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北京的歌儿——关于《原景》的采访

你喜欢看电影么?首张唱片《ME:MO》和上张《静景》都运用到电影片段,这第三张《原景》没有直接采样却有个带电影的曲名“A Little Film In The Musicalbox”,似乎更加抽象或者给我感觉像是做了一部完全属于自己的,风和日丽的声音电影。电影对你的音乐有影响、启发吗?比如光影声色、叙事氛围什么的。
ME:MO:我想想我得有多长时间没完整的看过一部电影了……得有半年多,我希望我的音乐能让人感受到画面感,当然音乐这东西每个人的评判标准不一样,所以不强求,我想除了音乐以外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生活的状态与环境吧,光影声色全包括了,物质生活上我并没有很高要求,但我很在意生活的环境。所以我宁可多花些钱租老城区的房子也不会选择远处的现代化小区。
能否谈谈《原景》的制作过程?有什么想要表达的主题或者情绪?灵感何来?最终成果和你预期效果一致否?
ME:MO:这张唱片开始于2006年,出版完上一张专辑后就开始着手创作,06年年底我辞去了以前的工作,在半年多的时间里我一直处于闲散的状态,每天就是吃吃饭睡睡觉,逛逛公园什么的,我住的地方离北海、景山很近,天气好的时候我经常下午去那里晒太阳,我喜欢北京冬天的阳光,很舒服,我可以在公园里呆坐上一下午,然后晚上回家就着白天的精气神做东西,这种感觉很好,这种生活维持了半年多,当我的积蓄基本花得差不多了,这张唱片也完成了。当然闲散也意味着效率的降低,其实早在9月份这张唱片就应该完成的,结果一直拖到年底。在音乐风格上与上一张相比这张唱片在风格上有明显的区别,我想这种区别是更“舒适”,而这也更接近我最初的创作初衷。
封套设计上你有否参与?你喜欢什么样的平面设计?这三张唱片的设计都很简约大方,不让听者产生先入为主的印象,这就是你想要的方向吧。
ME:MO:唱片里所有的照片都是06年冬天的一个雪天在北海公园拍的,封面的照片是孟可拍的,内页的照片有我拍的也有孟可拍的,我很喜欢北京的雪天,那种景致让人难忘。
对于平面设计,我不敢说我懂不懂,但我知道我想要什么,所以这次设计在唱片完成以前我就决定用封面的那张照片,唱片后期的整体设计要感谢姜剑和孟可,你也知道有些想法是很难用语言形容清楚的,总之设计上和我之前想要的感觉非常接近。
其实设计和音乐一样种类繁多,可以说每一类都有出色的作品,我不排斥任何一种风格。我喜欢简洁的设计,喜欢实景拍摄类的图片设计,看到一副好看的图片有想要融进去的感觉。虽然这种风格现在好像已经有些过时了,但我还是很喜欢。
《静景》相当内敛,紧接着的《原景》变化很大啊。是要特意挑战一下自己吗?下一步又会有什么突破之举呢?
ME:MO:变化总是要有的,我不可能也不想一辈子只做一种风格,我想新专辑应该可以代表我那一时期的心境,我相信“创作状态”的说法,从音乐里是可以感受到的,而在风格上的变化谈不上挑战自己,因为变化是必然的,我希望能够不断地求新求变,有新的想法就去实施,保持住状态音乐自然就出来了。明年希望能找到一个现场合作的乐手和一名合适的主唱,顺利话会出版一张带唱的EP,但找乐手太难了,我很苦恼。
现在的你还在追求音色设计?还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吗?同名首张透露出的To Rococo
Rot德式理性声响,到第二张的空间纬度营造,再到如今这张充斥甜美人性、器乐原音而非科技感的声音,内核的感情表达对你而言,是否更胜于音色的创造?
ME:MO:我觉得自己是我认识做音乐的朋友里最不讲究音色的了,并且我总是依靠一些小聪明来弥补技术上的缺陷,这不太好,但我也没办法,其实在做音乐上我的态度是比较随便的,电子音乐只不过是我的表达手段而已,而我想表达的其实是音乐美的一面,所以至于音色,我不过分强调,也不会将太多的时间花在研发奇怪的音色上,我承认我不太擅长这个。
乔成(化名Chocorange)那首“密棉梦”的混音,好像德国Oval的随机数码杂音。虽然实际上比较Lo-Fi,节奏把握得很好,你怎么看待这个remix?和你原作相比呢?
ME:MO:我很喜欢乔成的作品,他的主业是做设计的,但我觉得他在音乐上的感觉比很多做音乐的都好,他习惯将采样用错误的手法创造成一个全新的作品,我喜欢这种劲头,原本我想让他做一个动力十足的Glitch版本的remix,但现在这个也不错,我打7分。
乔成在你开设的水果电出了一张关注度不高的专辑,一个和视觉打交道更多于音乐的郑州小伙,你当初如何决定推出他的作品而继又不作宣传(所以很多人不知道)?
ME:MO:对,关注度不高,责任完全在我,因为我根本就没有做宣传,宣传这事可真操蛋。他的作品非常好,我也用不着互相吹捧,有兴趣的可以找来听听。其实之前他的这张唱片在法国的一个网络厂牌做过发行(http://leuropeparisien.free.fr/cadeauxCD.html),我也是刚认识他并听到了作品后想把它做成CD,总之除了卖得不好以外一切都好。
似乎《原景》平易近人的性格,更具市场潜力,为何来到山水这样的独立小厂牌发行呢?
ME:MO:山水是中国目前最完善的电子的独立音乐厂牌,我和孙大威也是很好的朋友,虽然现在山水的规模有限并且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但他的态度是认真的,其实像我这种音乐在哪里出版区别不是很大,在独立厂牌发行可以在整体上更加自由,其实摩登也很好,但山水的自由度更大些。
在2007年十月的北欧中国音乐节上,你有表演到新专辑曲目吧?感觉在现场你加重了节奏成分和音量,更加活泼了。如果这段时间再演现场,你会如何还原唱片里的音乐,或者有另一套方式?
ME:MO:我一直希望能够把现场完善,以往的一个笔记本一台戏的方式我有些麻木了,我希望能更具有观赏性,我也一直在寻找乐手,但这可能需要时间,现在的现场我是以笔记本加吉他加键盘的方式,我希望能尽快地找到乐手将现场的水准提升。
怎么看待如今电子原音和日本独立小电潮流?好像他们各自很有共性,缺乏突出的个性。
ME:MO:都很好,电子音乐的潮流是所有音乐风格中更新进步发展得最快的,潮流这种东西很难说好坏,毕竟它是在促进音乐的发展,重要的是怎么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创作方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自我风格”。可以说日本的独立电子对全世界都有影响,有很多出色的乐手,值得我们学习。
有哪个比较喜爱的音乐单位?原因是什么呢?
ME:MO:太多了,我听所有的音乐,所以每一类的音乐都有我喜欢的。
推荐一份你最近比较喜欢的唱片、书或者电影吧。
ME:MO:Gutevolk的《The Humming Of Tiny People》是今年给我印象很深的一张唱片,其他的唱片、书、电影都被消化在饭里和梦里了。
采访/ Evan (登于《通俗歌曲》2008-02)
专辑介绍:
http://dinz.blogbus.com/logs/14535738.html
网购方式(山水淘宝店):
http://auction1.taobao.com/auction/item_detail-0db1-9aa570faee8cd7642880c2779a609071.jhtml
ME:MO:我想想我得有多长时间没完整的看过一部电影了……得有半年多,我希望我的音乐能让人感受到画面感,当然音乐这东西每个人的评判标准不一样,所以不强求,我想除了音乐以外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生活的状态与环境吧,光影声色全包括了,物质生活上我并没有很高要求,但我很在意生活的环境。所以我宁可多花些钱租老城区的房子也不会选择远处的现代化小区。
能否谈谈《原景》的制作过程?有什么想要表达的主题或者情绪?灵感何来?最终成果和你预期效果一致否?
ME:MO:这张唱片开始于2006年,出版完上一张专辑后就开始着手创作,06年年底我辞去了以前的工作,在半年多的时间里我一直处于闲散的状态,每天就是吃吃饭睡睡觉,逛逛公园什么的,我住的地方离北海、景山很近,天气好的时候我经常下午去那里晒太阳,我喜欢北京冬天的阳光,很舒服,我可以在公园里呆坐上一下午,然后晚上回家就着白天的精气神做东西,这种感觉很好,这种生活维持了半年多,当我的积蓄基本花得差不多了,这张唱片也完成了。当然闲散也意味着效率的降低,其实早在9月份这张唱片就应该完成的,结果一直拖到年底。在音乐风格上与上一张相比这张唱片在风格上有明显的区别,我想这种区别是更“舒适”,而这也更接近我最初的创作初衷。
封套设计上你有否参与?你喜欢什么样的平面设计?这三张唱片的设计都很简约大方,不让听者产生先入为主的印象,这就是你想要的方向吧。
ME:MO:唱片里所有的照片都是06年冬天的一个雪天在北海公园拍的,封面的照片是孟可拍的,内页的照片有我拍的也有孟可拍的,我很喜欢北京的雪天,那种景致让人难忘。
对于平面设计,我不敢说我懂不懂,但我知道我想要什么,所以这次设计在唱片完成以前我就决定用封面的那张照片,唱片后期的整体设计要感谢姜剑和孟可,你也知道有些想法是很难用语言形容清楚的,总之设计上和我之前想要的感觉非常接近。
其实设计和音乐一样种类繁多,可以说每一类都有出色的作品,我不排斥任何一种风格。我喜欢简洁的设计,喜欢实景拍摄类的图片设计,看到一副好看的图片有想要融进去的感觉。虽然这种风格现在好像已经有些过时了,但我还是很喜欢。
《静景》相当内敛,紧接着的《原景》变化很大啊。是要特意挑战一下自己吗?下一步又会有什么突破之举呢?
ME:MO:变化总是要有的,我不可能也不想一辈子只做一种风格,我想新专辑应该可以代表我那一时期的心境,我相信“创作状态”的说法,从音乐里是可以感受到的,而在风格上的变化谈不上挑战自己,因为变化是必然的,我希望能够不断地求新求变,有新的想法就去实施,保持住状态音乐自然就出来了。明年希望能找到一个现场合作的乐手和一名合适的主唱,顺利话会出版一张带唱的EP,但找乐手太难了,我很苦恼。
现在的你还在追求音色设计?还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吗?同名首张透露出的To Rococo
Rot德式理性声响,到第二张的空间纬度营造,再到如今这张充斥甜美人性、器乐原音而非科技感的声音,内核的感情表达对你而言,是否更胜于音色的创造?
ME:MO:我觉得自己是我认识做音乐的朋友里最不讲究音色的了,并且我总是依靠一些小聪明来弥补技术上的缺陷,这不太好,但我也没办法,其实在做音乐上我的态度是比较随便的,电子音乐只不过是我的表达手段而已,而我想表达的其实是音乐美的一面,所以至于音色,我不过分强调,也不会将太多的时间花在研发奇怪的音色上,我承认我不太擅长这个。
乔成(化名Chocorange)那首“密棉梦”的混音,好像德国Oval的随机数码杂音。虽然实际上比较Lo-Fi,节奏把握得很好,你怎么看待这个remix?和你原作相比呢?
ME:MO:我很喜欢乔成的作品,他的主业是做设计的,但我觉得他在音乐上的感觉比很多做音乐的都好,他习惯将采样用错误的手法创造成一个全新的作品,我喜欢这种劲头,原本我想让他做一个动力十足的Glitch版本的remix,但现在这个也不错,我打7分。
乔成在你开设的水果电出了一张关注度不高的专辑,一个和视觉打交道更多于音乐的郑州小伙,你当初如何决定推出他的作品而继又不作宣传(所以很多人不知道)?
ME:MO:对,关注度不高,责任完全在我,因为我根本就没有做宣传,宣传这事可真操蛋。他的作品非常好,我也用不着互相吹捧,有兴趣的可以找来听听。其实之前他的这张唱片在法国的一个网络厂牌做过发行(http://leuropeparisien.free.fr/cadeauxCD.html),我也是刚认识他并听到了作品后想把它做成CD,总之除了卖得不好以外一切都好。
似乎《原景》平易近人的性格,更具市场潜力,为何来到山水这样的独立小厂牌发行呢?
ME:MO:山水是中国目前最完善的电子的独立音乐厂牌,我和孙大威也是很好的朋友,虽然现在山水的规模有限并且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但他的态度是认真的,其实像我这种音乐在哪里出版区别不是很大,在独立厂牌发行可以在整体上更加自由,其实摩登也很好,但山水的自由度更大些。
在2007年十月的北欧中国音乐节上,你有表演到新专辑曲目吧?感觉在现场你加重了节奏成分和音量,更加活泼了。如果这段时间再演现场,你会如何还原唱片里的音乐,或者有另一套方式?
ME:MO:我一直希望能够把现场完善,以往的一个笔记本一台戏的方式我有些麻木了,我希望能更具有观赏性,我也一直在寻找乐手,但这可能需要时间,现在的现场我是以笔记本加吉他加键盘的方式,我希望能尽快地找到乐手将现场的水准提升。
怎么看待如今电子原音和日本独立小电潮流?好像他们各自很有共性,缺乏突出的个性。
ME:MO:都很好,电子音乐的潮流是所有音乐风格中更新进步发展得最快的,潮流这种东西很难说好坏,毕竟它是在促进音乐的发展,重要的是怎么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创作方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自我风格”。可以说日本的独立电子对全世界都有影响,有很多出色的乐手,值得我们学习。
有哪个比较喜爱的音乐单位?原因是什么呢?
ME:MO:太多了,我听所有的音乐,所以每一类的音乐都有我喜欢的。
推荐一份你最近比较喜欢的唱片、书或者电影吧。
ME:MO:Gutevolk的《The Humming Of Tiny People》是今年给我印象很深的一张唱片,其他的唱片、书、电影都被消化在饭里和梦里了。
采访/ Evan (登于《通俗歌曲》2008-02)
专辑介绍:
http://dinz.blogbus.com/logs/14535738.html
网购方式(山水淘宝店):
http://auction1.taobao.com/auction/item_detail-0db1-9aa570faee8cd7642880c2779a609071.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