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这就是悲伤的尽头
前言:据说是《RE:RE:RE》前身的《6 Tales for 50 People》,老文一篇,发在此处。
我一直想为惘闻写点什么,也一直在惦记着他们。犹如那个昏暗的夜里,那首《垂死的岁末》披着星光,穿越无尽的黑暗而来。忧伤,像是缓缓上涨的河水,将我掩埋。多少日我对他们的偏爱像是国王头顶最大的秘密,被理发师悄悄倾诉给了大地,一夜之间,这股暗流终究无法掩饰,倾斜而出。
曾经,我是见到过那张《二十八天失眠日记》的,封面上那个默默无语的蛋像是隐藏了一段往事。可是这个孤僻的蛋却先我一步将心事倾诉给了另一个人(后来我才知道这张唱片被我最好的朋友买去)。时间缓缓淌过,我们在一起聆听惘闻的木楼化成了一片废墟,墙壁上灼烈的颜色已经被尘土掩盖,却始终无法将那把击爆青春的手枪羞涩地遮住。
如果说《二十八天失眠日记》是眼睛里的灰色,用古老的砖墙和街道承载着影子的希望的话,那么《6 Tales for 50 People》则是一趟意味深远的出行,随着夕阳和朝霞把希望拉得长长的;或者是在幽深的隧道,听着年轻被飞快地带走。
《6 Tales for 50 People》少了以往用吉他铺垫的呢喃,那来自质问和自省的心底的话语,全都变得安静,如同一个人的午后,在窗前静听雨滴对心灵的洗刷。又仿佛是雪后,细碎的踏雪的声音和洁净的世界袭来,使人无力抵挡。
《劳动公园》沿用了一段反复的吉他和鼓编织的华美乐章,并加以延续,在后段顺理成章地用电波的声音覆盖,他们把疲惫的心声晾晒,像是一张不堪的皮一样,等待救赎。他们遗弃了诅咒,将这要命的脆弱狠狠地抛向了宇宙,将各式的虚弱撕裂。
当《我之罪》响起的时候,先是那一声声闷闷的轰鸣,随后浑浊的吉他拖着泥泞降落在角落。至于那念白的话语,完全吻合钢琴的间隙,我不再耿耿于怀他们之前如诗歌般的语句,这回归真实的旋律同《我之罪》里采样的放磁带的声响让我无比着迷,也让我无比缅怀。好象就是我自己,用声响代替自己,在黑夜和白昼的交替里,不声不语。还有混沌的电流跟着众多的乐器一起颠覆,最后归于平静。
前行是惘闻无法忘记的主题,《二十八天失眠日记》里的《奔丧》也好,《辞行》也好,都扮演着一个个离别的角色。那之前是上天堂下地狱的灰飞烟灭,是纷乱滑行的作别,而现在却演绎成了《开向火车的隧道》的颠簸。不是那《开往春天的地铁》的迷惘,而是恶狠狠的执着,还带着咬牙切齿的坚韧。在这里,行使的不是火车,而演变成为隧道。期间暗藏的叛逆,都不如以往那般直接和入骨。当岁月跟着列车一起飞快往前飞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停留片刻,冷冷地看蜕变的自我呢?
《垂死的岁末》中惘闻唱到:叶子哭了/花也哭了/连水的泪都快流干了/所有美丽的和自认为美丽的东西/都出来吧。这是年少的轻狂吧,带着点恣意的微笑。而在后来,这轻狂却要借着点酒性才能发挥出来。这是不幸,还是幸运呢?而我们又是否需要在酒后才能清醒地认知自己,去对着一地的污浊扪心自问呢?
有时候我会想他们还有控诉吗,或者只是简单的指责呢?不必像《素食者》中那样一针见血,只需要淡淡的几声。后来我才发现在《π》里他们放弃了了人声对音乐的修饰和直接,甚至用戏谑取代了他们的态度,里面夹杂的说书和京剧,创造出嬉笑怒骂的观望来。
他们已经讲完了五个寓言,正准备转身离去。正在找第六个寓言的我,突然发现这第六个寓言原来被插在地上。这让我不难想起Melatonine的《Noircissez》MV来,那个在雪地玩耍的小孩,被斑驳的画面弄个模糊。《最后一座麻山》有异曲同工之妙,我毫不遮掩地爱着里面荡漾的编曲,一声一声惹人醉。《最后一座麻山》更多的时候又像是一场告别,千言万语却都化成一个亲吻或一个拥抱,他赠给我一场雪,我回馈一滴泪。
寓言到这时候全都已经讲完,跟以前的日记相比,又让人想起了什么呢?也许我们都知道,他们选择了另一种方式表达,把以前的锋芒全都收起来,不是为了逃避,更像是被收起的羽翼,是为了更好的翱翔。无数的爱意,无数的歉意,无数的寒意,无数的暖意,无数的哭泣,无数的真气,无数的恨意,无数的无数,全都被轻轻地盖住,只发出片刻的声响,显得短暂而漫长,却永远如山,如水,依然遥远依然流淌。
也许在《丰收》里他们就暗示了“无声”,在“安息了,安宁了”的话语中,他们选择了在炽热的气息里认识自己。也就像《6 Tales for 50 People》是六个寓言,不是日记,不是这个物欲世界需要的童话,更不是被噱头制造的神话。左小祖咒的《我不能悲伤地坐在你身边》献给了2000个人,而惘闻只愿意给50个人,这是一场少数派报告,带着温和和偶尔爆发的锐气,更多的时候是被氤氲环绕。
从《二十八天失眠日记》到《6 Tales for 50 People》记载了一段蜕变,这段蜕变将以什么样的方式继续下去呢?我不得而知,但我愿意追随一段隧道,开向火车,愿意在这段深不可测的旅途中迎接他们,愿意不停地前行,不知疲倦地,向着尽头驶去,向着悲伤的尽头驶去……
我一直想为惘闻写点什么,也一直在惦记着他们。犹如那个昏暗的夜里,那首《垂死的岁末》披着星光,穿越无尽的黑暗而来。忧伤,像是缓缓上涨的河水,将我掩埋。多少日我对他们的偏爱像是国王头顶最大的秘密,被理发师悄悄倾诉给了大地,一夜之间,这股暗流终究无法掩饰,倾斜而出。
曾经,我是见到过那张《二十八天失眠日记》的,封面上那个默默无语的蛋像是隐藏了一段往事。可是这个孤僻的蛋却先我一步将心事倾诉给了另一个人(后来我才知道这张唱片被我最好的朋友买去)。时间缓缓淌过,我们在一起聆听惘闻的木楼化成了一片废墟,墙壁上灼烈的颜色已经被尘土掩盖,却始终无法将那把击爆青春的手枪羞涩地遮住。
如果说《二十八天失眠日记》是眼睛里的灰色,用古老的砖墙和街道承载着影子的希望的话,那么《6 Tales for 50 People》则是一趟意味深远的出行,随着夕阳和朝霞把希望拉得长长的;或者是在幽深的隧道,听着年轻被飞快地带走。
《6 Tales for 50 People》少了以往用吉他铺垫的呢喃,那来自质问和自省的心底的话语,全都变得安静,如同一个人的午后,在窗前静听雨滴对心灵的洗刷。又仿佛是雪后,细碎的踏雪的声音和洁净的世界袭来,使人无力抵挡。
《劳动公园》沿用了一段反复的吉他和鼓编织的华美乐章,并加以延续,在后段顺理成章地用电波的声音覆盖,他们把疲惫的心声晾晒,像是一张不堪的皮一样,等待救赎。他们遗弃了诅咒,将这要命的脆弱狠狠地抛向了宇宙,将各式的虚弱撕裂。
当《我之罪》响起的时候,先是那一声声闷闷的轰鸣,随后浑浊的吉他拖着泥泞降落在角落。至于那念白的话语,完全吻合钢琴的间隙,我不再耿耿于怀他们之前如诗歌般的语句,这回归真实的旋律同《我之罪》里采样的放磁带的声响让我无比着迷,也让我无比缅怀。好象就是我自己,用声响代替自己,在黑夜和白昼的交替里,不声不语。还有混沌的电流跟着众多的乐器一起颠覆,最后归于平静。
前行是惘闻无法忘记的主题,《二十八天失眠日记》里的《奔丧》也好,《辞行》也好,都扮演着一个个离别的角色。那之前是上天堂下地狱的灰飞烟灭,是纷乱滑行的作别,而现在却演绎成了《开向火车的隧道》的颠簸。不是那《开往春天的地铁》的迷惘,而是恶狠狠的执着,还带着咬牙切齿的坚韧。在这里,行使的不是火车,而演变成为隧道。期间暗藏的叛逆,都不如以往那般直接和入骨。当岁月跟着列车一起飞快往前飞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停留片刻,冷冷地看蜕变的自我呢?
《垂死的岁末》中惘闻唱到:叶子哭了/花也哭了/连水的泪都快流干了/所有美丽的和自认为美丽的东西/都出来吧。这是年少的轻狂吧,带着点恣意的微笑。而在后来,这轻狂却要借着点酒性才能发挥出来。这是不幸,还是幸运呢?而我们又是否需要在酒后才能清醒地认知自己,去对着一地的污浊扪心自问呢?
有时候我会想他们还有控诉吗,或者只是简单的指责呢?不必像《素食者》中那样一针见血,只需要淡淡的几声。后来我才发现在《π》里他们放弃了了人声对音乐的修饰和直接,甚至用戏谑取代了他们的态度,里面夹杂的说书和京剧,创造出嬉笑怒骂的观望来。
他们已经讲完了五个寓言,正准备转身离去。正在找第六个寓言的我,突然发现这第六个寓言原来被插在地上。这让我不难想起Melatonine的《Noircissez》MV来,那个在雪地玩耍的小孩,被斑驳的画面弄个模糊。《最后一座麻山》有异曲同工之妙,我毫不遮掩地爱着里面荡漾的编曲,一声一声惹人醉。《最后一座麻山》更多的时候又像是一场告别,千言万语却都化成一个亲吻或一个拥抱,他赠给我一场雪,我回馈一滴泪。
寓言到这时候全都已经讲完,跟以前的日记相比,又让人想起了什么呢?也许我们都知道,他们选择了另一种方式表达,把以前的锋芒全都收起来,不是为了逃避,更像是被收起的羽翼,是为了更好的翱翔。无数的爱意,无数的歉意,无数的寒意,无数的暖意,无数的哭泣,无数的真气,无数的恨意,无数的无数,全都被轻轻地盖住,只发出片刻的声响,显得短暂而漫长,却永远如山,如水,依然遥远依然流淌。
也许在《丰收》里他们就暗示了“无声”,在“安息了,安宁了”的话语中,他们选择了在炽热的气息里认识自己。也就像《6 Tales for 50 People》是六个寓言,不是日记,不是这个物欲世界需要的童话,更不是被噱头制造的神话。左小祖咒的《我不能悲伤地坐在你身边》献给了2000个人,而惘闻只愿意给50个人,这是一场少数派报告,带着温和和偶尔爆发的锐气,更多的时候是被氤氲环绕。
从《二十八天失眠日记》到《6 Tales for 50 People》记载了一段蜕变,这段蜕变将以什么样的方式继续下去呢?我不得而知,但我愿意追随一段隧道,开向火车,愿意在这段深不可测的旅途中迎接他们,愿意不停地前行,不知疲倦地,向着尽头驶去,向着悲伤的尽头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