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马勒《大地之歌》送别袁隆平爷爷!

1911年5月18日,奥地利作曲家古斯塔夫·马勒逝世于维也纳。今年,多地举办演出活动纪念马勒逝世110周年。
参加“《大地之歌》马勒与唐诗”沙龙前夕,惊闻“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爷爷因器官功能衰竭,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默哀,以第六乐章《永别》作为本文BGM。

今天也是德国浪漫主义作曲家瓦格纳的诞辰。三年前曾参加刘雪枫老师的《朝圣 —— 瓦格纳的拜罗伊特》音乐分享会。瓦格纳虽然是反犹主义者,但对马勒(马勒是犹太人,但后来放弃犹太教,转信天主教)却极其欣赏。

上苍似乎冥冥之中自有预言。马勒作品中大量直面“死亡”描写的压迫窒息感,生前一直不被人理解。直到此后的30多年里,世界先后经历一战和二战,各大乐团和指挥家才从社会战乱分崩离析中领悟到生离死别的沉重伤痛。
1908年之前,马勒连续遭受了三重打击:大女儿玛丽亚夭折,他被迫辞去维也纳歌剧院院长和指挥的职务,自己又被诊断出患有严重的心脏病。马勒远赴美国工作,暑期来到阿尔卑斯山下一个僻静的小村庄休养时,偶然从汉斯贝特格(hans bethge)翻译的德文版唐诗集——《中国之笛》中找到灵感,谱写了交响乐《大地之歌》。这是他把交响曲建构在中国古代诗歌文本之上的鸿篇巨制,也是西方交响乐历史上绝世无双的存在。
《大地之歌》交响曲包含六个独立的乐章。歌词采用李白、孟浩然、王维、张继等中国诗人的七首唐诗。这部作品揭示了马勒尽情享乐与预感死亡的矛盾与困惑,既有对生活热情洋溢的高歌,也有对死亡的思考与感怀。
按照马勒交响曲的顺序,《大地之歌》应该算他的“第九交响曲”,但马勒认为这样的命名方式不吉利,因为贝多芬、舒伯特、布鲁克纳、德沃夏克等都是在完成或未完成第九号交响曲时去世的,所以他最后将这首交响曲定名为“大地之歌”,标准翻译应当是“尘世之歌”。
第六乐章最后对应王维的《送别》——
“下马饮君酒 ,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 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 白云无尽时。”
此乐章结尾的歌词中增加了一抹少有的希望色彩,——
“我知道这片可爱的大地
永远会在春天吐露绿芽,再现芳华
我知道这块大地上的每一个角落
永远会在太阳自地平线升起时
拥抱无限的光芒与蔚蓝的天空!
直到永远 永远……”
马勒极有可能在临近完成《大地之歌》作品时,情绪已得到纾解,心灵已获得抚慰。
今天听《大地之歌》,不由联想到一生耕耘在大地田间的袁隆平爷爷。或许,生命真有轮回,至少在一百年前的音符中,还可以听到相同的低音变奏。
袁隆平爷爷生前曾说,除了科研,最爱的就是音乐。愿我们在三餐享用米饭时,心存坚守大地的感恩,也能在午夜倾听的琴声中,找到灵魂深处的声音。
2021.05.22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