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向标034 |郭采洁《Vol.13-1986数羊》没有“内核”的独立音乐只是一盘沙?
034
《Vol.13-1986数羊》
郭采洁
StreetVoice
综评:6.1分
1. Zzz:5.0分
值得称赞的是vocal表现还算自然,但终归另类包装,内核空洞。主流视野的音乐风格被榨干后,小众/另类/独立便成了资本的新鲜血库,毕竟这是一个泰勒丝都要拉着Bon Iver去搞独立民谣、偶像团体都要去搞重金属/盯鞋/另类说唱、易烊千玺都开始学吉他弹贝斯的媚俗时代。
2. 苏丽珍:6.5分
伊德尔和郭采洁的组合确实能玩出花样,整张专辑呈现出一种游牧式的DIY特色:多语种Vocal的切换、闽南童谣《丢丢铜仔》的新演绎和spoken word的尝试都令人惊喜。
作为音乐人的郭采洁,虚心而且好学,甚至像王若琳戏说的那样——“贪婪”(杂食的音乐品味以及文学小品式的DIY方法)。换种角度想,这样的拼贴技术印证了郭采洁和伊德尔对厂牌“游牧城市”的理解,两个人一个北上,一个南下,一起画圆。“音乐”这个圆里的东西越来越多,关键在于它究竟是变得越来越圆(接近无限),还是变得越来越乱?从这张专辑来看,我认为还算是一个“有模有样”的圆,制作人阵容是不错的保障,除了伊德尔,像杨博文 Radiax和巴彦达莱这样的音乐人也参与到了部分编曲及制作。
杂糅的语言和音乐元素就像Amber自己说的那样,是她这几年以来在夜里数过的羊,通过一张音乐专辑的形式和大家见面了。离开“邻家女孩”标签和大公司的郭采洁,向独立音乐人身份转变的郭采洁,的确做到了。
3. JoeZhan:6.5分
郭采洁和Yider的组合某种程度上是种互补——郭采洁的vocal音轨正是Yider个人作品里缺少的“点睛之笔”,Yider也为郭采洁相对单调的音色增添了晕染——这样的配合度已经超过大部分与电子音乐人合作的华语流女作品了。通过当代音乐传播媒介的契机(这也是当下音综对音乐界难得的正向影响案例),来自华语文化圈两个边界的两人将自身的文化根源(有些故作姿态地)挖掘并拼贴,形成的美学效果虽然难以解读,但至少外表是圆融自洽的。但在成熟的听觉美学的基础上,词曲本身虽然不是聆听的重点,但以“朦胧”“意识流”来掩盖旋律的单薄和表意的苍白还是不能说服我的——虽然对当下的流行音乐来讲,这一点可能已是过高的要求。
4. liz16:6.5分
两个讨论角度在聆听过程中被反复激发而出,一则电子乐部分的归属,一则歌手与其余部分的相融程度。前者导致了在认知与定位这张专辑时无法有效地锚定主体。在确定专辑归属问题得到“歌手”一栏的书面答复后,这问题自然而然地引向对后者的讨论。而前者的出现已注定关于相融程度的讨论会止于一个尴尬的保守层面——1+1=2。制作过程仿佛呈现在眼前——量身打造式或主导选择式的过程。而落实到专辑中,就存在着歌手气质强烈与否直接作用于评价好坏的问题。包容或鼓励者将此视为歌手的突破之举,把整张作品融入其个性的彰显中。区分者或对于其中融合痕迹较为敏感者则自然将痕迹放大。
纵观整张,“我有一颗苹果 Hide-and-Go-Seek”中念词在足够地体现歌手气质/专辑“想法”之外,用扩大差距来反向淡化人声融入偏电子乐的痕迹,反倒成为整专开头便存在的亮眼之处。“NakuNa”中多语言的融合倒能适当提高“听感兴趣”,却也让人有意无意地想起某歌手的类似作品。“Buuve”以“摇篮曲”的特质在专辑后段回归温情之意,却也以语言或曲目特点的延续显示一种“我觉得这很适合你诶”“那就试试吧!”的合作过程。这种合作过程的间接展示又回到此专的“最大公约数”保守属性上,这种取交集的制作方式到底是“自我解缚”的突破之举,还是“束缚”的体面外延呢?希望答案不止停于此处的“音乐人风情体验之旅”。
5. 誓与一切拖稿行为斗争到底:6.0分
郭采洁这张专辑吧,算是给国内囿于流量的独立厂牌和独立音乐一个最好的跨界营销案例,建议有点脑子的可以迅速模仿跟进,联手有点过气亟需转型的文艺明星、艺人、偶像迅速跟进。不会唱不要紧,会哼就行,若即若离的神经质声音才够特别,学着那几个文艺大前辈的矫情做作劲儿的几分皮毛,哇,多酷。但三十多岁的人了搞得跟个青春疼痛文学少年少女一样也不太好,那就再加入点神婆气质,唱歌像梦游,虚实幻境不断变换,写点神神叨叨的歌词,整点神神秘秘的异域情调,哦,好实验呢。制作人呢,重点是,要找电子制作人,但绝不要挑选大众耳熟能详或者独立圈内的名人,要不怎么有名的,出过一两张专辑为佳(抢走了明星风头可不好)。对了,单搞一张专辑太无聊了,最好整一个独立企划再搭配个巡演啥啥的,去现下年轻人眼里最酷的Livehouse表演几场,还能在各路主流和独立圈的社交媒体上狂刷一波文艺好感度(你看,我可不是单纯的作秀,我还有巡演,还有各种独立企划),反正电子现场本身就是声光电的结合,搞最酷的视觉团队这可不是对现在各种垃圾得只会用PPT写歌词的现场的降维打击?总之,整体原则就是,明星出资源和流量,独立厂牌和制作人出力,借着独立音乐的热潮,大家一起刷足流量吃香喝辣不好吗?
这么搞好不好,当然好,我举双手双脚支持。恰好国内主流正好还急缺这样的独立气质女明星,虽然郭女士的荧幕形象深陷顾里难以转变,但曲线救国,顾里却恰也给了她让朱婧汐、陈婧霏这类独立女性唱作人难以企及的人气和流量。刘惜君女士可惜了了,选谁合作不好,选了杨海崧,硬得把牙都要磕碎了(住嘴)。
拉拉杂杂说了这么多,其实主要是因为,专辑本身没什么太值得说道的(捂脸)。搞神婆这套算不得什么新鲜事,重要的是如何成功地把概念消化和具现化,但郭采洁和她的制作团队太嫩了,完全是靠灵光一现的小动机们去强行堆彻出一个神婆的文艺形象。想作就不要顾及好孩子和女明星的脸面,用力做作才行,整张专辑第一首“Spoken word”的形式很惊喜,唉哟这么做作有点意思,第二首一响起,我脸一黑,还是那个符合大众想象中的女明星的样子没走出去,不好玩了。郭采洁本人当然不是YIDER的棋子,但对于什么是更酷和更好玩的音乐,她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猜测她本人是很向往这些很文艺和很酷的东西,同时也很渴望做独特的、不一样的自己,但整张专辑听下来就是,就是很普通的追求文艺的女明星,想装逼不是个坏事儿,但问题是明星本人的坏品味并没有通过制作很好地掩饰掉,更进一步放大了她和制作团队之间貌合神离的坏状态。
说起文艺女神跨界的事情,让我不得不想起另两位女士——张曼玉和徐若瑄。张曼玉玩摇滚这个事虽然在中文互联网里好像成了个笑话,但作为一名在电影圈摸爬滚打多年外加在英国长大的人(“老娘什么没见过?”),张曼玉的审美品味其实真的很不错,在《Clean》的OST里,她与David Roback合作的四首歌非常好听,完整度非常的高,非常的Mazzy Star(在David去世后不知道他俩的那些未完成作品有没有机会重见天日QAQ)。徐若瑄曾在日本短暂参与过一个叫做 the d.e.p(狗狗鳗鱼计划)的玩票乐队,佐久间正英+土屋昌巳+Mick Karn+屋敷豪太的new wave梦幻阵容,《地球的病気-We are the d.e.p-》这张专辑里,中日英的语言游戏穿插玩得更花哨,而徐若瑄也没有完全成为大师们的棋子,她发挥得非常出色,独特又自然的少女气质反客为主稳稳掌控着整张专辑的气质和脉络(很有涉谷系的味道),私心里属于流行音乐里艺术气质十足的遗珠。所以你看,想搞艺术的明星们那么多,还得有靠谱的制作团队外加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味才行,音乐里露了怯,可不会帮你隐瞒。
本期编辑:JoeZhan
欢迎关注官方账号:温带复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