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成长,就是一种人格分裂
汉城电波默认我要给《Butter》写乐评,但作为编辑部里唯一的防弹粉丝,我听了两天才开始对这首歌的旋律有点印象。反倒是群里其他编辑,好几个人听过一遍都给了中规中矩的好评:“好听啊,有点儿nsync的感觉”。
写长评的Word窗口开了关关了开。《Butter》作为《Dynamite》2.0,本身除了好听俩字可谓言之无物,它们不过都是BTS想要再在欧美音乐市场刷点存在感的野心之作。《Butter》甚至不如我作为路人第一次听到《Dynamite》时感受到的抓耳——毕竟这一次,破译了人类本能重复密码的“呐呐呐呐呐呐呐”甚至都没有出现。
能写的可能还是从《Dynamite》开始就跟着他们的一种诟病:我们又看到了沈老师评价《Boy with luv》时写的“把自己拉到只跟着节奏晃脑袋就行的白痴水准”的BTS。点开这几年新专辑的豆瓣短评,每一张都遍布着“我好想念花样年华”的哀嚎。
《Dynamite》和《Butter》这么欢快的歌,我却双双听出了残忍:一个在国内封神、大赏拿到面不改色的团队,不可避免地把“走欧闯美”当做目标的下一步。当我们在为了入围格莱美这种“殊荣”欢呼的时候,不知道有多少人看到了这背后隐藏的残忍——一种默认格莱美一定比其他流行音乐奖项都“高级”、所以写出花样年华的歌手需要让自己去唱呐呐呐呐呐呐呐当敲门砖的残忍。
这并不是一场公平的竞赛,一部分人要向另一部分人证明自己,以后者而非自己习惯和擅长的方式。《Butter》里SUGA把英文rap练习得如此丝滑,但rap的歌词却不过是我最拽最酷闪亮登场的陈词滥调,听的时候我总忍不住想:他可是能轻轻松松用一句“愿你以渺小启程以伟大结束”就把你唱哭的人啊。残忍至此,我们甚至还要承认防弹已经是顶级幸运玩家——绝大多数亚洲流行歌手根本没有机会去“高级舞台”上呐呐呐呐呐呐呐。
《Butter》让我发现了自己对防弹有多宽容,宽容到连我自己都有点惊讶。
如果悲剧是把美毁灭给人看,成长就是一种人格分裂。作为一个在自己的生活中也无可避免分裂过的人,我深知从某一瞬间开始,BTS一定会和防弹少年团分道扬镳,在两条路上各自为营。
当世俗的成功找上你,一个艺人在他人眼中的价值就已经不完全只与音乐有关。当麦当劳和星巴克在包装上印上了BTS的logo,“做出好音乐”之外的一切都将成为他们焦头烂额的新课题。
几年前有个南俊看烟花的视频,他说“人生就像璀璨的烟火,短暂精彩后化为乌有”,这时候镜头前一个大烟花炸开,他说哇,花样年华啊。
这句话非常悲伤,但又很美。我和他笃信的是一样的哲学:人生是一场徒劳无功,但还是值得用力拥抱。最终这一切名誉都将褪色,但我们还是这样以残忍的姿势极尽追求。
我想防弹创作的情感核心就是这种发自肺腑的悲伤,绝大多数的人都是因此开始与他们产生链接。尽管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这种悲伤的诠释方式一直在改变。
最开始它是《No More Dream》里乡村小镇少年们遥不可及的首尔梦,后来它变成《IDOL》里爱豆与艺术家身份中的博弈与自我和解,然后我们看见了《Interlude: Shadow》里的高处不胜寒。而现在这种悲伤是分裂的:当成功的路径和目的地已经预定规划,创作者自由的流失成为宿命,我们要如何戴着面具舞蹈,同时记住我们原本的长相。只要这种分裂的悲伤还在,我就无法忽视这样的链接,那种宽容就会一直在。
此刻还远不是降落的那一刻。无论以怎样的方式,放眼长空吧,既记住那些会在悲伤中逐渐失色的凌空美景,那是光鲜遥远的目的地;也记住那些高空温度不会冰冻的炽烈悲伤,那是立命之本与来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