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是李健

从正经开始喜欢李健算起,应该有五个年头了。一个夏夜,无意间打开了《异乡人》的live后,我成了听友。但追溯到更早的时候,应该始于春晚的那首《风吹麦浪》,那一年,我13岁。曾几何时,李健也是我生命中的光,每天循环他的歌,还会把那些感同身受的作品誊抄在笔记本上。不得不说,除了歌曲本身,他身上那股子在当今华语乐坛十分少见的文化气息也是吸引我的原因之一。曾经天天戴着耳机沉浸在他歌声里的我恐怕想不到,让我离开他的也是那股子文化气息。
李健是一位很具有思想性及表达欲的歌手,从他包揽词曲唱甚至是编曲工作可见一斑,当然,这的确是每一位创作者都会有也都应该具备的野心。这种野心有利也有弊,利处在于可以在最大程度上表达自己的思想,弊端则是会因为自身的短板从而影响作品整体的质量。李健对歌词的把控力似乎没有特别的得心应手,也许那一则则长长的创作手记是他弥补短板的手段。
我和其他听友一样,也是心心念念的期待了好几年。在《无时无刻》发布后我立马就戴上耳机开始欣赏。就个人体验而言,听完一遍下来,大部分的歌词就像散文诗一样美丽,旋律也很悦耳,但最后却没有给我带来太大的共鸣和感动。问题出在了哪里呢?我又整体专辑听了好几遍,最后的结论是,我在这些歌曲里找不到我自己,或者说,一切都太抽象了。
歌者在这张专辑里的角色颇有一种俯察众生、寻找宇宙真谛的下凡仙人。我们的生命不是一个个词语的标签,而是每一分每一秒的过程,经过时间的流逝而渐渐演变成了一个个结果。而在他的这些歌曲里,似乎真的彻底抛弃了时间,而着眼于一个个类似于标签的性质。他祝福那些普通人物能有一个平安的未来,而我却看不到普通人面对普通生活的疲惫和迷茫;他愿意为心中美好的女性低头,但我却看不到那些不那么美好的女性的形象(因为我自己就不咋美好......);他讲述了年轻人面对梦想于现实的心路历程,而我却看不到年轻人从一个阶段走向另一阶段的挣扎......当然,说了这些,也并不是为了指摘这些作品,相反,一个完整的艺术作品是要有的留白的。每首歌曲都代表着专辑的血与肉,但当我将这十五首歌组装到一起时,我却还是没有看到,我自己。
执着、欲望,或者类似于这些词语的意象经常出现在歌曲里,放下执着,找回本真似乎是他想要表达的。许多李健的采访,也不难发现,他不是“何不食肉糜”般的白岩松式人物,我们也可以在他的歌曲中找到小人物的身影,譬如《门》、《幻梦花园》(这两首也是笔者较为喜爱的两首歌)。他的歌曲不乏带有对自然的思考,而地狱、天堂、自然这些东西对于我来说太过遥远。在暂时逃离生活的时间里我会去思考,但当真正陷入在生活的泥潭里挣扎的时候,我更希望能听到那些以人为本的歌曲。天地之道和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这是我坚信的一点。只着眼于大而忽视了小,会不会是另一种执着?
专辑名字,无时无刻,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意为“忘掉时间,没有时间,走出时间”。他在追求着永恒,但理想国再怎么美好,终究只是理想中的国度。理想变为现实,就不能去忽视现实的总总。同样,虽说时间是人为的刻度,可随着时间流逝而衰老,也是实实在在的。“无时无刻”是理想,可如何走向“无时无刻”,我没有在这张专辑里找到答案。
对他喜爱之情的减弱也不是因为一张专辑,而是一首首单曲所累积的失望。从《似水流年》到《无时无刻》,李健一直在寻求的突破,寻求着“不止是李健”的李健。古人云,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二十年来在音乐道路的上下求索,李健似乎逐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道路,也逐渐接近了自己所追寻的答案。也许是生活的富足与安稳,尽管他努力的追寻更广阔的天地,但他还是被“李健”束缚住了。他,止是李健。
这是一张非常唯美的专辑,值得我去花钱买一张实体专辑以示对原创音乐人的尊敬。但十年后、二十年后、三十年后,还会不会有人听,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时光流逝,周而复始,在以人类为基准的时间长度里,人的本身才是永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