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北方又十年
#雁过留声#257,《再见北方》,蒋明。
十年前的六月,蒋明发行了个人首张专辑《再见北方》,自此实现了从媒体人到民谣歌者的嬗变。这是一位有着时代特有传奇色彩的歌者。少年时为实现梦想开启江湖行,历经岁月波折反复后终圆梦,创作出初心未改的音乐诗篇。唱片中收录的这些作品大都创作于蒋明在青年时走南闯北的路上,似乎已与大时代的流行音乐元素格格不入。但正是这种所谓不合时宜的旧时民谣,才真正能打动那些同样有着老灵魂的听众。忽然十年便过去,再见北方已十年。抬望眼只见得田园将芜,再回首依旧是不醒的梦。
生于北方长于北方四十余年之后,我也还记得年轻时听过的北方的歌谣。那是何静热情洋溢地“北方北方我的北大仓”,也有张骁低吟浅唱着“在北方我们还在朝思暮想”,许巍更是写出“我思念的城市”来表达这一往情深。大学之后我才离开家,才终于体会到这份对故土的想念是何种滋味。哪怕真实的北方正在经历着黄沙漫天或者已是满目疮痍,不变的家乡总在游子的梦里。北方二字同样是台湾民歌作品中的重要概念,在风花雪月之外的歌词寄托着去国怀乡的心情。生于七十年代成长于八十年代的北方人蒋明在九十年代创作出的《再见北方》,也因此为同龄人们所惺惺相惜。
《再见北方》的首版CD由海石音乐发行,选用了比标准尺寸稍大一些的纸质环保风格,再版纳入星外星《留真》系列而恢复为常规样式。首版唱片的装帧相对更加精美。此封面由手工裁剪而成,似乎就是故土儿时院落中的那棵观望着我们长大成人的树,如今在岁月风中摇曳摆荡。值得一提的是,唱片内页中所有照片都出自著名摄影师严明之手,而那时已名声在外的严明同样也是南方摇滚圈内的乐手。看来有过相似经历的伙伴才更会彼此认可,珠联璧合。这些照片无声地诉说着北方的过去与现在,让《再见北方》的音乐成为一个个你熟悉的故事。
少年离家去,光阴似水流。年年登高处,乡关岁月愁。歌词节选自孟郊“游子吟”及李叔同“忆儿时”的一首“游子谣”成为唱片的引子与终曲,用以串起记忆中的北方。开篇的童声版演唱者姜诺言,是民谣歌手川子的掌上明珠,这是童年时的清澈透明。而在尾声钢琴版中蒋明娓娓道来,加入了些许“秋蝉”的旋律,有着中年人不露声色中的万马奔腾。长大成人经历离家回家之后才能理解家为何意,思绪会凝结为心头萦绕着的那朵故乡的云。
对于熟悉台湾民歌的歌迷而言,《再见北方》中有太多让人熟悉的片段在重提民谣往事。杨弦曾在七十年代的一首“民歌”中唱出“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只有那黄河的肺活量在歌唱”,三十年后蒋明的“民歌”则以“苍老的北方是我的故乡”遥相呼应。副歌部分恍惚间有了罗大佑的滋味,似是另一段乡愁四韵。“桂花巷”是潘越云最隽永的闽南语作品之一,《再见北方》中的同名曲引用了白光的代表作“等着你回来”,与阿潘经典中的那一句“偏偏春风等不来”异曲同工,正是三分春色,二分尘土,一分付水流。融合了数首民谣曲与古诗词的“少年游”,副标题即是“向民歌年代致敬”。在文案中写道:已经记不得15年前怎样写出这首拼贴的歌,只是如今唱起,我荒芜的花园顿时鲜花盛开。
专辑中同样不缺少的是属于九十年代特色的大陆流行音乐元素。比如“跳舞女孩”即与某演员在歌手时期的代表作同名,似曾相识的情绪,被歌唱的也是遗忘在春天的孤独孩子。“我们”是浓郁的苏式风情,不过在欢快的手风琴声中又似乎有些许郁冬在“红色天空”中的忧郁。而这专辑中最具张力我也最喜欢的作品,莫过于“某年某日的情歌”。蒋明在创作这首歌时的灵感来源,或许与沈庆当年的经典作品“对镜梳妆”不尽相同。沈庆以1937、1967与1994的时代洪流为切入点,讲述了三代国人跨越六十年的情感往事。蒋明则选择1989、1997、2003这对于七零后耳熟能详的年度,在大时代更猛烈的冲击中体会着彷徨迷惘的普通人寻找着逝去的家园。飘来飘去,相聚又分离。蓦然回首中,尽是未归的青春同路人。
《再见北方》十年之后,蒋明亦以一首新歌“儿戏”留念,承接“游子吟”的童声与蝉鸣。知了刚叫过夏天,孩子就盼着过年。歌者言,十年不过沧海一粟,路过的人留个念想就好。听者道,那或许只是一段段再普通不过的音乐,却依旧会让我等在以后想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