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stin Bieber真的江郎才尽了吗
Justin Bieber真的江郎才尽了吗?
这个问题听起来非常耳熟对不对?事实上,在Justin Bieber去年推出专辑《Changes》,尤其是推出了那一首史诗灾难级的“低龄”单曲《Yummy》之后,关于Bieber是否已经陷入创作瓶颈期的质疑和批评声便尘嚣甚上。
我认为Bieber和他的团队是具备一定音乐创作和敏锐市场把握能力的,这在他2015年的专辑《Purpose》中得到了充分体现。由Skrillex和Diplo等一线电子音乐制作人亲自操刀的《Purpose》非常巧妙地融合了Tropical House和慢板R&B等元素,不仅一举成为了当年霸占多个音乐榜单的流行代表专辑,更是成功挽救了Justin Bieber彼时饱受恶评、岌岌可危的职业生涯。
相比之下,睽违5年推出的下一张专辑《Changes》则显得大失所望,抛开被无数媒体和乐评机构“鞭尸”的《Yummy》不讲,专辑的其他歌曲也显得乏善可陈,编曲大同小异。虽然Bieber在这张专辑中为了迎合市场想极力打造出Urban音乐的氛围感,但是他本人略显平淡的Vocal显然无法很好驾驭将近一个小时的音乐伴奏。而整专歌词散发出来的恋爱“酸臭味”让人不禁好奇Bieber在消失的这5年里是不是只顾着谈恋爱去了。
面对市场不咸不淡的反应和乐评口碑“雪崩式”的下滑,急需证明自己创作能力的Bieber在《Changes》发行的一年后给我们带来了《Justice》。
先把结论写在前头,《Justice》是一张比《Changes》质量更好的专辑吗?整体来看是的。
那么《Justice》是Bieber最好的一张专辑吗?显然不是,只能说是一张游离在及格线的普通流行专辑。
不得不承认,Bieber在《Justice》中倾注了比《Changes》更为丰富且成熟的情感,整张专辑像是承载其个人内心情绪的私人日记。在《2 Much》和《Deserve You》中我们可以看到Justin延续着上一专对于婚姻生活的投入与赞美,《As I Am》更多的是对过往感情经历的反思,《Ghost》讲述了失去所爱之人的痛苦(外网猜测是写给前女友Selena的歌),而Bieber在专辑结尾曲《Lonely》中也首次勇敢剖析自己的内心,用“What if you had it all but nobody to call/Maybe then you’d know me/‘Cause I’ve had everything/But no one’s listening”呐喊出了少年成名所背负的巨大压力和孤独感。单是这一点,就已经比通篇撒狗粮秀恩爱的《Changes》强上几个等级。
整张专辑给我最大违和感的地方在于专辑的名字“Justice”,以及Intro和Interlude所引用的马丁路德金的演讲,让人初听以为是一张关于BLM和平权运动的唱片,甚至让人期待这位27岁的流行巨星会以什么样的姿态为黑人群体发声。然而全专除了这几个地方之外与黑人运动实在扯不上什么关系,有“挂羊头卖狗肉”之嫌。倘若Bieber只想在这张专辑里讨论个人内心对于爱情和人性的追求,完全可以另起一个更合适的名字。在“Justice”如此过于宏大标题的衬托下只会显得歌词内容的空洞和“小家子气”。
专辑风格方面,摒弃了《Changes》通篇中板R&B做法的Bieber开始尝试加入福音和复古New Wave甚至Afrobeat等元素。很可惜的是,许多新风格的尝试只是浅尝辄止,大部分歌曲的编排也十分平庸,再加上Bieber从《Purpose》到现在一成不变的唱腔,整张专辑属实没有能够让我“Wow”的部分。
唯一让我比较有记忆点的歌是带有上世纪80年代流行舞曲味道的《Die For You》,除了Bridge部分的安排稍显俗套之外,整首歌的编排还算颇有诚意。遗憾的是,复古New Wave已经是盆栽The Weeknd和啪姐Dua Lipa等主流歌手近两年玩腻的音乐风格,《Die For You》本身质量不差,但已经很难惊艳到我的耳朵。
总体来说,尽管我们在新专辑上看到了Justin想要摆脱外界质疑、突破创作瓶颈的努力和决心,但仅仅靠一张《Justice》是无法翻身的。其中最大的问题在于,Bieber依然沉浸在《Purpose》巨大成功所带来的舒适圈里而无法突破自我的创作枷锁。而能否实现突破,在于Justin和他的团队何时能意识到乐迷和粉丝们需要的不是《Purpose》2.0,而是超越《Purpose》的作品。
Justin Bieber真的江郎才尽了吗?未必,缺的只是壮士断腕推倒重来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