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nny Greenwood - There Will Be Master
There Will Be Blood除了PTA老练的手法和DDL出神入化的演技,另一大亮点无疑就是Jonny Greenwood打造的配乐了,在看片子前听这张原声时,除了感叹Jonny管弦乐功力深厚之外,倒并没有特别喜欢这张碟。不过就和RH的唱片一样,最近却突然开始怀念起里面的音乐来,开始不断的反复聆听,特别是到看完片子之后,更是对这张唱片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和电影一样,这张原声最大的优点在于对结构的把握以及对主题的掌控。和同样是摇滚圈里的老炮Nick Cave创作的刺杀神枪手的原声对比一下可以发现,那张原声在旋律和入耳程度上是要更胜一筹,很容易让人接受,不像Jonny这张在douban上还有大批的人抱怨配乐刺耳。但是刺杀神枪手的原声更多是只是一些场景性的配乐,只是对一个画面的渲染,手法上也比较简单,让人听了很舒服,仅此而已。而这张却是在叙事性上要强烈的多,是能够脱离电影独立存在的。如果说对于《刺》的原声的感觉是一个面的话,那这张就更像是一个立体的框架了。
去年的影视配乐写作模仿了Ennio Morricone和John Williams的风格,这学期在写作时则借鉴了不少这张原声里的东西,从而在反复的聆听中也听出了不少东西。Jonny这几年在管弦乐上花费的工夫肯定不少,这张原声里的作品也都是大师级水准的创作。一个不成熟的创作者往往在创作的时候做不到“藏着腋着”,很容易就急不可待的把所有想法一股脑的全盘托出,不懂的缓缓而谈,一个主题还没有好好的展开完整就进入了新的材料,我自己也经历了很长时间的这一阶段,这样就势必造成前半段的杂乱和后半段的空洞。
拿第一首Open Spaces来看,将近4分钟的一个引子其实只有一个核心材料,但是Jonny非常稳的住,就用这个材料不断的进行变化,发展,需要加强情绪的地方也只是在调性上做了变化,不断的重复自然就把氛围勾勒了出来,沉重压抑的氛围给整部片子的音乐定下了基调,这种结构的掌控绝对是大师级的。很多人抱怨刺耳的原因是在于这张原声中用到了不少潘德列斯基那种音块式的写法的波兰乐派风格,在Henry Plainview和There Will Be Blood两首曲子中都用到了这一手法,整个弦乐组在微分音的单位里拉着长音不断蠕动,并且在部分段落里运用到了偶然对位的技术,这些都是非常不和谐及刺耳的音响效果,Jonny的作曲技术之深厚确实很让我咋舌。
整张原声都是以慢速作品为主,但是看完片子的估计都不会忘记在油田大火之后喷井时那段精彩的打击乐重奏。刺耳的音块滑动之余也不忘在Eat Him By His Own Light来了一段介于印象派和12音风格之间的三重奏。而在全篇原声乐器为主的情况下,在Prospectors Arrive里又出现了他从Kid A时期开始常用的Martenot琴,这张原声简直就变成了他创作技术的一个大展示!
这张唱片和电影一样都算是小制作,里面的弦乐队也无非就是室内乐的级别,但这种较为单薄的音响才让它独树一帜,在传统的家族史诗/个人传记片的宏大音乐脱颖而出,有时候我甚至不禁在想,Jonny在RH中到底只发挥了他多少的才能,从早期的吉他的演奏和音色到现在玩电子玩设备(以前看到条新闻说他丢失了“他最爱的音乐软件Max/Msp”的密匙问厂家索要,这个音乐编程软件是让人一般人一看就头痛的那种,一般的吉他手估计是很少会去碰的),这些已经让别的吉他手望洋兴叹了,现在看来这似乎才只是他的一部分造诣。另外他的三首管弦乐作品都是带有浓重的现代派风格,真难以想象作为摇滚乐队吉他手出身的他将来的音乐成就会有多高。
和电影一样,这张原声最大的优点在于对结构的把握以及对主题的掌控。和同样是摇滚圈里的老炮Nick Cave创作的刺杀神枪手的原声对比一下可以发现,那张原声在旋律和入耳程度上是要更胜一筹,很容易让人接受,不像Jonny这张在douban上还有大批的人抱怨配乐刺耳。但是刺杀神枪手的原声更多是只是一些场景性的配乐,只是对一个画面的渲染,手法上也比较简单,让人听了很舒服,仅此而已。而这张却是在叙事性上要强烈的多,是能够脱离电影独立存在的。如果说对于《刺》的原声的感觉是一个面的话,那这张就更像是一个立体的框架了。
去年的影视配乐写作模仿了Ennio Morricone和John Williams的风格,这学期在写作时则借鉴了不少这张原声里的东西,从而在反复的聆听中也听出了不少东西。Jonny这几年在管弦乐上花费的工夫肯定不少,这张原声里的作品也都是大师级水准的创作。一个不成熟的创作者往往在创作的时候做不到“藏着腋着”,很容易就急不可待的把所有想法一股脑的全盘托出,不懂的缓缓而谈,一个主题还没有好好的展开完整就进入了新的材料,我自己也经历了很长时间的这一阶段,这样就势必造成前半段的杂乱和后半段的空洞。
拿第一首Open Spaces来看,将近4分钟的一个引子其实只有一个核心材料,但是Jonny非常稳的住,就用这个材料不断的进行变化,发展,需要加强情绪的地方也只是在调性上做了变化,不断的重复自然就把氛围勾勒了出来,沉重压抑的氛围给整部片子的音乐定下了基调,这种结构的掌控绝对是大师级的。很多人抱怨刺耳的原因是在于这张原声中用到了不少潘德列斯基那种音块式的写法的波兰乐派风格,在Henry Plainview和There Will Be Blood两首曲子中都用到了这一手法,整个弦乐组在微分音的单位里拉着长音不断蠕动,并且在部分段落里运用到了偶然对位的技术,这些都是非常不和谐及刺耳的音响效果,Jonny的作曲技术之深厚确实很让我咋舌。
整张原声都是以慢速作品为主,但是看完片子的估计都不会忘记在油田大火之后喷井时那段精彩的打击乐重奏。刺耳的音块滑动之余也不忘在Eat Him By His Own Light来了一段介于印象派和12音风格之间的三重奏。而在全篇原声乐器为主的情况下,在Prospectors Arrive里又出现了他从Kid A时期开始常用的Martenot琴,这张原声简直就变成了他创作技术的一个大展示!
这张唱片和电影一样都算是小制作,里面的弦乐队也无非就是室内乐的级别,但这种较为单薄的音响才让它独树一帜,在传统的家族史诗/个人传记片的宏大音乐脱颖而出,有时候我甚至不禁在想,Jonny在RH中到底只发挥了他多少的才能,从早期的吉他的演奏和音色到现在玩电子玩设备(以前看到条新闻说他丢失了“他最爱的音乐软件Max/Msp”的密匙问厂家索要,这个音乐编程软件是让人一般人一看就头痛的那种,一般的吉他手估计是很少会去碰的),这些已经让别的吉他手望洋兴叹了,现在看来这似乎才只是他的一部分造诣。另外他的三首管弦乐作品都是带有浓重的现代派风格,真难以想象作为摇滚乐队吉他手出身的他将来的音乐成就会有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