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台》:我心目中的一首精妙的艺术品

朱七与周深合唱的《楼台》一曲,在我心目中已然是一首精妙的艺术品,可以排在目前周深所有合唱歌曲中的前三。但其实我在第一次在音乐软件上听到这首歌时,并没有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因为对于中国人来说,梁祝的故事实在是太熟悉了,已经有点儿让人感到审美疲劳,于是我并没有特别留意歌词,只是觉得旋律很美,周深的声音也很美,两个人对唱的形式很新鲜,仅此而已。然而在某一天,当我看到这首歌的歌词版MV,一字一句地随着二人的演唱呈现歌词,在某一个瞬间突然理解到了这首歌曲解读梁祝故事的新视角,然后再跟着歌声去细品歌词,就发现这首歌的词写得真的是绝妙!看似简洁的字句竟能蕴含如此高的情感密度,竟能拥有这样强大的叙事能力和丰富的思想内涵,我忍不住拍案叫绝,朱七老师真的太厉害了!代入这一视角再去听两个人的合唱,一字一句里贴合故事人物的思绪和情感变化传达出来的情绪,缠绵悱恻、哀婉动人,尤其是周深唱的祝英台,那种满溢而出的委屈和绝望之感直击心灵,让我一下就红了眼眶,此后一段时间内每次听这首歌都会忍不住流泪。
这首歌我会视之为精妙的艺术品,因为我觉得词曲唱编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周深唱得好其实不用我多说,所以接下来我想重点解读一下朱七老师的词作以及整首歌的创作理念。这首歌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是朱七老师的一篇“读书笔记”。从朱七对《书名号》这张专辑的文字介绍可以了解到,他是在阅读一些经典作品(包括中国传统故事、外国文学和著名影视作品)的时候,对于一些故事和人物产生了一些新的认识和看法,于是便把这些思绪和见解谱写成了十余首音乐作品,其中就包含这首梁祝的故事。
目前我们大众最常听到的梁祝故事的版本,主要是歌颂他们之间跨越阶级、坚贞不渝的爱情。在这一版故事的想象和叙述中,梁山伯在与女扮男装的祝英台三年同窗的时光里,其实隐约察觉到了英台可能是女子,但被英台明面上否定了,于是老实木讷的山伯就不再想这件事,甚至有些遗憾:如果她是女子,我们就能一直在一起了,可惜却不是。因此,当英台被家信催离、山伯到祝家寻人、二人在祝家楼台上相见之时,山伯发现英台竟真的是女子,于是欣喜若狂、深深爱慕。这是目前最常见的一种叙述梁祝故事的视角,也是大多数人脑海中梁祝故事应有的形态。
然而,民间传说从来都不等于历史事实,每一个被叙述出来的故事都曾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演变和不同讲述者的想象与建构。因此,生活在当代的我们也可以尝试去跳出历史的建构,从历史的缝隙中去挖掘和窥探一些不一样的可能性。朱七老师在阅读梁祝故事的早期文本时,读到“二年,山伯访之,方知其为女子,怅然如有所失”一句,对于山伯得知英台为女子时“怅然如有所失”的这种心理反应产生了一种断章取义式的新理解:正因为山伯一直认为英台是男子,所以三年同窗中建立起的浓浓情谊以及英台离开后山伯的思念与追寻,都是建立在认为对方是同性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山伯来祝家寻找的、他日夜思念和期盼见到的,是那个翩翩少年祝英台。所以,当他得知英台竟是红妆粉黛的女子时,心里的第一反应是震惊、不愿相信和失落。也就是说,理解《楼台》这首歌的故事与传统梁祝故事的区别的关键点就在于:在二人楼台重逢的那一刻,梁山伯所思念和期盼见到的是那位翩翩公子祝英台。
当然,我们可以从同性之爱的角度去解读这一设定,朱七老师本人也是从这样的视角出发的,他在歌曲配文中写道:“我总是忍不住要去想:在这个故事广为流传的那么多年里,一定曾有一些人,在心里固执地认为,梁山伯爱上的,就是男生的祝英台,对吗?”“于是,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似乎就有了一些‘更复杂的真相’。忍不住,便篡改了剧情,还望听者谅解。”这一视角也并非朱七原创,他提到自己曾看过吴奇隆和杨采妮版的《梁祝》,在这部电影中,对于梁祝楼台重逢的这一幕便已做出了如此的解读。
不过我认为,即便是仅从金兰之交的兄弟情谊和男性友谊的角度去看待,上述这一视角也是完全站立得住的。既然木讷的山伯始终认为英台是男子,那么在他们相见的那一刻,性别的转变带来的一定是极大的心理冲击,是一种难以置信的震惊、与预期不符的失落和“受骗感”。不论山伯认为他们之间的感情是爱情还是友情,这种心理感受都是相通的。甚至,这一设定与传统的梁祝故事后续也并不矛盾,因为这首歌只聚焦了二人在楼台重逢那一刻的心理活动,从歌词里我们能看出梁山伯的难以置信和自我挣扎,祝英台的委屈、懊恼、哀怨、绝望和自我辩解。也许山伯在见面之初仍难以接受这一事实,但他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消化,或许也会产生爱与性别无关的全新领悟,因此求娶祝英台,此后便可与传统的故事无缝衔接。无论听者如何理解,都是完全可以的,就像朱七老师自己所说,“既然蝶已展翅,歌中唱了什么,就任由听者深深浅浅地,各执一词就好”。
而当我们接受了山伯在登上楼台的那一刻想见到的是男性的祝英台这一心理设定之后,再去细读歌词,就会发现这首歌的词写得无比精妙。下面我选择了一些自己认为最精彩的部分展开分析和解读。
梁:你是祝英台,偏偏要改了穿戴。那个缠绵的男孩,换成凤冠裙摆。
祝:偏偏我改了穿戴。那个缠绵的男孩,不爱凤冠裙摆。
这段歌词是第一次在歌曲中明确给出了新视角的线索。从山伯这几句话中,可以体会到他的心理活动是不解、不满甚至略有愤怒和怨念的(你本来是一个翩翩公子祝英台,为什么偏偏要改了女装?曾经那个与我朝夕相处、情意绵绵的男孩,竟然换成了凤冠裙摆,变成了一个女人,我不相信,我无法接受!),这种情绪的落点在“偏偏要”和“换成”两个词上。同时英台说的是“偏偏我改了穿戴”,是一种面对山伯的指责的失落、懊悔和自我埋怨(啊!我终于见到了日夜思念的人,可他见到我女装穿戴时竟不是惊喜,而是失望和不解,仿佛是给我当头浇了一盆冷水。早知如此,那我为什么要改换穿戴呢?如果我还是男装,我们的相见是不是就会顺利和愉快呢?可偏偏我改了穿戴,毁掉了这一次期待已久的重逢,那个曾经与我情意绵绵的男孩,他竟然不爱我凤冠裙摆),情绪的落点也在“偏偏我”和“不爱”两个词上。短短两句歌词,两个人唱的部分还有大量重叠的字句,而仅靠稍微变换几个关键字,就能传达出如此丰富的人物心理活动和情绪变化,令人惊叹。
梁:我不知,竟不知,你是深闺中的女子。满屋诗,空胭脂,娥眉淡淡藏心事。
祝:我不是,藏在深闺中的女子。观音祠,樵夫痴,我苦苦暗示。
梁:你不是,你不是,三年同窗明月修辞。从此窗棂檐角相思,他已消失,不留一字。
祝:我如何不是,难道光阴虚掷?我夜夜相思,山伯未迟,错订盟誓。
上面这一部分歌词是我认为写得最精彩绝伦的一段。山伯说“我竟不知你是深闺中的女子”,英台反驳的是“我不是藏在深闺中的女子”,这一叹一答,不仅仅是一种对生理性别的指认,更暗含着一种潜在的社会性别规范和性别刻板印象。为什么要强调“深闺中的女子”?因为在中国古代,男女两性的地位和性别角色分工有着显著的差别,只有男子能够像山伯一样外出游学读书、求官进仕,而英台作为女子,本来并没有离开闺门、外出求学的权利,社会给她的要求和期待就是藏在深闺里,化化妆,读读诗,若有心事,也只能淡淡藏在心中,婚姻大事由父母做主,由不得她为自己主动争取。由于男女两性的社会参与度不同,深闺中的女子在男性眼里便形成了一种刻板印象,即她们是美丽的、幽怨的,但却是无知的、见识短浅的,或者至少与同龄男性伙伴相比,她们无法成为能够与自己进行同等程度的思想对话和达成精神交流的人。因此,上面梁山伯的“我竟不知”,我认为不只是单纯地在描述对深闺女子的想象,而是包含着一种由于带有性别刻板印象而造成的巨大心理落差和失望之感:我竟不知你是深闺女子,闺中堆满诗词、胭脂。闺中少女美而不可及,但那并不是我寻找你时所想要的东西,我寻找的是那个曾与我在书院里切磋砥砺学问、读书进仕的那个少年,只有他才可能是我的精神伙伴,而一个女子,绝不可能是那个“他”。下文梁山伯的歌词就是紧接着这个意思写的:“你不是,你不是,三年同窗明月修辞”,你是一个女子,绝不可能是那个与我同窗三年、夜夜切磋学问、讨论世间大道的少年,绝不可能!这是一种极度无情的否认,但它又是最简单直接的,就是基于最常见的社会性别印象。这里连用了两个“不是”,可见其否认之坚决。下面一句“从此窗棂檐角相思”,我认为“窗棂檐角”指涉的是书院,是一种专属于男性的社会公共空间,山伯将在这个空间里继续他的学业,并在这里思念有关少年英台的一切,但“他已消失,不留一字”。注意这里用的是男性的“他”,再次清楚地指出歌里山伯所思念的对象就是作为男性的英台。
而英台此处面对山伯的质疑进行的辩解和反叛,同样十分精彩。她能够坚定地声明“我不是藏在深闺中的女子”,正是基于她曾女扮男装、外出读书三年的特殊经历。在这一点上,祝英台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女性中的一个典型特例。若不是她出身在魏晋时期的世家大族,在当时那样一个等级分明、阶层固化的时代拥有上等的地位和家族的势力,若不是她自身足够聪慧、勇敢,若不是她的家人具有一定程度的开明思想,作为一个女性,她不可能获得外出求学的人生经历。而她曾经走出去过,曾与青年男子一同求学问道,她的眼界和见识已不同于从未走出过闺阁桎梏的女子。所以,当她发现山伯因为她的女性身份而表露出强烈的失望、甚至拒绝相信和承认眼前的祝英台的时候,那种委屈、痛苦和绝望之感,该是多么摧心啊!“观音祠,樵夫痴,我苦苦暗示”,英台在求学过程中、在与山伯相处的过程中,从未忘记自己的女性身份,她以同窗的身份与山伯切磋学问,同时以女性的身份在期待着一份爱情的诞生。但在这个故事中,木讷的梁山伯并没有领悟到这些暗示,他始终以少年知音的身份在看待祝英台,因此他指责眼前的女性英台“你不是,三年同窗明月修辞”。英台的辩驳——“我如何不是,难道光阴虚掷?”这两句话之间其实省略了山伯歌词中的“三年同窗明月修辞”,完整的表述应该是:“我如何不是(和你‘三年同窗明月修辞’的那个人),(我们‘三年同窗明月修辞’共同度过的岁月),难道光阴虚掷?”这里是利用了语境的连贯性和上下文的互证,采用了最简洁的词句表达了最丰富的意涵。“三年同窗明月修辞”可以说是两个人都认可和叙述的一段事实,因此在两个人的歌词中它是重合的部分,但他们二人各自对于这段岁月的认知和感受又是截然不同的,这种视角的差异就通过前后两句互相辩驳的话语来展现。在演唱方面,朱七与周深两人进歌节奏的安排也十分恰切,既展现了梁祝双方歌词中的关联性,又演绎出了梁祝二人之间相互质辩、激烈争吵的现场感。“难道光阴虚掷?”英台的这一句词最为戳心,简直可以说是一种泣血之声。那三年朝夕相处、日夜积攒起来的彼此之间的真情和默契,难道就只因为性别的转变,就能全都化作虚无吗?如果是这样,那么过去的光阴有多美好、留下的烙印有多深刻,此刻的痛苦和绝望就有多巨大。
“山伯未迟,错订盟誓”,这一句的解读会有很多不同的意见。为什么是“山伯未迟”而不是“山伯已迟”?有人认为,祝家已将英台许配给马文才,英台已经有了婚约盟誓(哪怕她认为是一个错误),山伯此时才来,不是已经迟了吗,为什么是“未迟”呢?我个人觉得,用“已迟”体现的是一种基于当时社会现实的客观态度,而用“未迟”则能够体现英台的一种主观态度。这个故事中的英台是一个具有一定的反叛性的女性,山伯赶在她已订婚而未出嫁之前找到了她,如果山伯是爱她的,那么她是愿意为爱反抗家族的意志,甚至想办法与山伯私奔而去的,所以在她看来,此时山伯的到来还“未迟”,事情还可以有转机。但悲哀的是,这个故事里的梁山伯并不能爱“她”,而是执着地寻找原来那个“他”,所以她热切的期盼落空了,灰心地感叹自己“错订了盟誓”。这里的“盟誓”到底指的是谁和谁的盟誓?如果代入传统的梁祝故事,大家一般会认为“错订盟誓”是指祝英台和马文才之间订下了错误的婚姻盟誓,但在这首歌的叙述视角之下,我个人认为这里的“错订盟誓”也可以指梁山伯与祝英台对于彼此之间的盟誓的性质的一种错认。梁祝二人最初结拜之时,订下了金兰之盟,此时歌词描写山伯的心情是“我心如松柏”,也就是说他完全把这一盟誓看作是同性之间的至交之盟,毫无异心;而英台此时则是流露出了“羞涩的神采”,她自从一开始就知道二人之间的性别差异,因此她始终明白这个“金兰之盟”在本质上是假的、不存在的。在后续的相处过程中,英台逐渐对山伯发展出了异样的感情,她心里始终怀抱对将这种感情发展为爱情的期待。在一些故事的叙述中,当英台被家书紧急召回的时候,给山伯留下了一个玉佩作为爱情信物,她期待着山伯能够发现和醒悟自己的女性身份,从而将彼此之间的感情确定为一种爱情的盟誓。然而山伯始终没能明了这一点,他始终将这份感情指认为两个少年之间的惺惺相惜,所以在他看来,二人之间的盟誓始终是一种友情(或同性之爱)的盟誓。因此,英台才会感慨:山伯来得不迟,但我们之间终究是订错了盟誓。在这一瞬间,他们两个人皆是爱而不得的。这也正是《楼台》所讲述的这一版梁祝故事最深刻的悲剧性所在。
梁:你是祝英台,翩翩少年如雪白。
祝:哪来少年如雪白?
在这一段,山伯仍然执着地将祝英台指认为“翩翩少年如雪白”,而英台的辩驳仍然铿锵有力:“哪来少年如雪白?”那个翩翩公子祝英台,是一个被塑造出来的虚假的形象,只有你眼前的我,这个女性的祝英台,才是一个真实的存在。而你,为何偏偏就是选择视而不见呢?
梁:我不知,竟不知,你是深闺中的女子。
祝:是,藏在深闺中的女子。
后面这一段副歌基本重复了前面第一段副歌的歌词,但却有一个细微而绝妙的差异:此处英台肯定地说“我是藏在深闺中的女子”,而上面同一段落,英台驳斥山伯说的是“我不是藏在深闺中的女子”。在这两处“是”与“不是”的对比之中,搭建起了一种绝妙的意义空间。表面上看,这两个句子构成了一种自我矛盾;但若将它放在歌曲上下文的语境中去看,又会发现它恰切地贴合了人物思想的表达。“不是”和“是”既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但又在祝英台的身上实现了对立统一。英台所说的“我不是”否认的是一种社会性别刻板印象对女性的禁锢,是对山伯由于女性身份而拒绝认可自己的一种反驳;而“我是”则是坚定地宣称自己的生理性别,一再向山伯指出自己就是深闺女子,但也就是他要寻找的那个祝英台。歌曲里的祝英台对自己有清醒而明确的认识,她认为自己是一个美丽的深闺女子,与是一个能与山伯进行精神交流和沟通的人并不构成矛盾。“你既然能够喜欢那个与你同窗的祝英台,那么你也可以喜欢我,我们是同一个人,只有性别的差异,但性别的差异并不是本质”。可惜,歌曲里的山伯始终没能转过弯来,他一直把自己束缚在原有的观念里。
梁:早与迟,虚与实,无关谁家贵公子。
祝:既相识,又相知,何必辨雄雌。
这两句词可以说是整首歌曲所要传达的核心思想内涵。正如朱七老师在创作手记中所写:“情爱之路,本不该受到任何限制,无论是家世年龄地域经济相貌学历。难的是,他(她)明明就在眼前,你因何视而不见?”“既相识,又相知,何必辨雄雌”,既是歌曲里的祝英台对梁山伯的泣血怨诉,同时又是在给我们每个人提出一个需要去反思的深刻命题:爱,到底与性别有没有关系?社会对性别的截然划分和固有观念,是否会在一些问题上蒙蔽我们的眼睛,使得我们错过一些更为本质的东西?我们对于LGBT群体,是不是也应该抱以更宽容的理解?甚至,周深自身的经历也正是对这一句话最好的阐释和例证。很多人不能接受他的“男身女声”,甚至因此而厌恶他、攻击他,这不正是社会性别刻板印象深入文化骨髓的一种体现吗?明明在看不见人、只能听见声音的时候,人们都会爱上这个声音,为什么当这个声音带上性别标签的时候,一切就改变了呢?事实上,在我刚开始听周深的歌的时候,虽然理智上毫无接受障碍,但在最初的一两天里,我的大脑中也总有一个声音时不时在对我说:这个声音听起来真的像是女中音或女高音啊!(这可能跟我当时听的歌有关系,周深有很多风格的歌,我那时候听到的恰好是偏女声的类型,没有听到少年音和男高音,勿杠)于是我花了一天时间去反思自己大脑深处的违和感到底是如何产生的。说实话我此前从未思考过“声音的性别建构”这个问题,直到这一时刻我才真正地意识到社会对于性别的刻板印象是多么深刻地融入了每个人的灵魂,连声音也不例外,一定要与性别进行绑定。当然,等听多几首之后,大脑就习惯了,就不会再去纠结声音的性别,从此在我的脑海中,“声音”与“性别”这两个因素就相互解绑了。周深的声音就是他的声音,就是一种独一无二的、世间罕见的、绝美的声音。其实或许很多人都曾经历过这样一个阶段,只不过有的人能在与性别刻板印象的斗争中成功、最终抛弃固有的偏见,但也有人没能走到这一步。
歌曲最后两句“传奇故事,各执一词”收束得十分精彩,可以说是点睛之笔,同时它也可以有多种不同层面的理解。一个层面可以理解为在这个传奇故事当中,梁山伯与祝英台双方始终是“各执一词”,他们对于这段感情的定义和对这段故事的讲述,始终没有达成共同的理解。另一个层面则是作者朱七老师为梁祝故事保留了一定的阐释空间:我们都在讲述梁祝化蝶的传奇故事,但这个故事背后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心理活动到底如何,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不同的理解,我们可以“各执一词”。这样的文艺创作态度是很好的。如果我们去考察民间故事的源头与传播,就会发现每一个我们今天熟知的传说与故事,都不是它在历史上诞生之时的最初模样。不同时代、地域、社群中的人们拥有不同的思想、观念和情感,因此对于同一故事的解读和讲述方式也会有所差异。每一次故事的想象、叙说、改编、阐释和传播,都凝聚着那个时代人们的思想认识、情感体验、心灵寄托和精神企盼。也就是说,我们今天听到的梁祝故事已是历史塑造的结果,而未必是(并且大概率不是)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梁、祝二人的故事;而我们今天对这个故事提出新的认知和解读角度,进行新的阐释和演绎,同样也是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为它赋予新的时代色彩。
顺便展开一句题外话,祝英台其实与古代的花木兰、穆桂英、明清戏曲小说中的“女状元”、“女驸马”等女性角色具有相似性,她们都曾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传统社会的性别禁锢,走出闺阁,在从军、求学、进仕等原本属于男性的领域进行过尝试,做出过自己的贡献。但长久以来我们在讲述梁祝故事时,对于祝英台的想象基本都集中于她如何“女扮男装”在一群男性中隐藏自己身份的细节,以及她与梁山伯之间的爱情故事。人们对于祝英台的讲述始终带有一定的猎奇眼光,而很少有人会去好奇、关注和聚焦祝英台自己在求学道路上的所识所见、所思所想,她所获得的知识、阅历与成长等。仿佛英台女扮男装的求学经历,唯一的目标和收获就是与山伯的恋情。这一叙事视角,事实上本身就是一种传统社会中根深蒂固的男性视角的体现。所以,今天的我们再去想象和讲述这个传奇故事的时候,其实也是可以拥有更多新的观察角度与解读径路的。
综合上述分析,我个人认为《楼台》这首歌的词作真的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剩下那些没有分析的歌词中,其实每一句都包含着很多文学典故和梁祝故事积淀下来的经典意象,但实在太长了,就不想写了。朱七老师用最简洁又最精准的词句,讲述了一个既根植于传统但又带有不一样的新视角的梁祝故事;歌词的多义性,又为这首歌带来了非常丰富的阐释空间。除了词作之绝,歌曲的旋律也十分动听。在编曲方面,间奏采用了著名的小提琴曲《梁祝》,亦是一种对传统、对经典的致敬、传承以及再创造和再阐释。在演唱方面,朱七老师最终决定采用对唱这种形式来表现歌曲里梁祝的情感,又是一神来之笔。这种对唱形式的设计,让两个人的歌声既此起彼伏又相互交织,非常生动地唱出了两个人吵架的现场感;那些相同却又不尽相同的歌词,也正对应着梁祝二人既享有共同的记忆、表面上似乎在诉说着同样的故事,而实际上又始终不在一个层面上理解彼此之间的情感、各自在倾诉着各自的情绪,终究也未能达成彼此之间的相互理解的过程。当然,这种形式让演唱的难度直线上升,需要很好地把握进歌的节奏,对唱时不被对方的节奏和调带跑,还要唱出一种对话感,而朱七与周深二人合作的完成度是很高的,尤其是周深的共情能力很强,情感表达十分到位,真正唱出了祝英台的心声,如泣如诉,催人泪下。总之,词、曲、唱、编各方面的出色,使得《楼台》这首歌在我心目中属于极其精妙的艺术品,我曾为它拍案叫绝,也曾为它泣不成声。作为一个中文系的学生,我希望毕业以后能够成为一名老师,而这首歌的歌词,是我会想要拿来在古代文学的课堂上作为文本解读的范例、跟更多人去进行分享的。希望这样一首好歌,能够被更多的人听到和听懂,才不辜负朱七老师的才华以及他和周深两个人对这首歌的完美演绎。
最后,我也曾为朱七老师创作这首歌曲和制作这一专辑的理念所折服。他将一种传统的读书笔记、学术札记类的文体和构思巧妙地转化、制作成为了一首精妙的音乐作品,这种才华和巧思令人忍不住钦佩和赞叹。同时,这也是一种面对传统和传承经典的新方式。作为古代文化的研究者、古代文学的阅读者,乃至作为每一个生活在现代的中国人,我们也需要思考我们今天面对传统和古代经典的态度与目的,以及古典究竟以何种方式介入和影响我们当下的生活。朱七老师借助《楼台》一曲对梁祝故事进行新解读和再创作,正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有益的启发。我也去阅读了朱七老师《书名号》专辑的简介,发现这是一张多么认真的专辑,它的前言、后记与创作手记里蕴含了多么丰富的人生体味。若不是曾经历世事浮沉、迷茫挣扎而却始终保持着一颗纯粹的、自我探索的心,是无法写出这样厚重又轻灵的文字的。这样一位有才华的音乐人,也值得被更多的人看到和记住。【然而,据说《书名号》实体专辑未售出的那些最后都销毁了,颇为遗憾。只可惜自己知道得太晚,想要购买也买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