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民間音樂與鄉土意識

台灣民間音樂與鄉土意識:以美濃反水庫運動與交工樂隊為實例
年三十臨暗介廳下
﹙年三十黃昏的客廳裡﹚
左雞右肉擺煞煞
﹙左雞右肉擺滿滿﹚
親親戚戚長長短短
﹙親親戚戚長長短短﹚
膨著各自介出頭
﹙吹噓各自的成就﹚
手扼三支香捱毋想看祖公
﹙手握三支香我不想看祖公﹚
阿姆想汝定著擔頭毋起見笑畏羞
﹙媽媽你一定抬不起頭十分羞愧﹚
算吶係肚相毋好也係屋場毋正
﹙算起來是八字不好 還是風水不正﹚
嬾仔怎會按儋咩
﹙兒子怎會這麼沒用﹚
----「阿成過年」,詞曲╱交工樂隊
元宵節的隔天,下午,我在台北市中心剛做完一個訪談;從辦公大樓林立、車水馬龍的大馬路走入地下道,準備穿過轟雜滾動的車輪底下。
隨著水平下降,從地下道深處漸漸傳來「岷江夜曲」的男聲高亢清唱:「椰林模糊月朦朧 漁火零落映江中…」。我想,大概是這個文化表演活動越來越頻繁的都市裡,某個浪漫的年輕人找到了一個駐足的角落,停下來娛樂行人也娛樂自己吧?一步一步走入,卻始終不見這人的身影,只覺得這歌唱得美妙,簡直跟費玉清不相上下,難道是有人在播放錄音帶嗎?我好奇地加快腳步,順著歌聲拐過轉角,才看到,一個約三十歲的人,穿著一身夾克與牛仔褲,仰著頭望著天花板,帶點豁出去的勇氣,極其認真也極其用力地唱著:「船家女輕唱著船歌 隨著晚風處處送…」這個看起來極為平凡的歌者,左手邊擺了一小瓶喝了一半的礦泉水,右手邊呢,則擺了一頂同樣仰望著天花板的空呢帽;那空洞,彷彿可以透視到約莫五六公尺之外,頭頂上城市繁華的景象。
這是一個失業的人,我心裡這樣反應。
之所以有這樣的聯想,不是沒有原因的;除了眾所週知的,年來失業率與政治經濟情勢的崩盤之外,才在過年之前,我的一個十年不見的朋友,穿得西裝畢挺、拖著一卡皮箱,來找我敘舊。聊開之後,他告訴我:他失業三個月了,現在即將山窮水盡;而我眼前他的一切,也就是他現有的全部家當…這時,我才看清了剛在南部找工作不成的他,一臉的風霜,以及冒生在微禿的頭頂、令人吃驚的白頭髮。
這是2001年的第一個月,歷經戰後五十年社會發展與經濟奇蹟令名的台灣,正在我們這一代身上,展開新的一段,與過去的唯成長、快樂希望神話完全背道而馳的生命歷程。
我懷著惡劣的心情走出地下道。身體浮出地面,汽車摩托車轟然穿梭,剛下課的國中生一群一群掠過,腦海裡不斷迴旋著的,是那與我同年的、用力賣唱者的歌聲:「岷江夜 恍如夢 紅男綠女互述情衷…」
處於這樣的一個階段,對於在各種「打拼就可以賺錢、努力就可以功成名就」的口號中長大的我們這一代,要怎樣去回顧這一段歷史、咀嚼這樣的落差?
***** ***** *****
月光華華點火程菊花
﹙月光華華 點燈照菊花﹚
菊花緊綻芽(就)累死捱自家
﹙菊花一直綻芽(就)累死我自家﹚
自家(是)三十八老喂(才)學吹笛
﹙我今年三十八 老了才來學吹嗩吶﹚
月光華華心肝(是)濃膠膠
﹙月光華華 心裡是千頭萬緒﹚
起債二十萬批田三分半
﹙起債二十萬批田三分半﹚
夜半思想起(捱是)緊起雞嘛皮
﹙夜半思想起 雞皮疙瘩一直起﹚
----「菊花夜行軍」,詞曲╱交工樂隊
也就是在這樣具體的親身感觸之下,聆聽來自美濃的交工樂隊緊抓著時代脈動的歌曲,才會化合出一波又一波難以平抑的情緒浪潮,而不僅僅是浪漫地遙寄一個已然逝去、曾經風華的鄉土。
完成於世紀之交的這首「菊花夜行軍」,即將在今年收錄在交工樂隊的新專輯當中,講的是四處可見的城市花房當中,嬌美花兒背後,美濃鄉村的青年花農面對這一朵朵生財的工具、一家人生計之所繫,似無奈還荒謬的心情:
答數!
﹙答數!﹚
一二三四
﹙一二三四﹚
今捱美濃竹頭背人阿成
﹙今我美濃竹頭背人阿成﹚
統帶菊花七萬四千零支
﹙統帶菊花七萬四千零支﹚
請命天神
﹙請命天神﹚
望雨水少日頭足
﹙望雨水少日頭足﹚
菊花綁相花型大又嬈斗
﹙菊花綁相花型壯碩豔麗﹚
以利市場
﹙以利市場﹚
望本錢撿咩歸
﹙望本錢撿得回﹚
----「菊花夜行軍」,詞曲╱交工樂隊
如果你曾經在夜晚上高速公路經過彰化溪湖一帶,對於路兩邊一排一排整齊明亮的白熾燈泡,一定驚嘆不已。這正是花農為了促使花朵早日「收成」而想出來的偏門----白天有太陽,入夜靠燈泡,讓花兒們不知晨昏地拼命生長。
歌曲中的主人翁阿成,每天照顧這些一排一排種植得整整齊齊的花朵,那巡梭在田埂間的景象,就好比教練場上統領百萬大軍的司令官,一一校閱軍服畢挺、軍靴油亮的士官兵一般…當然,這只是阿成心裡頭阿Q式的想像。
卑微的農民與尊貴的上將司令官,其間的差別何只以道里計!!但是,對於「老了才來學吹嗩吶」的阿成來說,即便阿Q,能夠在農忙之中稍稍揣摩一下威風八面的司令官風采,自我安慰一下,恐怕是唯一能夠苦中作樂的想像了。
阿姆,汝嘛傾頭看一下
﹙媽媽,你也稍微低頭看看﹚
爾嬾仔麼介身份呀
﹙你兒子是什麼身份呀﹚
阿姆,汝嘛擔頭看一下
﹙媽媽,你也抬頭望一望吧﹚
外背搓啦賴齣戲也呀
﹙外頭在演的是什麼戲呀﹚
阿姆,阿姆
﹙媽媽 媽媽﹚
時代變更報紙登電視報
﹙時代變更 報紙有登 電視也有在報﹚
捱等早有奔社會托存也呀
﹙我們早就被社會放棄了呀﹚
冇人愛嫁入捱厥種家庭
﹙沒人要嫁入我這種家庭﹚
冇人愛服侍汝厥種家娘
﹙沒人要服侍你這種婆婆﹚
----「阿成過年」,詞曲╱交工樂隊
戰後,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在台灣許許多多的農村﹙乃至部落﹚裡,年輕男人留守在家鄉其實是一件不太光彩的事,這意味著這個年輕人的沒有能力----無法到都市去打拼,或者被都市淘汰下來,只好回到農村。做不成別人眼中的好事業,只能種田;到了適婚年齡,又找不到願意嫁給自己的對象,也因此,外籍新娘成了台灣農村的普遍現象,也極可能成為歌曲中這個阿成媽媽的媳婦、小孩的母親。這種在主流價值----嫌貧愛富、重都市輕鄉村、沒成家立業就不成個人----映照之下的挫敗感,在「阿成過年」這首歌裡表現得淋漓盡致。
通過「阿成過年」、「菊花夜行軍」,以及「風神一二五」、「縣道一八四」這幾首歌,交工樂隊塑造了一個具體的、活生生的生命圖像,娓娓地述說了青年花農阿成的故事----一個在經濟成長的神話之中被淘汰的、被扔回家鄉的、然後也將被快速地遺忘的人,從小到大的故事。
送捱出庄汝講過介話
﹙送我出庄妳講過的話﹚
捱冇腆放歇半下
﹙我一句也沒忘﹚
但係阿姆厥十年日吶
﹙但是媽媽 這十年來的日子啊﹚
捱像冇點主介鬼
﹙我像個遊魂﹚
覓過頭路一項又一項
﹙做過的工作一項又一項﹚
哀哉冇半項有望
﹙哀哉 沒有半項有望﹚
交過細妹一隻又一隻
﹙交過女朋友一個又一個﹚
通概冇半隻兜搭
﹙沒有半個能繼續交往﹚
經濟起泡捱人生變泡
﹙經濟起泡 我的人生變泡沫﹚
離農離土真登波
﹙離農離土真折磨人﹚
毋當來歸唉毋當來歸
﹙不如歸去 不如歸去﹚
----「風神一二五」,詞曲╱交工樂隊
***** ***** *****
過去,在許多的文學作品中,我們不難看到這類卑微人物的痕跡,特別是70年代的鄉土文學。黃春明的「兒子的大玩偶」、王禎和的「玫瑰玫瑰我愛妳」等等小說,記錄了60年代以來在冷戰保護與經濟成長底下的台灣鄉村,某些小人物的面貌。這種扣合著社會變遷而發展出來的文化╱媒介內容,在仍處於反共戒嚴時代的當時,被當權者指為具有共產黨傾向的「工農兵文學」,而引發了鄉土文學論戰。其實,從整個戰後以追求經濟成長為主軸的台灣社會發展過程來看,這樣的一波來自當權者的打壓,不啻是象徵了主流價值對於那些失敗的、卑微的、被社會甩開的人的否定與蔑視。
在這樣的情勢底下,隨後在1980年代都市中產階級社會成熟的過程中,鄉土文藝被轉化成為對浪漫鄉土的膜拜與消費。活生生的人的生命故事、經濟發展底下的挫敗與屈辱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對於牛車輪、簑衣、民謠、磚牆…的博物館式鄉愁;儘管,在第二次石油危機之後,台灣的經濟從高成長進入了中成長期,冷戰局勢的逐漸解體、美國貿易保護主義的壓力、台灣金融體系的崩壞、產業開始外移,在80年代當中不斷衝擊著台灣的經濟;潮起潮落當中,失敗覆滅的絕不會比揚名立萬的少,但是,那些卑微者、屈辱者、挫敗者的內在聲音與主體,在文化╱媒介上被呈現的機會是遠遠地不如成功者。在少數的角落,如「人間雜誌」,以及像現代詩這樣邊緣的文化表現形式當中,我們才掌握到這類族群的容貌:
男人出港時
這裡是婦人、幼童與貓狗的世界
清晨,她們帶著幼童去碼頭剝蝦
一斤十元,一邊數著男人歸來的日期
……
----「八尺門環境」,詩╱劉克襄,出自「在測天島」
90年代,藉高科技產業與數不清的作業員之力,台灣再度創造了「經濟奇蹟」,並且成為全球資本主義商品供應鏈當中,不可或缺的一環----921地牛翻身,那斯達克應聲下滑。從60年代以降逐漸成長的主流價值,也再次為這樣的榮景歡呼,高科技股票成為眾人矚目與欽羨的對象,都市裡年輕新貴男女的生活方式與情感抒發模式成了文化╱媒介表現的最主要內容。從許多老舊群落以及歷史建物紛紛被推土機夷平的事實來看,那些未被現代化的、「跟不上時代」的場景,以及生活在其中的、被主流價值甩開的人,不僅僅是被拋棄而已,而且更進一步地,是要被剷除,送進歷史的焚化爐裡。於是,「鄉土」的熱潮漸漸消退,鄉村不再,部落解體,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個的「社區」----一個取自都市生活經驗底下的概念。
在1999年之前,即便是碰上921大地震,台灣社會對於經濟持續成長的信心似乎未曾有過一絲一毫的懷疑。但是,2000年下半年經濟情勢的直線下滑,正逐漸如下沉的鉛錘一般,一點一滴地戳破經營了數十年的成長神話與主流價值:冷戰結束,中國大陸與東南亞逐步取代台灣作為製造業重鎮的地位,高科技隨著傳統產業的腳步外移至島外,多年來作為外貿市場主要對象的美國也處於經濟衰退的情勢中,網路泡沫化、PC即將成為昨日黃花…台灣賴以撐起整體社會主流價值的經濟競爭力,不管從哪一方面來看,其主客觀的優勢都在喪失當中;不斷上升的青壯年失業率,不過是其中的一個結果。
在這樣的過程之中,甚至可能是,台灣經濟將進入一個低度成長期,生活週遭會有越來越多失業的朋友與親人,這是我們這一代經驗所無,如何可能在文化╱媒介的表現上依舊抱著主流價值不放,而不去正視那開始遍佈鄉村、部落與城市的卑微者、屈辱者以及挫敗者?當我們的生活與生命經驗開始離開那個纏繞了數十年的神話,而越來越接近一個在過去是被大多數人揚棄、鄙夷的現實,我們要如何在這樣的環境中,重新透過文化╱媒介的形式來塑造關於人的意義、關於人的價值、關於人跟人之間表達的內容與相處的方式,從而我們得以在這個新世紀的轉折點上頭,一步一步地凝聚出重新看待這個社會與這個島嶼的方式,以及願景,而不致在目前主流價值仍然不斷自我膨脹的過程中,因著與現實處境的極度杆格而爆掉?
***** ***** *****
有了這樣的觀照,對於去討論交工樂隊在這個時代中的意義,方能有一個真確的對應。
如上所述,經由對阿成這樣一個農村青壯年典型人物的塑造,交工鋪陳了一個主流價值眼中之挫敗者的生命歷程,以及這個挫敗者眼中的世界。那麼,在最後,交工將通過阿成來唱出什麼樣的新價值與新主體?對於這一張正在發展中的專輯﹙預計在2001年中完成﹚,我們不禁會有這樣的想像與期待。
這樣的期待,來自於交工在上一張專輯「我等就來唱山歌」所展現出來的可能性。立基於美濃客家山歌的傳統,使得這張專輯在2000年金曲獎的非流行音樂項目中奪得兩項大獎;如果按照一直以來對鄉土的認知,那麼這樣的成就大約也只會被視為是「鄉土文化復興與重建」的樣板。然而,如果我們注意到,交工所關注的不僅僅是所謂的「鄉土」,而且更是在那想像的「鄉土」場景裡頭活生生地生活、勞動著的人與人際關係,那麼,我們就會連帶注意到:在交工的音樂中,嗩吶的運用不僅僅是因為「遵古法製」,而更是為了表現那些被都市鄙夷或掠奪的生活地景與人的故事,其外在容貌的滄桑與內在情緒的矛盾緊張﹙如「客家現身」,收錄於「客家現身」專輯﹚;而月琴,這種從來被視為是乞丐才會去用的樂器,在交工的手中,生猛地成為推動歌曲向搖滾的力道大步邁進的音樂要素﹙如「山歌唱來解心煩」,收錄於「我等就來唱山歌」專輯;「捱等還佇厥等麼該」收錄於「勞工搖籃曲」專輯﹚。
除了這些傳統的國樂演出中看得到的制式樂器之外,寶特瓶、水泥刀、鐵桶、大聲公…等等各種勞動生活中會被輕易忽略的雜音╱噪音要素,也被交工拿來大落落地使用﹙如「人窮力出」﹙交工作曲、編曲﹚,收錄於「勞工搖籃曲」專輯;「縣道一八四」,收錄於「菊花夜行軍」專輯﹙即將出版﹚﹚;其所構成的聲音場景,因而不是既有制式樂器可以輕易擬仿的----不管是古典、傳統、搖滾…。而那樣由具體生活世界裡頭的聲響所重新提煉、交織而成聲音場景,其所指涉的生活場景,也正是現實社會與政治經濟變遷底下的人----或者更精確的,挫敗的、屈辱的、卑微的人,置身的所在。
在這樣的音樂聲響基礎之上,加上對於歌詞內容的經營,使得交工對於那樣的人的刻劃,有著相當程度的立體感與現實感:
就係按吶
﹙就是這樣﹚
捱騎著風神一二五
﹙我騎著風神一二五﹚
夜色起乩星仔縐筋
﹙夜色起乩 天上的星星抽筋﹚
椰子樹檳榔樹電火杵
﹙椰子樹 檳榔樹 路燈柱﹚
全全著驚
﹙全部被驚嚇﹚
就係按吶
﹙就是這樣﹚
捱騎著風神一二五
﹙我騎著風神一二五﹚
接上縣道一八四
﹙接上縣道一八四﹚
生仔擺海牯膦阿發頭
﹙生仔擺 海牯膦 阿發頭(客語中同輩之間的暱稱)
捱麻倒歸來也喲
﹙我也回來了﹚
----「風神一二五」,詞曲╱交工樂隊
而所有這些交工樂隊對聲響、對人物、對生命現實…等等一個總體性的正視與再現,或許,正是我們這個階段,在面對一個轉折點的當口、在重新尋找一個文化╱媒介的表現內容的過程當中,一個最好的啟發與參照。而更重要的,我希望,這樣的啟發與參照的力道,將不會僅僅侷限在某些特定的族群領域或地區。當我們逐漸地了解到,過去長期以來被主流價值密密覆蓋的挫敗、屈辱與卑微,如今可能就在街頭巷尾、親朋好友、左鄰右舍,甚至自己身上;那麼,就該要有許許多多的像交工這樣的樂團,開始來傳唱屬於他們自己的故事,用力而大聲地唱出來,以音樂來支持自己、自己的社群,也因而可以支持這個社會,一步一步走過這個新世紀。
且讓我們想像,在都市地下道裡、工業區旁的畸零地、廟口後方的榕樹下、部落村子口的卡拉OK…,新的樂音與價值觀開始醞釀、浮現、湧出…
2001.
年三十臨暗介廳下
﹙年三十黃昏的客廳裡﹚
左雞右肉擺煞煞
﹙左雞右肉擺滿滿﹚
親親戚戚長長短短
﹙親親戚戚長長短短﹚
膨著各自介出頭
﹙吹噓各自的成就﹚
手扼三支香捱毋想看祖公
﹙手握三支香我不想看祖公﹚
阿姆想汝定著擔頭毋起見笑畏羞
﹙媽媽你一定抬不起頭十分羞愧﹚
算吶係肚相毋好也係屋場毋正
﹙算起來是八字不好 還是風水不正﹚
嬾仔怎會按儋咩
﹙兒子怎會這麼沒用﹚
----「阿成過年」,詞曲╱交工樂隊
元宵節的隔天,下午,我在台北市中心剛做完一個訪談;從辦公大樓林立、車水馬龍的大馬路走入地下道,準備穿過轟雜滾動的車輪底下。
隨著水平下降,從地下道深處漸漸傳來「岷江夜曲」的男聲高亢清唱:「椰林模糊月朦朧 漁火零落映江中…」。我想,大概是這個文化表演活動越來越頻繁的都市裡,某個浪漫的年輕人找到了一個駐足的角落,停下來娛樂行人也娛樂自己吧?一步一步走入,卻始終不見這人的身影,只覺得這歌唱得美妙,簡直跟費玉清不相上下,難道是有人在播放錄音帶嗎?我好奇地加快腳步,順著歌聲拐過轉角,才看到,一個約三十歲的人,穿著一身夾克與牛仔褲,仰著頭望著天花板,帶點豁出去的勇氣,極其認真也極其用力地唱著:「船家女輕唱著船歌 隨著晚風處處送…」這個看起來極為平凡的歌者,左手邊擺了一小瓶喝了一半的礦泉水,右手邊呢,則擺了一頂同樣仰望著天花板的空呢帽;那空洞,彷彿可以透視到約莫五六公尺之外,頭頂上城市繁華的景象。
這是一個失業的人,我心裡這樣反應。
之所以有這樣的聯想,不是沒有原因的;除了眾所週知的,年來失業率與政治經濟情勢的崩盤之外,才在過年之前,我的一個十年不見的朋友,穿得西裝畢挺、拖著一卡皮箱,來找我敘舊。聊開之後,他告訴我:他失業三個月了,現在即將山窮水盡;而我眼前他的一切,也就是他現有的全部家當…這時,我才看清了剛在南部找工作不成的他,一臉的風霜,以及冒生在微禿的頭頂、令人吃驚的白頭髮。
這是2001年的第一個月,歷經戰後五十年社會發展與經濟奇蹟令名的台灣,正在我們這一代身上,展開新的一段,與過去的唯成長、快樂希望神話完全背道而馳的生命歷程。
我懷著惡劣的心情走出地下道。身體浮出地面,汽車摩托車轟然穿梭,剛下課的國中生一群一群掠過,腦海裡不斷迴旋著的,是那與我同年的、用力賣唱者的歌聲:「岷江夜 恍如夢 紅男綠女互述情衷…」
處於這樣的一個階段,對於在各種「打拼就可以賺錢、努力就可以功成名就」的口號中長大的我們這一代,要怎樣去回顧這一段歷史、咀嚼這樣的落差?
***** ***** *****
月光華華點火程菊花
﹙月光華華 點燈照菊花﹚
菊花緊綻芽(就)累死捱自家
﹙菊花一直綻芽(就)累死我自家﹚
自家(是)三十八老喂(才)學吹笛
﹙我今年三十八 老了才來學吹嗩吶﹚
月光華華心肝(是)濃膠膠
﹙月光華華 心裡是千頭萬緒﹚
起債二十萬批田三分半
﹙起債二十萬批田三分半﹚
夜半思想起(捱是)緊起雞嘛皮
﹙夜半思想起 雞皮疙瘩一直起﹚
----「菊花夜行軍」,詞曲╱交工樂隊
也就是在這樣具體的親身感觸之下,聆聽來自美濃的交工樂隊緊抓著時代脈動的歌曲,才會化合出一波又一波難以平抑的情緒浪潮,而不僅僅是浪漫地遙寄一個已然逝去、曾經風華的鄉土。
完成於世紀之交的這首「菊花夜行軍」,即將在今年收錄在交工樂隊的新專輯當中,講的是四處可見的城市花房當中,嬌美花兒背後,美濃鄉村的青年花農面對這一朵朵生財的工具、一家人生計之所繫,似無奈還荒謬的心情:
答數!
﹙答數!﹚
一二三四
﹙一二三四﹚
今捱美濃竹頭背人阿成
﹙今我美濃竹頭背人阿成﹚
統帶菊花七萬四千零支
﹙統帶菊花七萬四千零支﹚
請命天神
﹙請命天神﹚
望雨水少日頭足
﹙望雨水少日頭足﹚
菊花綁相花型大又嬈斗
﹙菊花綁相花型壯碩豔麗﹚
以利市場
﹙以利市場﹚
望本錢撿咩歸
﹙望本錢撿得回﹚
----「菊花夜行軍」,詞曲╱交工樂隊
如果你曾經在夜晚上高速公路經過彰化溪湖一帶,對於路兩邊一排一排整齊明亮的白熾燈泡,一定驚嘆不已。這正是花農為了促使花朵早日「收成」而想出來的偏門----白天有太陽,入夜靠燈泡,讓花兒們不知晨昏地拼命生長。
歌曲中的主人翁阿成,每天照顧這些一排一排種植得整整齊齊的花朵,那巡梭在田埂間的景象,就好比教練場上統領百萬大軍的司令官,一一校閱軍服畢挺、軍靴油亮的士官兵一般…當然,這只是阿成心裡頭阿Q式的想像。
卑微的農民與尊貴的上將司令官,其間的差別何只以道里計!!但是,對於「老了才來學吹嗩吶」的阿成來說,即便阿Q,能夠在農忙之中稍稍揣摩一下威風八面的司令官風采,自我安慰一下,恐怕是唯一能夠苦中作樂的想像了。
阿姆,汝嘛傾頭看一下
﹙媽媽,你也稍微低頭看看﹚
爾嬾仔麼介身份呀
﹙你兒子是什麼身份呀﹚
阿姆,汝嘛擔頭看一下
﹙媽媽,你也抬頭望一望吧﹚
外背搓啦賴齣戲也呀
﹙外頭在演的是什麼戲呀﹚
阿姆,阿姆
﹙媽媽 媽媽﹚
時代變更報紙登電視報
﹙時代變更 報紙有登 電視也有在報﹚
捱等早有奔社會托存也呀
﹙我們早就被社會放棄了呀﹚
冇人愛嫁入捱厥種家庭
﹙沒人要嫁入我這種家庭﹚
冇人愛服侍汝厥種家娘
﹙沒人要服侍你這種婆婆﹚
----「阿成過年」,詞曲╱交工樂隊
戰後,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在台灣許許多多的農村﹙乃至部落﹚裡,年輕男人留守在家鄉其實是一件不太光彩的事,這意味著這個年輕人的沒有能力----無法到都市去打拼,或者被都市淘汰下來,只好回到農村。做不成別人眼中的好事業,只能種田;到了適婚年齡,又找不到願意嫁給自己的對象,也因此,外籍新娘成了台灣農村的普遍現象,也極可能成為歌曲中這個阿成媽媽的媳婦、小孩的母親。這種在主流價值----嫌貧愛富、重都市輕鄉村、沒成家立業就不成個人----映照之下的挫敗感,在「阿成過年」這首歌裡表現得淋漓盡致。
通過「阿成過年」、「菊花夜行軍」,以及「風神一二五」、「縣道一八四」這幾首歌,交工樂隊塑造了一個具體的、活生生的生命圖像,娓娓地述說了青年花農阿成的故事----一個在經濟成長的神話之中被淘汰的、被扔回家鄉的、然後也將被快速地遺忘的人,從小到大的故事。
送捱出庄汝講過介話
﹙送我出庄妳講過的話﹚
捱冇腆放歇半下
﹙我一句也沒忘﹚
但係阿姆厥十年日吶
﹙但是媽媽 這十年來的日子啊﹚
捱像冇點主介鬼
﹙我像個遊魂﹚
覓過頭路一項又一項
﹙做過的工作一項又一項﹚
哀哉冇半項有望
﹙哀哉 沒有半項有望﹚
交過細妹一隻又一隻
﹙交過女朋友一個又一個﹚
通概冇半隻兜搭
﹙沒有半個能繼續交往﹚
經濟起泡捱人生變泡
﹙經濟起泡 我的人生變泡沫﹚
離農離土真登波
﹙離農離土真折磨人﹚
毋當來歸唉毋當來歸
﹙不如歸去 不如歸去﹚
----「風神一二五」,詞曲╱交工樂隊
***** ***** *****
過去,在許多的文學作品中,我們不難看到這類卑微人物的痕跡,特別是70年代的鄉土文學。黃春明的「兒子的大玩偶」、王禎和的「玫瑰玫瑰我愛妳」等等小說,記錄了60年代以來在冷戰保護與經濟成長底下的台灣鄉村,某些小人物的面貌。這種扣合著社會變遷而發展出來的文化╱媒介內容,在仍處於反共戒嚴時代的當時,被當權者指為具有共產黨傾向的「工農兵文學」,而引發了鄉土文學論戰。其實,從整個戰後以追求經濟成長為主軸的台灣社會發展過程來看,這樣的一波來自當權者的打壓,不啻是象徵了主流價值對於那些失敗的、卑微的、被社會甩開的人的否定與蔑視。
在這樣的情勢底下,隨後在1980年代都市中產階級社會成熟的過程中,鄉土文藝被轉化成為對浪漫鄉土的膜拜與消費。活生生的人的生命故事、經濟發展底下的挫敗與屈辱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對於牛車輪、簑衣、民謠、磚牆…的博物館式鄉愁;儘管,在第二次石油危機之後,台灣的經濟從高成長進入了中成長期,冷戰局勢的逐漸解體、美國貿易保護主義的壓力、台灣金融體系的崩壞、產業開始外移,在80年代當中不斷衝擊著台灣的經濟;潮起潮落當中,失敗覆滅的絕不會比揚名立萬的少,但是,那些卑微者、屈辱者、挫敗者的內在聲音與主體,在文化╱媒介上被呈現的機會是遠遠地不如成功者。在少數的角落,如「人間雜誌」,以及像現代詩這樣邊緣的文化表現形式當中,我們才掌握到這類族群的容貌:
男人出港時
這裡是婦人、幼童與貓狗的世界
清晨,她們帶著幼童去碼頭剝蝦
一斤十元,一邊數著男人歸來的日期
……
----「八尺門環境」,詩╱劉克襄,出自「在測天島」
90年代,藉高科技產業與數不清的作業員之力,台灣再度創造了「經濟奇蹟」,並且成為全球資本主義商品供應鏈當中,不可或缺的一環----921地牛翻身,那斯達克應聲下滑。從60年代以降逐漸成長的主流價值,也再次為這樣的榮景歡呼,高科技股票成為眾人矚目與欽羨的對象,都市裡年輕新貴男女的生活方式與情感抒發模式成了文化╱媒介表現的最主要內容。從許多老舊群落以及歷史建物紛紛被推土機夷平的事實來看,那些未被現代化的、「跟不上時代」的場景,以及生活在其中的、被主流價值甩開的人,不僅僅是被拋棄而已,而且更進一步地,是要被剷除,送進歷史的焚化爐裡。於是,「鄉土」的熱潮漸漸消退,鄉村不再,部落解體,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個的「社區」----一個取自都市生活經驗底下的概念。
在1999年之前,即便是碰上921大地震,台灣社會對於經濟持續成長的信心似乎未曾有過一絲一毫的懷疑。但是,2000年下半年經濟情勢的直線下滑,正逐漸如下沉的鉛錘一般,一點一滴地戳破經營了數十年的成長神話與主流價值:冷戰結束,中國大陸與東南亞逐步取代台灣作為製造業重鎮的地位,高科技隨著傳統產業的腳步外移至島外,多年來作為外貿市場主要對象的美國也處於經濟衰退的情勢中,網路泡沫化、PC即將成為昨日黃花…台灣賴以撐起整體社會主流價值的經濟競爭力,不管從哪一方面來看,其主客觀的優勢都在喪失當中;不斷上升的青壯年失業率,不過是其中的一個結果。
在這樣的過程之中,甚至可能是,台灣經濟將進入一個低度成長期,生活週遭會有越來越多失業的朋友與親人,這是我們這一代經驗所無,如何可能在文化╱媒介的表現上依舊抱著主流價值不放,而不去正視那開始遍佈鄉村、部落與城市的卑微者、屈辱者以及挫敗者?當我們的生活與生命經驗開始離開那個纏繞了數十年的神話,而越來越接近一個在過去是被大多數人揚棄、鄙夷的現實,我們要如何在這樣的環境中,重新透過文化╱媒介的形式來塑造關於人的意義、關於人的價值、關於人跟人之間表達的內容與相處的方式,從而我們得以在這個新世紀的轉折點上頭,一步一步地凝聚出重新看待這個社會與這個島嶼的方式,以及願景,而不致在目前主流價值仍然不斷自我膨脹的過程中,因著與現實處境的極度杆格而爆掉?
***** ***** *****
有了這樣的觀照,對於去討論交工樂隊在這個時代中的意義,方能有一個真確的對應。
如上所述,經由對阿成這樣一個農村青壯年典型人物的塑造,交工鋪陳了一個主流價值眼中之挫敗者的生命歷程,以及這個挫敗者眼中的世界。那麼,在最後,交工將通過阿成來唱出什麼樣的新價值與新主體?對於這一張正在發展中的專輯﹙預計在2001年中完成﹚,我們不禁會有這樣的想像與期待。
這樣的期待,來自於交工在上一張專輯「我等就來唱山歌」所展現出來的可能性。立基於美濃客家山歌的傳統,使得這張專輯在2000年金曲獎的非流行音樂項目中奪得兩項大獎;如果按照一直以來對鄉土的認知,那麼這樣的成就大約也只會被視為是「鄉土文化復興與重建」的樣板。然而,如果我們注意到,交工所關注的不僅僅是所謂的「鄉土」,而且更是在那想像的「鄉土」場景裡頭活生生地生活、勞動著的人與人際關係,那麼,我們就會連帶注意到:在交工的音樂中,嗩吶的運用不僅僅是因為「遵古法製」,而更是為了表現那些被都市鄙夷或掠奪的生活地景與人的故事,其外在容貌的滄桑與內在情緒的矛盾緊張﹙如「客家現身」,收錄於「客家現身」專輯﹚;而月琴,這種從來被視為是乞丐才會去用的樂器,在交工的手中,生猛地成為推動歌曲向搖滾的力道大步邁進的音樂要素﹙如「山歌唱來解心煩」,收錄於「我等就來唱山歌」專輯;「捱等還佇厥等麼該」收錄於「勞工搖籃曲」專輯﹚。
除了這些傳統的國樂演出中看得到的制式樂器之外,寶特瓶、水泥刀、鐵桶、大聲公…等等各種勞動生活中會被輕易忽略的雜音╱噪音要素,也被交工拿來大落落地使用﹙如「人窮力出」﹙交工作曲、編曲﹚,收錄於「勞工搖籃曲」專輯;「縣道一八四」,收錄於「菊花夜行軍」專輯﹙即將出版﹚﹚;其所構成的聲音場景,因而不是既有制式樂器可以輕易擬仿的----不管是古典、傳統、搖滾…。而那樣由具體生活世界裡頭的聲響所重新提煉、交織而成聲音場景,其所指涉的生活場景,也正是現實社會與政治經濟變遷底下的人----或者更精確的,挫敗的、屈辱的、卑微的人,置身的所在。
在這樣的音樂聲響基礎之上,加上對於歌詞內容的經營,使得交工對於那樣的人的刻劃,有著相當程度的立體感與現實感:
就係按吶
﹙就是這樣﹚
捱騎著風神一二五
﹙我騎著風神一二五﹚
夜色起乩星仔縐筋
﹙夜色起乩 天上的星星抽筋﹚
椰子樹檳榔樹電火杵
﹙椰子樹 檳榔樹 路燈柱﹚
全全著驚
﹙全部被驚嚇﹚
就係按吶
﹙就是這樣﹚
捱騎著風神一二五
﹙我騎著風神一二五﹚
接上縣道一八四
﹙接上縣道一八四﹚
生仔擺海牯膦阿發頭
﹙生仔擺 海牯膦 阿發頭(客語中同輩之間的暱稱)
捱麻倒歸來也喲
﹙我也回來了﹚
----「風神一二五」,詞曲╱交工樂隊
而所有這些交工樂隊對聲響、對人物、對生命現實…等等一個總體性的正視與再現,或許,正是我們這個階段,在面對一個轉折點的當口、在重新尋找一個文化╱媒介的表現內容的過程當中,一個最好的啟發與參照。而更重要的,我希望,這樣的啟發與參照的力道,將不會僅僅侷限在某些特定的族群領域或地區。當我們逐漸地了解到,過去長期以來被主流價值密密覆蓋的挫敗、屈辱與卑微,如今可能就在街頭巷尾、親朋好友、左鄰右舍,甚至自己身上;那麼,就該要有許許多多的像交工這樣的樂團,開始來傳唱屬於他們自己的故事,用力而大聲地唱出來,以音樂來支持自己、自己的社群,也因而可以支持這個社會,一步一步走過這個新世紀。
且讓我們想像,在都市地下道裡、工業區旁的畸零地、廟口後方的榕樹下、部落村子口的卡拉OK…,新的樂音與價值觀開始醞釀、浮現、湧出…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