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留在15岁的懵懂与冲撞。
一边慌张地刷新托福考试报名的页面。一边打开一个干净的文档。KUGGO随机跳动在我的播放列表里面,仿佛在揣测我的无声的意图。然后一个熟悉的前奏跳出来,孙燕姿的,《永远》。允许我在恍如隔世地重新触碰这首音乐时任回忆席卷而来,因为今天太隆重,但愿回忆能平复我的心跳。
一些话给燕姿,也是给自己回忆的更新。
那个时候,我是,初三吧。《未完成》发行了。我至今佩服老爸老妈有时候对我的学习方式的信任,总之初三很潇洒。我记得那个时候我没有CD机,只有随身听,并且开始很固执地买正版。
我依旧记得那个下午,和爸爸,妹妹,弟弟一起,买了《未完成》,然后去拐角的麦当劳吃东西,坐在二楼靠窗玻璃的位置,我嚣张地把海报展开贴在玻璃上展示给过往的行人。记忆里有宜昌寻常的白色的温顺的阳光。而我很得意。
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这种专辑承载了这么多非议。然而它永远是我最喜欢的一张燕姿的专辑。喜欢是那么复杂的事情,就是主客观万里挑一的契合,所有原因的推断都只是结果出来后无用的分析,没有任何预见性可言。就像你爱上一个人,然后惊讶,他从来不是你一直以来判断的自己喜欢或者适合的类型。
一个初三的中午,在电视上看到一首燕姿新歌的MV。那首歌的名字叫做《我不难过》。就是那首风靡一时的《我不难过》。那个时候我第一次听到它,看到了那个毛毛虫和蒲公英的故事。那个时候我看到燕姿难过时撑起的一个微笑,那时候燕姿笑露出牙肉,所有的心酸以及伪装在那个自欺欺人的笑里面安静地绽放。一秒钟,就可以颠覆。那个时候我看到她脑袋绑着绷带穿越白色的天台。
那个时候我就突然明白,原来轻描淡写,是那么无法抗拒的表现手法,是那么欲说还休的庞大。如果她说一句,我很难过,如果她歇斯底里地让自己崩溃在那场抛弃里面,而不是把所以伤痛塞进一个微笑的漩涡,也许,也许我不会如此折服。
然后,喜欢上《未完成》里面的很多歌。最初的是《了解》。因为太了解所以很伤心,没有你只好听着风的呼吸。15岁的时候尚不能理解歌词太多的涵义,只是听着那首歌,似乎,真的能听到风呼啸而过的声音,带着所有的悲悯和无奈。很多歌在反复咀嚼后会失去最初关于那段旋律那段歌词的怦然心动的感觉,然而《了解》,随着心境的变迁却不断带来新鲜的回味,每一个年龄段都能解读出属于自己的味道。顺便说的是,《了解》的MV里面燕姿的短发让我很喜欢。她总是能给我不断剪发的勇气的依据。
然后是《休止符》。喜欢燕姿那种在爱情里面自省自知自持自重的姿态。钢琴,从前奏第二句开始让我觉得惊诧,它原来可以这么冷静地诉说,摆脱以往的抒情形象。那种的理智兴许是病态的,但在她随意转换的真假声的滑翔中那样的姿态很为傲人。
《接下来》。我在高三和瓜瓜一起回味这张专辑的时候彻底喜欢上这首歌。
然后,说说《永远》。我喜欢都会的气息。冷漠,隔离,每个人在自己的一方天地演绎自己的心酸苦辣,却把他们用于埋葬在面具之下,所以误会,纷争,失望。所有的纠葛,那是好看的藤蔓,越是曲折离奇我越是饶有兴致。当然我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就是这样一个没有舒朗心境的环境里面,一个人的坚强和释怀才显得那么弥足珍贵。
有没有很晚做一辆公交车,远远地观望过你生活的城市?我有。一次坐错车,从武昌坐到汉口,再从汉口坐回武昌。两个多小时的折腾——当然抱怨的口气在这里是不合适的。因为我显然进行了一场独特的旅途。车开过江面。长江是黑色。天空是黑色。路灯是橘色。一点一点地蔓延向远方。黑色和橘色的组合,这是我认定的都会的组合色。也是后来我为《永远》所牵扯的颜色。
《未完成》和《my story,my song》,我喜欢后者。喜欢歌词里面一脸串的固执地发问。仓木麻衣与燕姿声音各有风味。
再再再再后来,很多磁带都不见了,包括这一盘。开始下MP3或者买CD。可是回忆再怎么粗糙也总是美好的,甚至连粗糙也变成美好的一部分,不可或缺。美好到给个出路就流淌不休。好吧,还是睡觉去吧。晚安,吉吉。
一些话给燕姿,也是给自己回忆的更新。
那个时候,我是,初三吧。《未完成》发行了。我至今佩服老爸老妈有时候对我的学习方式的信任,总之初三很潇洒。我记得那个时候我没有CD机,只有随身听,并且开始很固执地买正版。
我依旧记得那个下午,和爸爸,妹妹,弟弟一起,买了《未完成》,然后去拐角的麦当劳吃东西,坐在二楼靠窗玻璃的位置,我嚣张地把海报展开贴在玻璃上展示给过往的行人。记忆里有宜昌寻常的白色的温顺的阳光。而我很得意。
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这种专辑承载了这么多非议。然而它永远是我最喜欢的一张燕姿的专辑。喜欢是那么复杂的事情,就是主客观万里挑一的契合,所有原因的推断都只是结果出来后无用的分析,没有任何预见性可言。就像你爱上一个人,然后惊讶,他从来不是你一直以来判断的自己喜欢或者适合的类型。
一个初三的中午,在电视上看到一首燕姿新歌的MV。那首歌的名字叫做《我不难过》。就是那首风靡一时的《我不难过》。那个时候我第一次听到它,看到了那个毛毛虫和蒲公英的故事。那个时候我看到燕姿难过时撑起的一个微笑,那时候燕姿笑露出牙肉,所有的心酸以及伪装在那个自欺欺人的笑里面安静地绽放。一秒钟,就可以颠覆。那个时候我看到她脑袋绑着绷带穿越白色的天台。
那个时候我就突然明白,原来轻描淡写,是那么无法抗拒的表现手法,是那么欲说还休的庞大。如果她说一句,我很难过,如果她歇斯底里地让自己崩溃在那场抛弃里面,而不是把所以伤痛塞进一个微笑的漩涡,也许,也许我不会如此折服。
然后,喜欢上《未完成》里面的很多歌。最初的是《了解》。因为太了解所以很伤心,没有你只好听着风的呼吸。15岁的时候尚不能理解歌词太多的涵义,只是听着那首歌,似乎,真的能听到风呼啸而过的声音,带着所有的悲悯和无奈。很多歌在反复咀嚼后会失去最初关于那段旋律那段歌词的怦然心动的感觉,然而《了解》,随着心境的变迁却不断带来新鲜的回味,每一个年龄段都能解读出属于自己的味道。顺便说的是,《了解》的MV里面燕姿的短发让我很喜欢。她总是能给我不断剪发的勇气的依据。
然后是《休止符》。喜欢燕姿那种在爱情里面自省自知自持自重的姿态。钢琴,从前奏第二句开始让我觉得惊诧,它原来可以这么冷静地诉说,摆脱以往的抒情形象。那种的理智兴许是病态的,但在她随意转换的真假声的滑翔中那样的姿态很为傲人。
《接下来》。我在高三和瓜瓜一起回味这张专辑的时候彻底喜欢上这首歌。
然后,说说《永远》。我喜欢都会的气息。冷漠,隔离,每个人在自己的一方天地演绎自己的心酸苦辣,却把他们用于埋葬在面具之下,所以误会,纷争,失望。所有的纠葛,那是好看的藤蔓,越是曲折离奇我越是饶有兴致。当然我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就是这样一个没有舒朗心境的环境里面,一个人的坚强和释怀才显得那么弥足珍贵。
有没有很晚做一辆公交车,远远地观望过你生活的城市?我有。一次坐错车,从武昌坐到汉口,再从汉口坐回武昌。两个多小时的折腾——当然抱怨的口气在这里是不合适的。因为我显然进行了一场独特的旅途。车开过江面。长江是黑色。天空是黑色。路灯是橘色。一点一点地蔓延向远方。黑色和橘色的组合,这是我认定的都会的组合色。也是后来我为《永远》所牵扯的颜色。
《未完成》和《my story,my song》,我喜欢后者。喜欢歌词里面一脸串的固执地发问。仓木麻衣与燕姿声音各有风味。
再再再再后来,很多磁带都不见了,包括这一盘。开始下MP3或者买CD。可是回忆再怎么粗糙也总是美好的,甚至连粗糙也变成美好的一部分,不可或缺。美好到给个出路就流淌不休。好吧,还是睡觉去吧。晚安,吉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