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光穿行去追寻马军、窦唯和“寒塘”往事……
知道马军和这张《逆光·穿行》专辑的,都是国摇乐迷里的深摇,而且很深很深。当然,如果再用低情商的说法补刀,这些国摇乐迷的年纪(包括爱老师自己),也都有一点Old了。
为什么要聊这么一个陌生的音乐人,和一张早已经相忘于江湖的专辑?因为还是希望能有更多音乐人的青春,以文字的方式被人记住,而记住他们的同时,也是记录他们背后的时代。
因为即使如今再怎么让你觉得陌生的音乐人,当年他们的身边和背后,总会有一些熟悉的人,当或熟悉或陌生的脸庞,带出或清晰或模糊的往事,这就是接近真实的历史。
说的太沉重了,让我们回到正常的轨道。
马军的这张《逆光·穿行》,当时内地的版本,是由“南京音像”发行的,CD版还多了一个“北京牡丹四星音像公司”总经销,这公司也不知道是什么路数,反正之前没见过,之后,更没见过。
不过,马军的《逆光·穿行》专辑,在当时用的也是一个很时髦的发行方式,就是“团伙作案”,这意思就是类似“魔岩三杰”、“大地现代音乐群”那种几连发的模式,几位歌手拼成一组、形成矩阵,让资源最大化利用。很乐视,很生态,不过乐视那个,既是后来的事,也已经成了前尘往事。
当时这个系列,冠之以“烽火唱片之摇滚系列”的名字,制作方包括了“北京星碟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和“烽火唱片”,除了马军的《逆光·穿行》之外,还有“敏感之花”乐队的同名专辑,“现状”乐队的《幻游西域》。不过,还有一张不属于这个摇滚系列的《咆哮之中》,却是当时不常见的国产爵士专辑。
另外“21”乐队的《飞翔》专辑,“指南针”乐队的《回来》(就是《选择坚强》),以及《摇滚北京》和罗琦的《让我自己来》则又不属于“烽火唱片”,只是由“星碟文化”独立制作的。而这几张,也都归为“震撼摇滚”系列。
所以,这个“烽火唱片”到底什么来历,至今仍然是个谜。以及,看完这些云里雾里的字,你就知道收藏磁带、唱片和黑胶等音乐资料,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儿!
这里顺带简单介绍一下两支乐队:“敏感之花”是梁旭的乐队,他曾经和左小祖咒组建过“NO”乐队,也和谢天笑搞过“冷血动物”乐队。
而“21”乐队和“黑马”乐队(就是后来的“指南针”乐队)一样,都是来自于成都的乐队,“21”乐队相对最为知名的作品,就是《摇滚另类拼盘》里那首《画在墙上的天堂》。不过,乐队的贝司手胡小海,可能更多人会知道,因为他既是窦唯《黑梦》专辑的录音乐手,也是“中国摇滚乐势力”香港红磡演唱会上,窦唯乐队的贝司手。
说起来,窦唯和成都的贝司手也挺有缘,除了胡小海之外,“指南针”乐队的岳浩昆,也是窦唯后来很重要的合作者,“窦唯音乐工作室”开张之后,窦唯还给岳浩昆发过个人专辑,这也是工作室开张后首次给别的歌手发专辑。
不是说马军的吗,怎么聊了半天还没聊到?行,也该聊聊马军了。
马军这个名字,曾经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的摇滚拼盘中,有过一定的“露出”。当然,因为在音乐风格上没那么特立独行,音乐文本上也缺少独特、甚至让人“惊悚”的概念,所以马军这个名字,能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机会并不多。
在这里先捋一下马军在九十年代那段岁月里,为中国摇滚拼盘时代所留下的个人印迹。
这些作品包括《神州摇摆第二章·别再躲藏》(1995)里的《雨》,而这首作品后来还收录在《成长状态》(1998)合辑里,以及《非常摇滚壹》(1996)里的《有一些》,《摇滚时代》(1998)里的《旧时的街》,《非常次序》(1999)里的《像妈妈的脸一样》。
其中,《有一些》和《旧时的街》,也是马军与“卡口先生”乐队完成的作品,“卡口先生”乐队除了吉他马军之外,还包括鼓手魏东和贝司手于微。
于微的母亲是蒙古人,所以他还有一个蒙古名字叫喇西塔吉。于微可以说是国内最早的职业贝司手,还曾经去西班牙学习专业的贝司演奏,而回国后他参加的最为知名的乐队,就是在《摇滚北京II》里仅有一首作品传世,却直到现在都让人挂念的“穴位”乐队。
而“穴位”乐队迄今为止唯一公开发表的作品,就是《微不足道》。
于微后来还在中央电视台从事影视导演工作,并曾经做过《现代乐手》杂志视频部主管。
继续回到马军。
根据一些资料显示,马军的父母是国家院团的民乐演奏员,他的姐姐更是弹得一手好琵琶,因为受到家庭的熏陶,马军从小也学了一门二胡手艺。但由于不想拉一辈子二胡,所以在高中毕业之后,马军并没有选择音乐院校,而是选择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即现在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虽然是一个美术学院,但因为音乐、美术、文学等艺术思潮和文化,往往是紧密相关的,所以它实际上也很像是一个艺术学院。而从这个学校里,更走出过不少优秀的音乐人。比如已故的唱作人高枫,以及后来和马军差不多同期出道的声音艺术家、也是“穴位”乐队成员的陈底里,再加上“红烧肉”乐队的周韧、“妖”乐队的方科,等等等等。
而关于陈底里,我一直以来最大的疑惑,就是他《我快乐死了》这张专辑,究竟应该如何断句?是我快(要)、乐死了,还是我快乐、死了?
不管如何,民乐的底子,还是成为了马军的音乐基因,并影响了他的创作和音乐格局,尤其在《逆光·穿行》这张专辑里,作为中国最早做电子的一批音乐人,很明显在马军的作品里,还是因为融入了大量民乐的元素,所以让专辑的音乐,有一种电子+民乐的实验色彩。
当然,作为一个九十年代的京摇Rocker,马军的创作还是难以避免同时代的那种特点,除了音乐文本里的迷惘、幻想、希望和绝望之外,马军演唱上的一些荒腔走板,甚至一些咬字与发声,都有着很强的时代特色。
如果你有这张唱片,可以听听《转变》这首歌,好家伙,我真的以为这首歌曲是“天堂”乐队的雷刚唱的……
关于《逆光·穿行》这张专辑,其实没什么好太多描述的,有关这张专辑的评论,看方无行老师的乐评就够了,总体来讲,这是一张属于过渡期的实验音乐专辑。它依然保留着后崔健时代的国摇加民谣的特点,又有着那种向前卫音乐开拓的野心,所以专辑的电子逻辑,也是混合着乐队音乐逻辑的电子逻辑。
如果要用更精确的话术来描述,就是这张专辑里的创作,还是比较混沌的,作为创作者的马军,并没有用这张专辑,完成一个成熟的音乐体系构造。
而个人觉得,这张专辑我最喜欢的,反而是一头一尾的《序曲》和《叶落满天井-尾声》。
除了《逆光·穿行》,马军还在2003年发行了第二张专辑《诱惑》,以及2007年发行的第三张专辑《生机无限》。不过,原本和“卡口先生”乐队合作的专辑,后来却因故一直没有发行,并且因为之后母带的遗失,让这张专辑已经无法重见天日了。
之前说到为这张专辑撰写乐评的方无行,是中国内地摇滚的老朋友了,“唐朝”、“面孔”这些乐队的首张专辑背后,都有他重要的影子。
除了乐评,方无行还是《逆光·穿行》这张专辑台湾地区发行商——“直接流行”的创始人。而这张专辑除了马军自己担任所有的词曲创作、配器、编曲,以及吉他、贝司、键盘的演奏之外,还有3rd Nova(第三幻星)一起参与了制作。
之前提到的《叶落满天井-尾声》,弦乐及Ambient的编曲,就是3rd Nova做的。
3rd Nova这支来自台湾的电子组合,还与丰江舟合作过一张专辑《The Fly>Fallen Love》,也叫《恋爱中的苍蝇》。关于这张专辑,封面比音乐更容易记住,因为那个封面,是一个非常民俗的大头娃娃。
“直接流行”后来改名为“露古波普”(LGoldPop)。
马军的《逆光·穿行》这张专辑,是在“寒塘音乐工作室”录制的,而“寒塘”也将是本文的另一个主角。
1996年,马军在积水潭和德胜门桥之间,毗邻二环路的民宅中,租了一个小院,搭建起了一个录音棚。
因为本身在大学读的就是装潢设计系,所以马军为了省钱,一边亲自去郊区买材料,一边直接带上两个木匠,干起了装修活儿,最后仅花了三万多装修费,就完成一个兼有录音棚、工作间、卧室、办公室及厨房的“音乐车间”。
说起来,在千禧年左右那段时间,“寒塘”这个名字,是国内摇滚唱片里经常能够看到的名字,据说“寒塘”本来是马军的一首作品名字,但这个我真没听过,所以就不盲写了……
“寒塘音乐工作室”历史上最知名的客户,恐怕就是窦唯了。他和“译”乐队的第二张专辑《雨吁》,就是在这儿完成录音的。之前看宋晓辉老师的介绍,当年和窦唯敲定《山河水》的封面用图,也是在“寒塘音乐工作室”门外的二环路边。
在马军眼里,窦唯还是他的优质客户、文明客户,当年不仅照顾了马军许多生意,还为马军拉来了许多生意,尤其是每次工作完了,会捎带收拾一下场地的习惯,也让马军感叹窦唯和他的团队,是“文明之师,威武之师”。
当时德外这个“寒塘”如何收费,别人不知道,反正当时汪峰在那儿录小样,能够把每小时120元的棚时,还到100元。
关于窦唯和“寒塘”,还有一个故事。那就是有一次窦唯开着刚买的黑色甲壳虫去录音,结果被隔壁一个老北京胡同串子,以挡他家门为由,戳了窦唯新车的轮胎,还用板砖干掉了一个大灯。这事刚被马军撞上,但后来虽然报了警,最终被一和稀泥,也是不了了之。
“寒塘音乐工作室”后来还诞生过一张很多人都知道的专辑,就是窦唯给电影《李米的猜想》所做的OST。
不过,这个时候的“寒塘音乐工作室”,已经不是德外那个“寒塘音乐工作室”,而是搬到了东四北大街那个天海商务大厦。至于原来那个“寒塘音乐工作室”,已经在北京城日新月异的变化中,幻化成了一缕青烟。
雁过留痕,棚过留画,关于这个第一代的“寒塘音乐工作室”,除了当时一些采访上留下的照片之外,窦唯在录制《雨吁》期间,还以“录音室的小晚”为名,画过一幅小画。时间,是2000年7月12日。
而搬去天海商务大厦的那个“寒塘音乐工作室”(C.L.K Music Studio),据当时的官方介绍,“由Pro Tools录音系统,TASCAM 24轨数字录音系统控制各种专业软硬件音源、效果器组成”,有着超50平米的录音室和超35平米的控制室。
在这个“寒塘音乐工作室”,除了张楚、李延亮和汪峰等摇滚音乐人录制过作品之外,刘力扬、黄圣依、孙浩、佟大为、王蓉、孙悦等主流明星也来录过音。与此同时,像国际著名音乐人Giorgio Moroder,也和汪峰、孔祥东在这里一起打造过奥运作品《Forever Friend》。
除此之外,像电影《车逝》、电视剧《小李飞刀》等影视作品的后期,也是在“寒塘音乐工作室”完成的,其中还包括马军自己参与创作和制作的像电视剧《秘密》这样的OST录音。
而在这个时期,“寒塘音乐工作室”最为有名的制作,除了电视剧《大明宫词》的OST,就是《李米的猜想》的OST了。
《李米的狂想》的OST,由窦唯执行制作,除了配乐之外,窦唯还将自己1995年的作品《窗外》,进行重新改编后交给女主角周迅演唱。而这首《窗外》,也成为了《李米的猜想》的主题曲。
这首《窗外》的录音师黄浩,也是当时“寒塘音乐工作室”的首席录音师。
2009年之后,马军开始从音乐制作和录音领域转行,渐渐投身到影视行业里。并陆续导演了《房子》、《风流杀手》和《男人心里的鬼》等作品。不知道,你看过几部马导的作品?
话说回来,艺术真是相通的,很多像马军的中国摇滚音乐人,后来其实都转型到了别的艺术领域,特别是美术和影视领域。
随便说个比较有说服力的例子,就是去年大热网剧《隐秘的角落》的导演,曾经就是Joyside的吉他手……
这一次的逆光穿行之旅到此结束,请各位读者拿好随身物品,有序退场,期待下次相遇。
撰写本文过程中,还得到了“摇滚唐朝”和周俭两位老师朋友的帮助,确认了某些唱片的发行信息,以及马军老师的某些资料,特此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