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行世界的荒漠,直至尽头
“Everybody got to wonder what's the matter with this cruel world today”(人人都想弄明白如今这个残酷的世界到底怎么了)——“Thunder on the Mountain”
最近在Bob Dylan的专辑歌曲排列顺序上发现这样一件规律:他很多正式专辑的第一首歌都是律动性很强的,带有强烈Blues风格的乐曲(尤其是21世纪发行的专辑,最新那张除外)。不信,你听听"Political World"、"Wiggle Wiggle"、"Tweedle Dee & Tweedle Dum"、"Beyond Here Lies Nothin'"、"Duquesne Whistle"……是不是这样?而在这些歌曲里,我特别中意的便是这首"Thunder on the Mountain"。相比录音室版"A Hard Rain's- A Gonna Fall"中在阴冷迷离的时代中发出的诘问和"Buckets of Rain"这场滴滴像针尖刺进骨髓的冷雨,这首"Thunder on the Mountain"显然来得轻松得多,因此我经常在暴雨前乌云密布的日子里打开音响播放这首歌,直让人有一种从内散发出来,随时准备迎接暴雨的痛快;如若旁边无人,我甚至会随着这节奏组精彩绝伦的律动舞动身体,实在觉得这瞬间浪漫无比(尽管如果这时有人推门而入八成会以异样的目光看着我)。我突然想起一句话尼采说过的话: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尼采的这句话到底是在什么语境上说出的?如果要深究,可能要把他的人生经历了解一番,著作全然通读一遍才能完全弄明白吧?曾经师妹讲PPT,看她把这句话写在个人介绍上,当作自己的座右铭,于是问她,你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在她摇摇头后,不忘嘲讽一番“连这话是谁说的都不知道怎么还拿它当座右铭”。现在想想,当时还是太过刻薄。人的一些体验,包括艺术的欣赏,某种程度上是十分私人化的,比如听一首歌,你从中体会到音乐带给你的感动;看一部电影,你可以被情节所折服,甚至仅仅被特效所震撼到——你不需要知道创作背景,甚至可以不知道歌手、导演是谁,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是有心研究它的,这就是欣赏者的自由。
然而既然写乐评嘛,肯定要多了解一些背景。由于Dylan在20世纪已经皈依了基督教,"Thunder on the Mountain"通常被认为指向《圣经》中耶稣在山上对信徒进行的有关“非暴力”的、以“爱”为准则的训诫的典故。从歌词中你也能找到线索("I've been sittin' down studyin' the art of love";"I don't need any guide/ I already know the way")。有意思的是,Dylan竟然在歌曲中提到了Alicia Keys("I was thinkin' about Alicia Keys/ couldn't keep from crying"),原因是他在一次现场对Alicia Keys的表演印象深刻。能被写进Bob Dylan的歌词里,实在是荣幸的一件事,不过据说Alicia Keys并不是听到这首歌才知道自己被Dylan写进歌里的(是别人后来告诉她的)。我比较感兴趣的是,这老头子到底为什么潸然泪下呢?恐怕只有他本人才知道了。
"Spirit on the Water"气质则和"Thunder on the Mountain"截然不同,从歌名我们就能看出来——一个是狂暴的惊雷,一位是光洁的圣灵;一则是巍峨的山,一则是温婉的水。这歌里的某些句子也有对《圣经》的隐喻("Spirit on the water/ Darkness on the face of the deep"指向创世纪;"I can't go to paradise no more/ I killed a man back there"指向该隐弑弟(亚伯)的行为)。除此之外,它确实称得上是一首非常棒的love song——
You burned your way into my heart/ You got the key to my brain
Life without you/ Doesn't mean a thing to me/ If you can't treat me right/ I'll throw my love into the deep blue sea
I see you there/ I'm blinded by the colors I see
……
另外,请注意听Dylan的演唱,比如"I'm wild about you gal"中的"wild about"和"gal"的发音,尤其是每个词的尾音,就像一瓶精酿的酒在酒盖打开的一瞬间飘出的酒香那么绵长。这种唱腔上的迷人滋味贯穿在整首歌里…
这些深情至极的话语,可以用他的同龄人John Lennon所说的"Love is needing to be loved"概括,它们由Dylan年迈深情的嗓音吐露出来(这绝对是他最好听的声音之一),配上带有Jazz风的乐曲,化学反应出了十分性感的效果。这首歌仿佛证明了,只要Dylan愿意,他甚至能比Leonard Cohen更深情。
这首歌结尾的口琴,更是为其锦上添加,直让人想到1966年曼彻斯特那场演唱会上"It's All Over Now, Baby Blue"肝肠寸断的口琴声(当然,在"Spirit on the Water"这首歌里,又是另一番风味了)。
"Rollin' and Tumblin'"是一首改编的歌,它可以溯源到1929年田纳西州的布鲁斯歌手Hambone Willie Newbern演唱的"Rollin' and Tumblin'"。这首歌有特别多改编版本,包括Eric Clapton、Johnny Winter在内的许多著名歌手都对它进行过改编。而Dylan对它的改编版本只借用了原曲的第一句话,随后的歌词都是他自己重新写的。它描写了失恋之后的失落,甚至用"幽怨"来形容更贴切(I got troubles so hard/ Ican't stand the strain)——这很难不让人联想到他和Sara失败的婚姻,然而,那件事已经过去近30年了(距离这首歌发行时),也许这个"drive Dylan crazy"的女人另有其人。不过话说回来,这虽然是一首"幽怨"的情歌,然而无论从节奏上来讲,还是从整体风格上看,它却充满幽默,特别是你听到最后一句"I woke up this mornin'/ I think I must be travelin' wrong"中Dylan有气无力的唱腔,真的能体会到主人公"失恋酒醉后无助得找不着北"的感觉——然而,你却一点也不想同情他,甚至想笑。
"When the Deal Goes Down"是一首耐听的歌,它很难不让人联想到Leonard Cohen的"Treaty"。在我理解的中,"I'll be with you when the deal goes down"中的"you"应该是上帝,这首歌是Dylan和上帝的对话(当然把它理解成情歌也未尝不可)。值得一提读是,这首歌只有短短两句间奏,一段是电吉他在中段,一段是木吉他在后段,旋律相似,但我更喜欢后者。
听到"Someday Baby",我才发现这个规律:专辑中单数序号的歌曲都是律动强烈的Blues风格乐曲,剩下的则较为舒缓。这首歌没什么好说的,又是基于老布鲁斯乐曲的改编,节奏在弱拍上,可以看作是"Rollin' and Tumblin' 2.0"(没有那么幽怨的"Rollin' and Tumblin'")。
我实在很喜欢"Workingman's Blues #2",因为无论从歌词,旋律还是整首歌的表达都接近完美,且动人——
Meet me at the bottom don't lag behind
Bring me my boots and shoes
You can hang back or fight your best on the front line
Sing a little bit of these workingman's blues
尽管这首歌的歌名可以追溯到1969年的歌曲"Workin' Man Blues",且歌词也有多处旁征博引(如"Sleep is like a temporary death";关于这点,其实可以展开讲很多,Dylan本人可以算是一座美国民歌的百科全书,而他的歌词从中取材之处不胜枚举,写一篇硕士论文介绍都远远不够),但它却是切切实实Dylan的原创歌曲。
这是能够给我力量的一首歌,每每因思索工作的意义、生活的意义、未来的人生而迷茫,或受累受挫时,我总会想到还有这样一首歌。我觉得它是为过去、现在、将来的时代所有努力工作、奋斗的人而作的——它是超越时空的劳工之歌。
然而,请时刻记住:Work just for yourself, don't be a slave for capitalists.
不得不说Dylan很善于运用“偷窃的艺术”——"Beyond The Horizon"的旋律就来自于1935年的老民谣歌曲"Red Sails in the Sunset";这首歌的歌名也许是"Red Sails in the Sunset"和Hank Williams"Beyond the Sunset"的结合。另外,这首歌有一句歌词还与一部1945年的电影《圣玛丽的钟声》相关,也许你可以去搜搜这部年代久远的,启发了Dylan创作的电影。
"At the end of the rainbow life has only begun"让我联想到了三毛作词的《七点钟》(今生就是那么地开始的/ 走过操场的青草地/ 走到你的面前/ 不敢说一句话),而最后一句"I've got more than a lifetime to live lovin' you"虽然俗气,但你确实能够体会到迪伦少见的深情满满(这首歌好像也打破了我刚刚提到的单数序号和复数序号曲风的规律)。
不知道为什么,我听"Nettie Moore"和最后一首"Ain't Talkin'"总是联想到Clint Eastwood的《不可饶恕》,不过两者的情感基调是不一样的。"Nettie Moore"这首歌的叙述充斥着一种皱纹爬满面颊、爱人离去后,随之而来的孤独。你能明显听得到贯穿始终的、像节拍器一样精准而沉重的鼓点,像老人的步伐,缓慢而沉重。Dylan反复唱着"Oh I miss you Nettie Moore/ And my happiness is over/ Winter's gone the river's on the rise",最后一句让人想到Leonard Cohen的"Did I Ever Love You"("The lemon trees blossom/ The almond trees wither"),都是借景物的更迭描述时光之遗失。张悬曾唱道“你要如何原谅时光遗失的过程/ 要如何才能容忍它发生”,即便Dylan这般站在神坛的艺术家都做不到,更何况我们普通人呢(这个说法不甚讲理,但随它吧)。如果你查了这首歌的背景,大概会正如所料地发现它能追溯到一首老的民歌——在美国内战时期由奴隶创作(歌名"In a Little White Cottage",但在网易云找不到,或许是年代太久远),又在随后的19世纪晚期由旅行的吟游诗人改编传唱(歌名"Gentle Nettie Moore",网易云可以找到,旋律和口琴都很悦耳)。
"I loved you then and ever shall/ But there's no one here left to tell/ The world has gone black before my eyes"。我那时爱你,以为将会到永远/ 然而如今无人听我诉说/ 世界在我眼前已经漆黑一片。
"The Levee's Gonna Break"第一句应该改成"If if keep on thunderin' on the mountain, the levee's gonna break"。然而如果你稍微查阅一下资料,就会发现这首歌是在写1927年密西西比河的大洪水。因这次事件诞生了一首叫做"When the Levee Breaks"的歌曲(随后被Led Zepplin翻唱过),Dylan的这首歌的创作便是源自于它。当然,Dylan对歌曲(包括歌词)进行了不错的改编,使其更具律动感,并且氛围更轻松。
"Ain't Talkin'"配上黄昏下暮年东木的背影最合适了——年轻时候手染鲜血让人闻风丧胆的杀手,注定要走一条漫漫无期的孤独之路,直至生命尽头。每次听到"Ain't talkin', just walkin'/ Through the world mysterious and vague/ Hear burnin', still yearnin'/ Walking through the cities of the plague",我都会感叹Dylan真是太会写词了。那实在是一种无以言表的感受——自己无语的孤独被另一个无声的孤独者所叙述的庆幸。大概只有老年的Dylan才会写出这样的歌曲吧。
这真是一张让人回味良久的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