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评价一下这首歌
真要说这首歌有多高明,是怎样的阳春白雪,那是说不通的。流行歌曲最重要的是什么?传唱度要广,要持久,要朗朗上口,也许还要有意蕴。多大程度的意蕴,就纯粹是由歌曲的需求来决定的,比如它服务的是怎样的耳朵,到底是认认真真唱,还是吼出来,还是真就叫叙事曲,全都不一样,会引起作者写作方向的变化。
然而对于夜驱,你不可能一口咬定这是一首很俗套的流行歌曲,因为流行不是错,也许应该换个词叫风行。罗大佑的歌不还风行了那么长时间嘛?夜驱的写作方向就是传达出它的原作的主题,以我没看过原作而对歌曲本身进行研判的结果,就是四个字,向死而生。死神那肯定是骑着白马,伪装成你最想不到的姿态,带着最虚伪的消息,在最不巧的时候来会见完全不会有心理预期的你;就算你有预期又怎么样呢,也许你没有足够的魄力,没有那种胆气敢说我天下第一,我见过世面。再举个例子就是范缜的神灭论,他明确告诉你肉体和精神的意义,肉体没了会咋样?就没了,也不可能让你的精神突然就脱离开来而存在了。那么反推这首歌的立意,就会发现歌词里写的很明确:“总在滴滴答答地游走”的时间,“在堕入无法复明的黑暗之前抓住你的手”——特别是还特意直接描写了死神的外化状态,“被浓厚的雾气裹挟着的你”,普通人哪有可能做到呢,而且也表现出死的虚无和对死的恐惧。
对死的恐惧,这没错,但是这也不是歌词一再要表达的方面。后来作词人又直接宕开一笔,开始说接受死亡是怎么样:是就算会讨厌可是仍然生活在同一屋檐下,是不管自己生命已经到尽头的无私包容,是接受命运安排的泰然面孔。mv的第一段就满是主人公“不接受”的体现,发现死神是怎么样,由恐惧到逐渐相信,和他一起堕入黑暗以后,就进入第二段,逐渐开始了难以解释的磨合期。这里当然也有歌词和画面的精准配合。
第三段最好懂,是刚才提到的这首歌的真正意义,向死而生。主角和死神堕入黑暗是第三次了,这次是黑夜一样的蓝色,而且主角也终于认清了死神的面庞,毕竟之前可是有浓厚的雾气绕着呢。雾气是什么呢?日语的空气和雾气都有象征意义,表示所谓的气氛,或者一种气场。在主角能够发自内心决定向死而生以后,他就发现自己也开始笼罩雾气了,比如出血,比如歌词里的其他细节,哪怕说死神“终于笑了”,之前可都是有厌恶,有摩擦,到这儿两个人是距离最近的,就很有一种时间推移的感觉。
这首歌歌名叫暗夜中飞驰,推广一下也就是暗夜是死亡,或者说是彼岸,那么飞驰就是一种态度,是接受死亡,甚至享受临终,享受死亡。歌词作者可能无意达到这么高的境界,但已经很了不起了:这首歌的高播放量,就源于曲绘和歌词乃至意境的完美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