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会消失对不对?魔怪说我可去你妈的吧!

收到了Mogwai新专辑的Vinyl boxset,就夸下海口说要写一篇新专辑乐评!写着写着才觉得好难啊,门外汉狂哭...在此感谢佳豪,送给我这个boxset,佳豪最棒了!


其实从一开始,我并没有多少喜欢Mogwai.
跟随着由New Noise开启的后摇浪潮,在三四年的时间里,后摇占据了我几乎全部的听歌种类。大部分后摇清新又心事重重,精致却让我记不住,而许多又是总分总作文一样的套路,易饮也让人疲倦。
直到2014年的“Rave Tapes”, Mogwai彻底变电了,许多人由此开始不再那么地喜欢Mogwai,而我却因为这张爱上了他。如果说之前的Mogwai还在人间游荡的话,那么这次他飞升到了宇宙,钻进了一个黑洞里,没有铺垫,直接爆炸。合成器的声音没有感情,完美地抹去了Mogwai之前过度溢出的人类情感。Mogwai在此构造了一个完整独立“Mogwai宇宙”,他紧凑、充满逻辑,和地球隔绝着距离,遥遥相望。这是我喜欢的Mogwai:克制又疯狂,黑暗又闪闪亮。
“Rave Tapes”我大概听了有200遍了吧,是要把box set带进坟墓里的专辑。从此以后,Mogwai就成了我最喜欢的后摇乐队了。
四个月前Mogwai放出了新专辑的消息,开始预售。之间随机播放到了“Special Moves”,被其中几首歌所震惊,一直觉得Mogwai是在14年才开始变电的,然而这张10年的现场专辑却透露出了很多未来的痕迹。为了检讨之前过于随意的听歌行为,也是为了迎接新专辑的来临,我进行了一场Mogwai马拉松,把Mogwai从头到尾重新听了一遍。重听一遍花了很多时间,可其实也只是囫囵吞枣,只能大致重温下他的发展脉络。
“Young Team”依旧不对我胃口,太稚嫩,满腔情感却没想清楚想表达什么。谁年轻时候不是这样,一直在摸索。当然我的朋友圈不止一个人痛哭流涕发状态说:Young Team是最伟大的后摇专辑!
每个人被戳中的点还真不一样啊。Mogwai尝试了偏朋克和噪音的探索,”Come on Die Young”有点孱弱小清新,而从”Rock Action”开始像是注入了成长的灵药,“Two Rights Make One Wrong”这首歌已经有了未来的方向。
“Happy Songs for Happy people”很温柔,但是却像是在暗示,极致的温柔来自悲痛,这些歌是送给悲伤的人的。“The Hawk is Howling”很优美,之前梳理不清的情感在这里释然了很多,也多了一丝坦然和无畏。
“Mr. beast”怎么那么多唱的曲目。魔怪一开口,就会很清新,和用合成器的魔怪完全不是一个人格。不过在这么多年里,魔怪又何止固定一个人格呢?而Mr. Beast的魔怪已经在逐渐成长转型了。一个从人间往黑洞里去的魔怪在慢慢成型。
虽说我一直不喜欢mogwai 开口,充满着清新的白左味,还有点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感觉。但我最喜欢的魔怪就有一首是演唱的,还是一首翻唱的曲子,在我看来要却比其他的爵士版本都要优秀。
像Nick Cave描述Nina Simone一样,真正打动人的反抗歌曲应该是怎样的。我思考的是,真正让人觉得充满悲天悯人情怀的歌曲应该是怎样的?爵士乐的自由感带来的是如沐春风的潇洒,哪怕有痛苦也是一笑而过,踩在脚下。而魔怪则换上了粗布的僧侣袍,跪在告解室里,低眉顺目地哼起了“what are they doing in heaven today”,天使都忍不住探出脑袋来张望,而上帝却把他的脑袋按回了云朵里:有些痛苦是人必须要经历的,这就是上天赐予他们的人生。可等魔怪唱罢,天上和人间都有眼泪滚落了下来。
我会时不时思索:“Mogwai宇宙”究竟想表达什么?大约是我太看重逻辑和思辨,条件反射般地想找到规则和逻辑,也会把音乐对应进去。就如同“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如果一张专辑的音乐没有背后的逻辑和情感联系,那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张糊弄作品。同样的如果一张专辑表达出了一个完美的闭环,从头到尾连接住,每首歌表达的内容都在围成的世界里,在我看来就是构造出一个独立的宇宙。然而这种作品实在是太少了。
“As the love continues”绝对不是一张在站在地表的音乐,大量合成器的使用让人产生一种悬浮在宇宙中的感觉。Mogwai让我热爱的就是他的宇宙感,就像大海和黑暗一样,宽广无边又自由,就如同他们唱的"So much fun hanging around in the dark". 也让人思考:在宇宙中,时间、空间和情感会变得不一样吗?
这张专辑的产生十分2020,大量用到了zoom和远程协作,但吉他手Stuart Braithwaite强调这不是张典型的2020专辑(灵感来源于由新冠的专辑),是一张温暖的专辑。可不少评论不停提起悲伤、黑暗这些字眼。Pitchfork贡献了我最喜欢的两句乐评,这可以说是对Mogwai音乐的最高评价了:

赞美归赞美,可整张专辑的表现并没能和赞美保持一致。歌曲没有很好地构建出强烈的逻辑和音乐间的联系,一首首曲子更像是碎片化的灵感迸发。开始三首还算抓耳,之后就有些让人迷失,结束曲很优美惆怅但和整张专辑有些格格不入,更适合放在之前并没有那么电的专辑中。对音乐的感受总能找到同样的听众,NME的评论就是“这张专辑有一个美妙的开场,但是在后半段却垮了”。
1. To The Bin My Friend, Tonight We Vacate Earth
歌名来自于乐队朋友Benjamin John Power说的梦话。这首作为开场再合适不过了,像是把人从睡梦中逐渐唤醒,宇宙图卷徐徐在你面前打开。这是Mogwai一向的特质:温暖和悲伤同行。把地球腾空之后就是漂浮入空中,继而准备飞向无边。黑暗中电流勃发,把人推入更加深远之中。身后的母星也许再也回不去了,可并不后悔,反正从那里带来的温度会一直留存在心中。翻滚在空中的感觉很奇妙,此时音乐戛然而止,作为整张专辑的开篇,宣告了开始。
看来大家都觉得Mogwai使用合成器给出了很强的宇宙感,Popmatter说这首应该作为NASA火箭发射的背景音乐。
2. Here We, Here We, Here We Go Forever
接过了开场的序幕,这是一首略显轻快的小品。如果说真的有 “五彩斑斓的黑”,这首曲子可以作为代表:他的基调是黑暗,但是充满着热情和生命力。黑色和黑暗不应是贬义词,他们更代表着一种包含很多内容的存在状态。Pitchfork的评论说是联系到了Nick Cave的“Ghosteen”,其实大可不必这样硬凑,“Ghosteen”是真正的沉痛虚脱和感悟,而Mogwai远没有触摸过那样的痛苦。
3. Dry Fantasy
这首是最早放出的试听曲,听了几遍都能铭记在脑海里。作为试听曲放出来很有心机,有带电的辨识度又朗朗上口。这个陈述另一个意思就是…做的很规范,地下音乐流行化的规律,变得没有棱角了。
所以在当时听完之后很遗憾地觉得Mogwai只是保留了之前的水平,并没有拓展更多,甚至还有了一丝背叛的意味。然而过了两天听完了惘闻的《十万个为什么》,在我看来水平之差简直人神共愤。继而想到了之前对这首歌的苛求,于是就变得柔软了很多。有比较才有结果,如果说这首歌在“Mogwai宇宙”中只是普通的曲目,那把他拿到后摇世界去比较,已经算一首上品了。这个评论同样适合整张专辑,对于Mogwai自身来说,这张专辑只能打6/10,但如果评定标准是放在整个后摇世界里,那8分也绰绰有余了。
4. Ritchie Sacramento
接下来到了这首老少咸益的Ritchie Sacramento,说这首歌是因为一位朋友把坂本龙一(Ryuichi Sakamoto)的名字发音错误所得,献给过去这些年所有离开的所有音乐家朋友们。
这首歌像是从末日中获得一丝喘息,在一种奇异的类似于回光返照的平和美丽中诉说着一生的经历。可这首实在是过于朗朗上口到像一首流行歌曲,我调侃它都可以和新裤子一起上春晚了。
但是像是一直健康饮食之后,偶尔总会想吃一些糖,我不禁想起了离开我的亲人和爱人们,脑海里不停地回响着“Disappear inside, all gone, all gone”.
5. Drive the Nail
这首曲子并不出挑,只能算是一首过渡曲。如果还在宇宙中漂浮,那就是见识了继续见识这黑暗和斑斓。
6. Fuck Off Money
基于个人的喜爱,这首可能是整张专辑里最接近Rave Tapes的一首,大约是合成器用的多,但是明显逊色于Rave Tapes,它想表达什么让我迷惘。其他评论也有同感:”像一阵需要找到路径的龙卷风,拖延着最后走向了无物”。
7. Ceiling Granny
这首的曲名来自于美国恐怖电影《驱魔人III》,乐队成员很喜欢看这部电影。有一幕是一位老妇人爬上了天花板。有一次在观看途中有人中途去了洗手间,回来后他惊呼“我是不是错过了ceiling granny”?
但是和恐怖电影不同的是,听起来却像是热血漫画的一首曲子,让我仿佛重回了十多年前刚开始听音乐的时光!Popmatters评论:”A glorious welter of mosh-pit stirring riffs, then an unexpected and potent spin-off into spacey effects before a final rally”.只不过十多年前的我完全无法接受任何电过的声音,也不会有那种峰回路转、百转千回的感受。
Pitchfork, All Music和OMH都提到了这首歌和碎瓜的相似感,比如碎瓜的“Rocket”. Louder than war和All Music也提到了这首歌让人回想到Dinosaur Jr 最初在Homestead Records的时光。
8. Midnight Flit
就像曲名一样,这是一首午夜里飞驰的歌,又是穿梭于黑暗中这个永恒的主题。琴弦和合成器融合地很美,而九寸钉Atticus Ross的合作让这首歌更多了些战栗和隽永。 All Music觉得这是整张里最浪漫的一首。
9. Pat Stains
据吉他手Stuart Braithwaite说,有人觉得这歌名来自Foo Figthers的吉他手Pat Smear名字。这是一首颜色暗淡的缠绕在梦境里的音乐,情绪缱绻,爆发时伴随着一阵阵压抑住的胸闷。
可Colin Stetson的萨克斯并没有想象中发挥应有的增色,声音的层次和质感并没有变得更丰富,是这首曲子最让人遗憾的一点了吧。
10. Supposedly, We Were Nightmares
媒体们对于这首的评价都一般,大约就是一首可以泛泛听听的小品,引导向了最后的大菜。
合成器的声音主导了整一首歌,配合着人声采样像是宇宙空间站繁忙工作的感觉。除此之外并没有更多的体会了。
11. It's What I Want To Do, Mum
终于来到了最后一首,说是Mogwai的史诗也不为过。在经历了之前的各种起伏,这是一首温暖的安眠曲。音乐层层推进,吉他声逐渐变电,音乐的不同层次传递着沉稳和放松,而旋律又透露着甜蜜和庄严。当想到这首歌曲的名字时,我都留下眼泪,想起了自己选择的道路,也想对妈妈说:妈妈,这就是我想做的事情,现在的我也是我想成为的人,我不后悔。而我知道,妈妈也会为我骄傲的。
一开始夸下海口说要写新专辑评论!动笔了才知道评论是有多难写...看了十几家的评论,大题感受是和看尼克洞答读者问一样,似乎是专门针对音乐及其延伸内容有一套专门的英语描述方式...就像酒评和学术写作一样,不把自己置放在那个语境里学习是很难写出那种“上路”的文字的(虽然上路不一定是唯一解,但是要离开那套体系新开就更加有难度了)。吹毛求疵地说那一套有个很明显的缺点,虽然能很优美复杂地表述,但没什么个人情感,大家写的读起来都差不多,跟学术论文似的。
正好前段时间要写那篇圣帕特里克节的介绍文章,拜读了圣帕特里克老年写的“忏悔录”(Confession大约是可以这样翻译),我就知道了尼克洞这类文字源于什么了,源于圣经吧!虽然没有读过英文版的圣经,但是看了这篇忏悔录我大致可以管中窥豹明白那种“套路”根源了...
如果从这个根源再发散出去,说到底还是那些最简单的内容:爱、尊敬、包容、怜悯......学习来这个套路不难,但是要写的出色,让人能觉得如沐春风,有理有据就有难度了。那段时间又看了卫报的几篇艺术评论和音乐评论,很少谈及专业术语,但是写的生动又丰富,可以算是很好的评论文章啦!可惜也没这个意愿更加磨炼自己,就随便看看写写吧。
这一篇写着写着有种命题作文的痛苦感,只想快点结束,里面一些想法也没有更多地去梳理清楚,因为我懒得继续梳理了,因为这张也就这样吧,花那么多时间真是抓狂。其实理智告诉我应该打三星,但是情感还是让我多给了一颗星...
PS卫报好贱啊,用marble-headed形容吉他手Stuart Braithwaites,英国人为何也要难为秃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