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禁的內在火焰—湯姆哈瑞爾(Tom Harrell)五重奏布魯塞爾演出紀實

頭腦發達、四肢健全的你,還在掙扎能不能演奏爵士樂嗎?OK,先撇開黑人與白人的問題,因為這種偏見早就已被打破了!爵士音樂史上已有一大長串的爵士樂代表人物,不但是白人,甚至可能是亞洲人或非洲人。然後呢,我們再來看看,患有殘疾的人物,亦都掙脫了命運的束縛,我們有侏儒(Michel Petrucciani)、視障(George Shearing、Art Tatum、Lennie Tristano、Woody Shaw…),他們都帶給了大家人間少有的美妙樂章;甚至許多一般人認為的“瘋子”,如曾住進精神病院的Charles Mingus、Bud Powell,甚至Thelonious Monk、宣稱來自土星的Sun Ra等,異於常人的行徑,並不表示他們就不能傳遞音樂的訊息。然而,其中最令我感動與讚佩的,則是今晚的主角—小號手暨作曲編曲家Tom Harrell。
出生於美國的Tom Harrell,所患的怪病是後天的,直至今日仍未有確切的醫學斷定,基本上這是屬於精神官能的問題,融合了精神分裂、妄想症、焦慮症等,而長期使用藥物控制的結果,使得他的肌肉控制變慢,語言表達遲緩,依筆者親眼所見,更像自閉症的傾向,有與外界溝通的困難。凱雅的鋼琴老師Nathalie Loriers有次在比利時吉他大師Philip Catherine家與他同桌聚餐,結果整晚上看他一動也不動、頭低低地坐在椅子上,大家也不敢問他怎麼了,就這樣整個晚上過去了,大家吃飽飯後關心地詢問,才發現主人為Tom Harrell準備的餐具中,少了一把刀子,結果他也不能主動表達,竟就這麼硬生生地餓了一晚上肚子!感覺上好像是一尊機器玩偶,必須要投幣或碰觸,他才會緩緩地動起來。
但這並不影響他的小號演奏,許多曾聽過他現場的人,並不知道他患有這樣的疾病,總覺得這位技藝超群的樂手似乎看來非常地害羞而沈默寡言;而聆聽過他眾多跨刀錄音的人(包括我在內),實在是無法想像,在與Horace Silver、Phil Woods、Joe Lovano等眾多音樂家所激發的精彩火花中,就是眼前這位行動遲緩的白髮紳士所呈現的小號聲響。當Tom Harrell左右手各提著一把小號、一把翼號(Flugelhorn)緩緩走向布魯塞爾植物園演奏廳(Botanique)的舞台前時,面對著聚光燈與全場滿座的聽眾,他似乎要努力擠出一絲微笑來,但仍不急不徐地帶頭數拍開場,每一個動作似乎都是困難的,所有的團員也都耐心地等著,然而隨著音樂會的進行,才發覺他音樂能量的強大。肢體的障礙完全不是問題,他仍以完美的技巧控制著小號的吹奏,雖然身體很難轉動,甚至別人在即興時,他好像在冬眠一般地閉著眼一動也不動,但他的耳朵極其靈敏,在其他樂手的伴奏中,仍能處處發現他的回應,十分地細膩,而音樂的線條也十分地順暢。Tom Harrell基本上仍是屬於系出Bebop的小號手,樂句流暢且自然,但他的音色不是如Dizzy Gillespie、Lee Morgan那樣激情式的,反而令人感受到Clifford Brown、Art Farmer、Blue Mitchell或甚至Chet Baker般的冷靜音響,有著「掌控式的美感」,永遠言之有物,運用邏輯及情感交互滲透。這樣的音色,是否也因他偏好翼號的演奏有關呢?
同行的樂手,也是值得觀察的有趣現象,從照片上各位可以看到,他們都是二三十歲的黑人小夥子,名字也都很“黑”—鋼琴手Xavier Davis、鼓手Quincy Davis,次中音薩克斯風手Jimmy Greene,以及貝斯手Ugona Ukegwo,聲音聽來就知道是受過學院教育的年輕音樂家,如果我沒記錯的話,高高胖胖的Jimmy Greene,是名薩克斯風手Jackie McLean所開辦的Hartford大學Hartt爵士學院(位於美國康乃狄克州)之優秀畢業生,今晚他的表現不錯,音色很漂亮,許多即興的橋段也都聽出他的用心構築及力道。而鋼琴手Xavier Davis具備著爵士鋼琴的優良傳統,彈琴的感覺十分流暢,加上靈活的comping及紮實的voicing,聽到了不少來自Wynton Kelly、Red Garland及Herbie Hancock的影響傳承,兼具律動及層次構築,為了配合Tom Harrell的作曲,間或也表現了不少現代感的彈法,如四度、序列形動機、綿延的十六分音符等等。而鼓手Quincy Davis看來很年輕,雖然打得不那麼花俏,但對於節奏的掌握及不同風格曲子的潤飾,都為音樂加了不少分,Art Blakey的拉丁—爵士打法也是他著重的。而貝斯手Ugona Ukegwo名氣似乎不小,但他在這裡則稱職地扮演好supporter的角色,只有在幾個段落中,有獨奏的表現,美中不足的是在音樂會的前半段,現場PA並未將平衡感調好,以致於貝斯聲出不太來,卻在中間他solo到一半時,突然把外送開關扭大,造成突兀的小小遺憾。
當然,Tom Harrell最著稱的,亦是他的作曲,曾有一說,認為近年來因另一位強調創作的小號手Dave Douglas鋒芒過露,因而搶過了Tom Harrell的風采,但各位如果有任何機會找到他任何專輯,都應細細聆聽。正如今晚所呈現的,每一首曲子都是細心編排過的,永遠都有新鮮感,在和聲簡單的曲子中,節奏的部份一定會有變化,不管是切分或是不規則排列;反過來在節奏較固定的樂風如Soul Jazz、Latin Jazz、Funk Jazz的感覺中,和聲的排列就很有趣,主題旋律也都有令人耳朵一亮的清新感。譬如在開頭曲中,和絃的跑法已經有點像是John Coltrane的名曲《Moment's Notice》,中間一首更進階的樂曲,就可以很明顯聽見除了作曲者Tom Harrell之外,其他所有即興樂手皆有番小小的“掙扎”!而有一首像是鐘擺聲響般的曲子,貝斯的固定線條很像是巴洛克樂派的語法,而結尾曲所融入的Salsa曲風,也看出Tom Harrrell對於各種音樂形態的多方面嘗試。如此,再加上精彩的即興演奏與互動,一場精彩的演出,自是不在話下。
音樂會就在全場觀眾的起立致敬(Standing Ovation)中,再由Tom Harrell率領眾樂手,來首在Bop時期很常被演奏的Richard Rodgers快板經典曲《Lover》做為安可,呈現出Jam Session般的熱力,也終於讓我們看到了,他最後努力行禮時,臉上所展露出的真誠微笑。(转)
出生於美國的Tom Harrell,所患的怪病是後天的,直至今日仍未有確切的醫學斷定,基本上這是屬於精神官能的問題,融合了精神分裂、妄想症、焦慮症等,而長期使用藥物控制的結果,使得他的肌肉控制變慢,語言表達遲緩,依筆者親眼所見,更像自閉症的傾向,有與外界溝通的困難。凱雅的鋼琴老師Nathalie Loriers有次在比利時吉他大師Philip Catherine家與他同桌聚餐,結果整晚上看他一動也不動、頭低低地坐在椅子上,大家也不敢問他怎麼了,就這樣整個晚上過去了,大家吃飽飯後關心地詢問,才發現主人為Tom Harrell準備的餐具中,少了一把刀子,結果他也不能主動表達,竟就這麼硬生生地餓了一晚上肚子!感覺上好像是一尊機器玩偶,必須要投幣或碰觸,他才會緩緩地動起來。
但這並不影響他的小號演奏,許多曾聽過他現場的人,並不知道他患有這樣的疾病,總覺得這位技藝超群的樂手似乎看來非常地害羞而沈默寡言;而聆聽過他眾多跨刀錄音的人(包括我在內),實在是無法想像,在與Horace Silver、Phil Woods、Joe Lovano等眾多音樂家所激發的精彩火花中,就是眼前這位行動遲緩的白髮紳士所呈現的小號聲響。當Tom Harrell左右手各提著一把小號、一把翼號(Flugelhorn)緩緩走向布魯塞爾植物園演奏廳(Botanique)的舞台前時,面對著聚光燈與全場滿座的聽眾,他似乎要努力擠出一絲微笑來,但仍不急不徐地帶頭數拍開場,每一個動作似乎都是困難的,所有的團員也都耐心地等著,然而隨著音樂會的進行,才發覺他音樂能量的強大。肢體的障礙完全不是問題,他仍以完美的技巧控制著小號的吹奏,雖然身體很難轉動,甚至別人在即興時,他好像在冬眠一般地閉著眼一動也不動,但他的耳朵極其靈敏,在其他樂手的伴奏中,仍能處處發現他的回應,十分地細膩,而音樂的線條也十分地順暢。Tom Harrell基本上仍是屬於系出Bebop的小號手,樂句流暢且自然,但他的音色不是如Dizzy Gillespie、Lee Morgan那樣激情式的,反而令人感受到Clifford Brown、Art Farmer、Blue Mitchell或甚至Chet Baker般的冷靜音響,有著「掌控式的美感」,永遠言之有物,運用邏輯及情感交互滲透。這樣的音色,是否也因他偏好翼號的演奏有關呢?
同行的樂手,也是值得觀察的有趣現象,從照片上各位可以看到,他們都是二三十歲的黑人小夥子,名字也都很“黑”—鋼琴手Xavier Davis、鼓手Quincy Davis,次中音薩克斯風手Jimmy Greene,以及貝斯手Ugona Ukegwo,聲音聽來就知道是受過學院教育的年輕音樂家,如果我沒記錯的話,高高胖胖的Jimmy Greene,是名薩克斯風手Jackie McLean所開辦的Hartford大學Hartt爵士學院(位於美國康乃狄克州)之優秀畢業生,今晚他的表現不錯,音色很漂亮,許多即興的橋段也都聽出他的用心構築及力道。而鋼琴手Xavier Davis具備著爵士鋼琴的優良傳統,彈琴的感覺十分流暢,加上靈活的comping及紮實的voicing,聽到了不少來自Wynton Kelly、Red Garland及Herbie Hancock的影響傳承,兼具律動及層次構築,為了配合Tom Harrell的作曲,間或也表現了不少現代感的彈法,如四度、序列形動機、綿延的十六分音符等等。而鼓手Quincy Davis看來很年輕,雖然打得不那麼花俏,但對於節奏的掌握及不同風格曲子的潤飾,都為音樂加了不少分,Art Blakey的拉丁—爵士打法也是他著重的。而貝斯手Ugona Ukegwo名氣似乎不小,但他在這裡則稱職地扮演好supporter的角色,只有在幾個段落中,有獨奏的表現,美中不足的是在音樂會的前半段,現場PA並未將平衡感調好,以致於貝斯聲出不太來,卻在中間他solo到一半時,突然把外送開關扭大,造成突兀的小小遺憾。
當然,Tom Harrell最著稱的,亦是他的作曲,曾有一說,認為近年來因另一位強調創作的小號手Dave Douglas鋒芒過露,因而搶過了Tom Harrell的風采,但各位如果有任何機會找到他任何專輯,都應細細聆聽。正如今晚所呈現的,每一首曲子都是細心編排過的,永遠都有新鮮感,在和聲簡單的曲子中,節奏的部份一定會有變化,不管是切分或是不規則排列;反過來在節奏較固定的樂風如Soul Jazz、Latin Jazz、Funk Jazz的感覺中,和聲的排列就很有趣,主題旋律也都有令人耳朵一亮的清新感。譬如在開頭曲中,和絃的跑法已經有點像是John Coltrane的名曲《Moment's Notice》,中間一首更進階的樂曲,就可以很明顯聽見除了作曲者Tom Harrell之外,其他所有即興樂手皆有番小小的“掙扎”!而有一首像是鐘擺聲響般的曲子,貝斯的固定線條很像是巴洛克樂派的語法,而結尾曲所融入的Salsa曲風,也看出Tom Harrrell對於各種音樂形態的多方面嘗試。如此,再加上精彩的即興演奏與互動,一場精彩的演出,自是不在話下。
音樂會就在全場觀眾的起立致敬(Standing Ovation)中,再由Tom Harrell率領眾樂手,來首在Bop時期很常被演奏的Richard Rodgers快板經典曲《Lover》做為安可,呈現出Jam Session般的熱力,也終於讓我們看到了,他最後努力行禮時,臉上所展露出的真誠微笑。(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