭配方式是最人间大道最合适的安排,在张也老师和周深的吟唱都以G5开头的情况下,如果最高音不推到C6那就会仿佛缺了一口气,可以说改编版里是必须要有个C6提起整个作品的精气神的。而这个C6如果合作对手扛不起来,那么张也老师自己当然也能担起重任来,可是最后这个高音被分配给了周深而他也扛了下来,可以说是不负所托了。周深的能力,真的就是强到足以完成歌曲所需的意境。
而结尾的弱处理也是个有趣的安排,大概因为自己对主旋律歌曲有种结尾一定要大气磅礴的思维定式,因为这里忽然转二声部弱处理就变成了一个小惊喜:张也老师依然清亮地稳着主旋律,周深在美通之后又无缝切换回流行唱法弱处理,唱美通时声带是较强的闭合状态,突然切换偏气声的唱法时声带瞬间松弛其实不容易迅速稳住,可周深不但稳住了还转去了本身就比较难找音准的和声,因为转换地过于自然肯听者甚至会有点反应不过来他做了多么厉害的事情…
最后还是祝福周深今后也能在自己喜欢的舞台上与优秀的唱将们合作出精彩的舞台。这一路荆棘走到现在终于要开出繁花了=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