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愁敏感的斯拉夫民族
![](https://img1.doubanio.com/icon/u2312758-18.jpg)
古人说过“字如其人”,从音乐角度,我们也可以说“乐如其人”,因为从音乐中,仿佛能听见作曲家的心声,能无拘无束地交流。从巴赫的音乐中,感受安详,和谐和无限虔诚的心灵;从莫扎特的音乐中,仿佛永远可以无忧无虑,天真活泼;而贝多芬则教我热情,乐观,勇敢,坚强;舒曼,真正浪漫的诗人,从容地驾驭着音乐和文学,不断追求生活的真谛;而肖邦,出现在泛着冷色的钢琴中,映射出的是高贵自傲的心,迎面的是谦谦君子之风。
而拉赫玛尼诺夫,透过层层音符的迷雾,我隐隐约约看到他敏感多愁的心,是的,敏感。
他究竟会敏感什么呢?带着疑问,上网找到些生平简介,慢慢看起来。出身于贵族,就读名校,名师指点,拉赫玛尼诺夫似乎并没有什么挫折,事业刚开始也是一帆风顺,但《第一交响曲》首演的失利(后来证明同样是优秀作品)竟让他差点从此失去音乐灵感;自从克服心理障碍自后,他又取得了一系列让人眼花缭乱的成功,《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二组曲》、《死之岛》、《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钟声》,然而在《第四钢琴协奏曲》不公正的评价的面前,拉赫玛尼诺夫又深感失望了。直到五年后才有《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交响舞曲》作品出现。
很难想象个头将近两米,一脸严肃的拉赫玛尼诺夫内心如此敏感,正如我当初老怀疑一脸大胡子的屠格涅夫竟能写出如此优美的文章一样。同样是俄国人,同样的作品首演失利,柴可夫斯基,斯特拉文斯基对待舆论的态度就显得自信豁达许多。但是,我们不能苛求他们都有近乎完美的性格。“知音如不赏,归卧故乡秋”,也许对于拉赫玛尼诺夫这样的天才和完美主义者,稍有缺陷和暂时的失败,这也是不能容忍的。否则,我们怎么能领略到音乐中那种如影似魅的淡淡的忧郁呢?忧郁中又带着明亮,就叫“明亮的忧伤”吧。
也许我的猜测并不对,他深邃的眼睛仿佛透过你灵魂深处,而你却看不清他内心丝毫的波澜。
有时候觉得这样无根无据地去分析音乐,实为不太必要的。将一件作品,一段,一章得分析剖析,是否有断章取义的嫌疑。对于音乐研究,这是必要的;但对于纯粹的音乐欣赏,这方面可以少考虑一些。很多人也许有这样的疑惑:怎么才能算听懂音乐?我认为听音乐没必要这么惶恐,只要能让你愉悦,让你更热爱生活,这就是好音乐。如果能引起你在心中对生活体验的的共鸣,也可以算听懂了。如果音乐能让你崇高起来,那么音乐已经完成了他的使命。
索性不分析了,让大家去听,去看,去感受会更好的。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贝多芬,拉赫玛尼诺夫,纵然我讲得太多,也是如此。
而拉赫玛尼诺夫,透过层层音符的迷雾,我隐隐约约看到他敏感多愁的心,是的,敏感。
他究竟会敏感什么呢?带着疑问,上网找到些生平简介,慢慢看起来。出身于贵族,就读名校,名师指点,拉赫玛尼诺夫似乎并没有什么挫折,事业刚开始也是一帆风顺,但《第一交响曲》首演的失利(后来证明同样是优秀作品)竟让他差点从此失去音乐灵感;自从克服心理障碍自后,他又取得了一系列让人眼花缭乱的成功,《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二组曲》、《死之岛》、《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钟声》,然而在《第四钢琴协奏曲》不公正的评价的面前,拉赫玛尼诺夫又深感失望了。直到五年后才有《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交响舞曲》作品出现。
很难想象个头将近两米,一脸严肃的拉赫玛尼诺夫内心如此敏感,正如我当初老怀疑一脸大胡子的屠格涅夫竟能写出如此优美的文章一样。同样是俄国人,同样的作品首演失利,柴可夫斯基,斯特拉文斯基对待舆论的态度就显得自信豁达许多。但是,我们不能苛求他们都有近乎完美的性格。“知音如不赏,归卧故乡秋”,也许对于拉赫玛尼诺夫这样的天才和完美主义者,稍有缺陷和暂时的失败,这也是不能容忍的。否则,我们怎么能领略到音乐中那种如影似魅的淡淡的忧郁呢?忧郁中又带着明亮,就叫“明亮的忧伤”吧。
也许我的猜测并不对,他深邃的眼睛仿佛透过你灵魂深处,而你却看不清他内心丝毫的波澜。
有时候觉得这样无根无据地去分析音乐,实为不太必要的。将一件作品,一段,一章得分析剖析,是否有断章取义的嫌疑。对于音乐研究,这是必要的;但对于纯粹的音乐欣赏,这方面可以少考虑一些。很多人也许有这样的疑惑:怎么才能算听懂音乐?我认为听音乐没必要这么惶恐,只要能让你愉悦,让你更热爱生活,这就是好音乐。如果能引起你在心中对生活体验的的共鸣,也可以算听懂了。如果音乐能让你崇高起来,那么音乐已经完成了他的使命。
索性不分析了,让大家去听,去看,去感受会更好的。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贝多芬,拉赫玛尼诺夫,纵然我讲得太多,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