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天LDA考试
看到了有关专辑的一些讨论(关于音乐的文学性是否是评价音乐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随便说两句。然后豆瓣说字数超了一百让我写文章……完全不懂有关音乐的那些专业术语所以更多以主观感受为驱动来谈(话说对音乐的理解本就应该主观先行) 个人觉得任何音乐,只要它被叫做“音乐”,而不是什么音乐电影或者音乐剧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音乐性”都应该先行,啥是音乐性,我觉得这里指包括旋律、节奏感、器乐的variety等等因素营造出来的一种,怎么说vibes,而不是先关注文学性或思想性,所谓文学性(这里狭义来说由歌词体现,当然我觉得还应该有一张专辑的整体制作、歌曲由开头到高潮到结尾的“情节设置”?)可以拔高一首歌的内核,但对我来说音乐能让我有共鸣的总是它的vibes,因为我觉得通过vibes来让听众产生情感上的认同是音乐最能也是最应该呈现的东西。 听个歌还要进行一下向内向外的批判真的挺累的,本质上还是供人消费的娱乐形式罢了。何况还有其他很多更能sharpen mind的消耗品——哲学思辨书、客观的批判文章等等,或者是体现文字美感的艺术形式——一首诗集甚至是一段好的诗朗诵(虽然现在国内央视那些诗朗诵节目和各种学校文艺演出的诗朗诵都是一种情绪强奸)。有些音乐人试图通过歌词去表现一些深度思考的痕迹,但最后就只有一种强行呈现和上升的感觉,效果还不如浴中奇思过后留下的水渍,一方面是他们本身墨水不够,另一方面蘸墨水写字真的不是音乐最应该干的活儿,本末倒置或者说让鸡看家让狗下蛋就不好了。 但本身这张专辑还蛮好的,算是在南京上学的时候就开始听但一直没听完,闪回了一些青春记忆碎片,在图书馆听到那句“我感到奇迹就要发生了”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情绪涌动还差点哭了,复习也没复习,还在备忘录写了一大堆上头胡话,“我要做一件疯狂的事情,不是现在,还不是时候,但我总要去做”什么的,笑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