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片海,连片天
不小心就看到娱乐台里,陈辰采访的黄磊小两口。
想起来,这位叫黄磊的老师,始终在我的似水年华中出现。是那位身着长衫的青涩书生,或者是那位依山傍水光脚散步的翩翩少年。
初时痴迷于他干净的脸庞,都说他的本职是电影,唱片只是玩票,却忍不住迷上他朴实无华的声音。买他的《边走边唱》,看他的MTV里忧郁的双唇和迷惘的眼神,听他洒脱的《啦啦歌》,还有用字正腔圆的京腔唱出来的《睡在我上铺的兄弟》,想梦中的小小少年,即是他了,他若是这样的姿态向我走来,我就沉溺在他的澄静里,不想清醒了。少女的幻想总有这样的场景,那个少年坐在你的身边,看着你的长发抚过你粉嫩的脸庞,他展颜笑了,春色在他的身后尽情肆虐,一眨眼的恬静就吞噬了澎湃,什么声音都可以听不见。那个时候,这个少年唱着的歌,没有未来。虽饱含温柔,却虚无缥缈。因为青春正茂,无需誓言。
后来他说他是一片海。那首歌的歌词伴着他敦厚的声线,总会在夜深时使得我安心。
“我的心像软的沙滩/留着步履凌乱/过往总有些悲欢/总是去而复返/人越成长/彼此想了解似乎越难/人太敏感/活得虽丰富却烦乱/有谁孤单却不企盼/一个梦想的伴/相依相偎相知/爱得又美又暖/没人分享再多的成就都不圆满/没人安慰/苦过了还是酸/我想我是海/冬天的大海心情随风轻摆/潮起的期待/潮落的无奈/眉头就皱了起来/我想我是海/宁静的深海/不是谁都明白/胸怀被敲开/一颗小石块/都可以让我澎湃。”
高三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唯有听这首歌,才会释然。想走得更远,走得更自我,于是即便做出了令人遗憾的选择,也不再回头。
这个时候的黄磊,一脸认真和坚毅,再次轻易地打动了我的心。我一直觉得我很难抗拒认真的男孩子,也许是因为我自身的浮夸和焦躁,于是潜意识里总是让我去尊敬这些认真而执拗的人。黄磊在这张专辑中选择的歌曲显然都留存着他自身气质的影子,他在这张专辑里写下的字句是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的感慨,“把酒临风,宠辱皆忘”,是他诠释自己淡然并始终坚持的原因。
黄磊的个人风格太过明显了,始终掩不住的青涩和不安分,似乎他永远处于动荡的青春,他的热情是周遭太多人难以理解的。很多人评价他后来的《等等等等》与《似水年华》这两张专辑过于自恋,
在《等等等等》里,黄磊选择了十篇中国作家的近当代作品,对它们的某一部分用他的字词细化以诠释他对它们的想法,这样的做法无疑是挑拨的,而这张专辑明显也是趋向更小众的群体。读中国近当代作品的人少,认为这些作品值得诠释的人更少,而信服于黄磊的解读的人则少之又少。然而他还是这样做了,无畏惧销量也无畏惧跨足文学的深浅。
这张专辑里我个人喜欢的歌不少,包括《橘子红了》,《蝴蝶结》,《再别再别康桥》,《老车站》,当然最钟爱的,就是这首《等等等等》。也许是应当时的心情和发生的种种故事,虽然很多年以后我知道,当时爱上的并不是那一个人而是那种年少等待的感怀。听《等等等等》时,我不断地哭和想,也曾经为此重读了几遍沈从文的《边城》,沈从文的这本书始终是影响我成长的最重要的书之一。(我想起来某次玩真心话大冒险,童问我最想去什么地方,现在想来,应该是湘西吧。)我不愿意评说黄磊对这些作品都诠释得是好是坏,不管他在唱什么,它们都已经成为了雨天里的景,丝绸中的滑。
《似水年华》里,也许是我长大了。我第一次腻烦了他的表达。他在流畅的钢琴声里也要细细唠叨他的想法和细碎,然而这些都比不过他话语后的音乐。我那时甚至有些怜悯这曾经沉默的男人,他曾经的一个眼神,便抵过他超过一千个字的表达。自这张专辑以后,我开始对他表示从未有过的怀疑。甚至有一刻我也觉得他的自恋是过于明显的,一直到我有了些许的人生阅历,一直到我看见《夜半歌声》里他的妻子,孙莉。
节目里,孙莉的话不多,她坐在他身边,她不看主持人,她就看着他,始终看着他,那是怎样一种眼神,信任、依赖、坚定,全部是属于女人的美德。她看着他口若悬河,偶尔扬起嘴角,微微一笑,附和他的口吻。
于是我忽然明白这个男人为什么在《似水年华》里的口白。有多少,是他想表达,其实他还有多少,未曾表达。故事太多,反而难以开口。然而越是简单,越想倾吐。它们都属于年华,只有年华才会令这些字词出现,它们需要倾泻,需要留存,需要一个流淌的温床。而属于他们的幸福,却就在他们的眼前,谁也抢不走,谁也羡慕不来。
这个我喜欢了很多年的男人,像孩子一样看着他美丽的妻子开怀地笑。
于是,那片海重新浮现在眼前。那句歌词如扁舟又在心中淡淡地唱。
胸怀被敲开,一颗小石块,都可以让我澎湃。
想起来,这位叫黄磊的老师,始终在我的似水年华中出现。是那位身着长衫的青涩书生,或者是那位依山傍水光脚散步的翩翩少年。
初时痴迷于他干净的脸庞,都说他的本职是电影,唱片只是玩票,却忍不住迷上他朴实无华的声音。买他的《边走边唱》,看他的MTV里忧郁的双唇和迷惘的眼神,听他洒脱的《啦啦歌》,还有用字正腔圆的京腔唱出来的《睡在我上铺的兄弟》,想梦中的小小少年,即是他了,他若是这样的姿态向我走来,我就沉溺在他的澄静里,不想清醒了。少女的幻想总有这样的场景,那个少年坐在你的身边,看着你的长发抚过你粉嫩的脸庞,他展颜笑了,春色在他的身后尽情肆虐,一眨眼的恬静就吞噬了澎湃,什么声音都可以听不见。那个时候,这个少年唱着的歌,没有未来。虽饱含温柔,却虚无缥缈。因为青春正茂,无需誓言。
后来他说他是一片海。那首歌的歌词伴着他敦厚的声线,总会在夜深时使得我安心。
“我的心像软的沙滩/留着步履凌乱/过往总有些悲欢/总是去而复返/人越成长/彼此想了解似乎越难/人太敏感/活得虽丰富却烦乱/有谁孤单却不企盼/一个梦想的伴/相依相偎相知/爱得又美又暖/没人分享再多的成就都不圆满/没人安慰/苦过了还是酸/我想我是海/冬天的大海心情随风轻摆/潮起的期待/潮落的无奈/眉头就皱了起来/我想我是海/宁静的深海/不是谁都明白/胸怀被敲开/一颗小石块/都可以让我澎湃。”
高三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唯有听这首歌,才会释然。想走得更远,走得更自我,于是即便做出了令人遗憾的选择,也不再回头。
这个时候的黄磊,一脸认真和坚毅,再次轻易地打动了我的心。我一直觉得我很难抗拒认真的男孩子,也许是因为我自身的浮夸和焦躁,于是潜意识里总是让我去尊敬这些认真而执拗的人。黄磊在这张专辑中选择的歌曲显然都留存着他自身气质的影子,他在这张专辑里写下的字句是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的感慨,“把酒临风,宠辱皆忘”,是他诠释自己淡然并始终坚持的原因。
黄磊的个人风格太过明显了,始终掩不住的青涩和不安分,似乎他永远处于动荡的青春,他的热情是周遭太多人难以理解的。很多人评价他后来的《等等等等》与《似水年华》这两张专辑过于自恋,
在《等等等等》里,黄磊选择了十篇中国作家的近当代作品,对它们的某一部分用他的字词细化以诠释他对它们的想法,这样的做法无疑是挑拨的,而这张专辑明显也是趋向更小众的群体。读中国近当代作品的人少,认为这些作品值得诠释的人更少,而信服于黄磊的解读的人则少之又少。然而他还是这样做了,无畏惧销量也无畏惧跨足文学的深浅。
这张专辑里我个人喜欢的歌不少,包括《橘子红了》,《蝴蝶结》,《再别再别康桥》,《老车站》,当然最钟爱的,就是这首《等等等等》。也许是应当时的心情和发生的种种故事,虽然很多年以后我知道,当时爱上的并不是那一个人而是那种年少等待的感怀。听《等等等等》时,我不断地哭和想,也曾经为此重读了几遍沈从文的《边城》,沈从文的这本书始终是影响我成长的最重要的书之一。(我想起来某次玩真心话大冒险,童问我最想去什么地方,现在想来,应该是湘西吧。)我不愿意评说黄磊对这些作品都诠释得是好是坏,不管他在唱什么,它们都已经成为了雨天里的景,丝绸中的滑。
《似水年华》里,也许是我长大了。我第一次腻烦了他的表达。他在流畅的钢琴声里也要细细唠叨他的想法和细碎,然而这些都比不过他话语后的音乐。我那时甚至有些怜悯这曾经沉默的男人,他曾经的一个眼神,便抵过他超过一千个字的表达。自这张专辑以后,我开始对他表示从未有过的怀疑。甚至有一刻我也觉得他的自恋是过于明显的,一直到我有了些许的人生阅历,一直到我看见《夜半歌声》里他的妻子,孙莉。
节目里,孙莉的话不多,她坐在他身边,她不看主持人,她就看着他,始终看着他,那是怎样一种眼神,信任、依赖、坚定,全部是属于女人的美德。她看着他口若悬河,偶尔扬起嘴角,微微一笑,附和他的口吻。
于是我忽然明白这个男人为什么在《似水年华》里的口白。有多少,是他想表达,其实他还有多少,未曾表达。故事太多,反而难以开口。然而越是简单,越想倾吐。它们都属于年华,只有年华才会令这些字词出现,它们需要倾泻,需要留存,需要一个流淌的温床。而属于他们的幸福,却就在他们的眼前,谁也抢不走,谁也羡慕不来。
这个我喜欢了很多年的男人,像孩子一样看着他美丽的妻子开怀地笑。
于是,那片海重新浮现在眼前。那句歌词如扁舟又在心中淡淡地唱。
胸怀被敲开,一颗小石块,都可以让我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