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为这个世界留下点什么?” 原创:宅少@宅总有理

很难说逼仔的价值观是如何被塑造的。 在农村读书时,他没什么书看。交通不畅,讯息闭塞,全村就一台电视机,偶尔放点新闻联播。后来上大学,逼仔才多了点见识。也就是那时,他读到了第一本课外书,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读罢,醍醐灌顶。此后再读别的东西,统统觉得有点弱智。 跟着王小波,他又读了黄仁宇。 当年西祠胡同聚集了一帮“王小波门下走狗”,逼仔由此结识了不少朋友。 那时候,逼仔也喜欢《南周》。千禧年之初,一个阳光灿烂的早晨,他去买《南方周末》年末特刊,读到那句“阳光打在你的脸上,温暖留在我们心头”,心说什么傻逼能写出这种东西?为了回馈《南周》对自己的营养,后来在广州,逼仔特意做了场演出。 名字就叫“我们爱南周”。 他最热爱的还是《梵高传》。那是早年他在罗庄迷茫的时候。看完后,他还推荐给一个从不看书的朋友,没想到,一天早上五点钟,天蒙蒙亮,就听见有人咚咚敲门。一开门,朋友穿了条内裤,抱着逼仔就开始哭: “梵高太他妈不容易了。”

不知道逼仔有没有被梵高灵魂中那些偏执的部分击中过,有没有在潜意识里模仿那种癫狂艺术家的生命热忱。以至于日后他总做些理想化的选择。反正为了追梵高,逼仔游历世界各大博物馆,只要有梵高的作品,他就要去看。 当然我不觉得逼仔是靠几本书就能被塑造的。价值观这个东西,构筑在非常复杂的人生阅历之上,是内部世界和外部刺激的双重碰撞。而在逼仔身上,我坚信这种碰撞发生时,是他天性里的纯良、正直,占据了上风。 否则成名后,他不可能坚持做那些事。 多年间,那些事在文艺圈江湖上传来传去,影响了许多人,改变了许多人。 也因为那些事,逼仔才有资格教育人。 这就回到了他2004年的那个问题: “我能为这个世界留下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