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晗《风吹过》:生死倏忽,步履不停
在短视频冲击下的音乐产业断层时代,遵从本心做音乐的路就越来越窄,在算法技术为音乐宣发提供便捷的同时,音乐作为构建直觉时间与空间的艺术,其塑造力便再难寻回了。短视频音乐的传播上限,与自身音乐品质可触及的下限,或许是正视了两者之间巨大的鸿沟,鹿晗背负着流量歌手的标签,却一直没有趋向于短视频算法的流量收割,一直致力于让音乐绵延听众自己的感知,所以,鹿晗是华语歌手里的异数,我一直这么觉得。
不同于洗脑爆款,无论何时何地,鹿晗的歌听起来都不会逼仄,不会产生疲倦,得益于从《Reloaded》就开始的、至《XXVII》和《π》专辑日趋成熟的画面感和叙事能力。春风四月,鹿晗发布了2021年第一首歌《风吹过》,依旧充满着他独有的美学表达。预告片海天澹净,孩子在风里捕捉小野菊,镜头语言过曝般地清新简洁。歌曲封面的俯瞰镜头灰暗失焦,街头行人连影子不过三两粒;这便是风吹过后的一体两面,鹿晗给了听者选择的权利。同样,《风吹过》这首歌,用并行的两条线,递进式的表达,让听者自己体会不同的人生况味。
《风吹过》与其说极简,不如说制作是源自一种反高潮的情绪。编曲以吉他和人声为主体,两段循环的结构明晰又规整,第二段加入配唱,叠加三重和声,情绪传递更有起伏,“抓不到只好凝望它”一经配唱点缀,仿佛失落感更强了。这首歌里,鹿晗运用了许多传统R&B标志性的唱法,却不着痕迹,副歌短句的掌控,彰显了一个成熟的歌手的收放自如。最后30″非常喜欢,鹿晗的音色温暖明亮,仅仅两句“听风吹过”,值得经久回味;vocal和合成器所拟的风声,形成由近至远的空间感;这种编排思路在《π-volume.2》中可窥一斑,《夜的尽头》和《Walking On the Moon》中,鹿晗均尝试过用vocal拟环境音。
听鹿晗的许多歌,常觉得是有诗性的,这也滋生了些许隐忧,当下可供生存的文化土壤越来越贫瘠,何况诗的时代早已远去。词作的前两节突出动态场景,中间两节抒发自我感悟,风与时间、一明一暗在最后一节交汇:风掠过,时间吹过。鹿晗的歌词一向要贴合乐句与节奏,字词添减难免堆砌,这首词倒齐齐整整的,倒像新诗运动中时兴过的四行诗。《风吹过》的英文名Gone with the wind,出自诗人Ernest Dowson的名篇《Cynara》,名著《飘》的名字也是源于这首诗。说起来,Gone这个词,有一种不可挽回的决绝,和“吹过”倒是一对儿。
鹿晗想通过《风吹过》传递的,终究温暖多于伤感,他想让听者感念那些爱过的、经历过的痕迹,但并不停留。曲终处,仿佛风从一片白杨林的树梢掠过,又仿佛一排鸽哨疾驰于远方,风本无声,是万物有声。时间也一样,并非我们原地枯坐,而是在追着时间奔走,须步履不停一直向前。听了这首歌,心下生出些庆幸,时间让人措手不及,时间也可以对抗人生如常里的无常,风蚀旧世间万物,时间雕出眉间皱纹,无论悲欣,经过了就丰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