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没有更好的了。。。
临睡前看东奥,看得义愤难平。体育与政治永远纠缠不清,音乐也是如此,不论在自律的层面或他律的层面上来说,都不可能脱离意识形态的东西。在受众眼里,穆拉文斯基无疑是一位有着很深政治意识形态色彩的指挥家。 最近又开始听他的录音,总体的感受是,其实他最擅长的是二十世纪音乐与舞台作品,尤其是那些表现巨大灾难的作品(这一点事实上与卡拉扬很相像)。奥涅格第三交响曲、斯特拉文斯基的《阿贡》《众神领袖阿波罗》、巴托克《为弦乐与打击乐和钢片琴而作》,都在他手里得到了极佳的诠释。这些作品中都有一种全新的发现之感,而穆拉文斯基那些大俗的柴五柴六则经常呈现为一种物化的面目。 目录最喜欢的录音是穆拉文斯基演绎的一套序曲集,65年莫斯科现场。音乐的多样性与同一性的平衡在这里再次被大音乐家以大手笔的方式成功构建了起来。《鲁斯兰与柳德米拉》,似乎没有更好的了。很少有人能如此入木三分地揭示出格林卡作品中来自莫扎特与罗西尼的影响。里亚朵夫的Baba-Yaga似乎也没有更好的了,色彩瑰丽,音响精练,要气氛有气氛,要动态有动态,一上来的音响就好像在施展魔法,真是把巫婆的故事演活了。西贝柳斯《图翁内拉的天鹅》似乎也没有更好的了。那种死亡的静穆、漆黑的色调,冰冷的质地,简真要把卡拉扬丰满油润的演绎甩在了起跑线上。德彪西的《牧神午后》?似乎也没有更好的了……太吃惊了,演奏过程中几乎完全无法想象这是一支苏联的乐队。弦乐极度轻柔,但又凝聚而不散,至始至终洋溢着梦幻般的诗意,而这种诗意并非一味颓靡慵散,反而弥散着一种对自我要求不断超越的意味,就好像不断地叩开一扇又一扇的门。我相信这才是马拉美的本意。一种轻柔之下的雄心勃勃,为世界揭开奥秘,而非一味地沉溺于自我。最后的《罗恩格林》第三幕前奏曲,那是直见性命的质感,铜管直接把狂欢的空气点燃了。 风格跨度如此之大的系列作品,被演绎得如此精彩,穆拉文斯基的功力实在惊人。可惜的是,尽管穆拉文斯基录制了大量唱片,但这些他最能够实现自我超越的领域,都因为种种原因受到限制。当年的列宁格勒爱乐完全可以成为演绎西贝柳斯、德彪西的天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