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带给人惊喜!

Justin Bieber新专辑《Justice》反响可是比上张《Changes》好太多太多了,我也不例外,这张就是比上张强太多太多了。 怎么说,比伯还是在做流行专这方面更有一套。Purpose专是R&B+hiphop+流行电子,反响太好了,尽管有几家乐评对purpose专也是没给太高的分,但依旧阻挡不了这就是一张神专,当时发的时候就好听,也不是那种短时间也无法被理解的作品,并且在时间的检验过后依旧是优秀的,同时,无需部分听众去胡吹也无需懂自懂系列,但凡听过的都知道,那张专是真的一首粪曲都没有啊。 后面Changes专,比伯跑去玩以trap music为主的R&B,剩下也是纯配器R&B,在主张编曲多元,元素多样的听众来看这张专辑确实很平很单调,但你也不能说难听也不至于大失所望,就是普普通通没那么出彩。 平平淡淡的一张以至于后面提名了格莱美,也是被人shade了好久:盆栽一首没提,比伯反倒是提了 比伯自己也拧巴:我做的明明是R&B不是流行啊.... 这次的《Justice》专干脆抛下那些让人拧巴的点,回归到流行的怀抱,果然,比伯交出了一张超出预期的高质量专辑。 先说我对这张的结论吧: 以《Die For You》为上下专的分界线,下半张比肩Purpose,部分歌曲乐思和可听性甚至超过purpose,上半张大部分作品还是保有了一些Changes专的特点(当然下半张也有不过不太明显而已),有新鲜的乐思,配器精简但曲子无咸淡,给人听感就是上半张专辑一直在蓄力,循序渐进到下半张,再如同万花筒一样,最终给听众展开一个奇妙且充满色彩的音乐世界。 我们在明确这是一张彻头彻尾的流行专之后就可以展开说比伯是怎么在一张流行专中融入不同的元素了。 首先是广义黑人音乐元素,比如上半张专辑的track 2《Deserve You》。很明显在主歌和副歌的过渡段落中的鼓点部分使用了afro-beat,还有这首歌的outro也就是结尾的位置也是使用了afro-beat来结尾;下半张专辑中的track 14《Loved By You》则是直接邀请了afro music著名音乐人Burna Boy来合作,同时,这两首也能够很直面的感受到“传承”了Changes专中的大混响人声处理,但不论怎么去做核心音乐元素的变化,最终所呈现的听感也都偏流行了。 track 13《Love You Different》,这首也是邀请了dancehall音乐人beam来合作。注意到歌曲的位置,这首dancehall和afro-beat同样都放在了下半张的位置,真的就是一首接着一首,把人抓着扔进了万花筒一般色彩缤纷的世界。 和老搭档Chance the rapper合作的《Holy》,实在不要太明显的gospel rap,配器精简,贝斯、钢琴、gospel键盘、鼓铃、choir,歌唱形式一唱一和,这种温暖的曲子chance真就是不二人选。但我个人觉得这首曲子旋律有点平淡了,而且这样具有完成式终式感觉的歌曲竟然放在了上半张。 还有大家都喜欢的track 12《Peaches》,这首歌比伯的副歌大家有没有觉得咬字不像其他歌曲一样那么白人,而是有点处理成了非裔黑人的咬字方式,字词短且弱化尾音,和backing vocal里的自己做呼应,就很有黑人音乐的味道。同时,alternative R&B音乐元素为主,毕竟看一看合作的这两位,一个daniel一个giveon,俩R&B届内的新晋大拿,这首又是怎么做到听感趋于流行的呢?很明显融合了indie rock的元素,而且选择了4/4拍传统音乐美学中最平衡最流行的节拍,没有选择giveon最擅长的同时也是最适合深情R&B的6/8拍这样偏感性色彩明显的节拍,很聪明!最后所呈现的音乐听感也是,快乐,简单,轻松也不失vocal特色。 说到了摇滚,我想说《Justice》从先行曲track 9《Hold On》开始就已经悄悄告诉大家新专辑摇滚元素会变得很多了,在听完新专辑之后我越发的觉得,比伯这次和摇滚元素沾边的作品都是最最出彩的。 比如我个人认为是全专最佳的track 8《Die For You》,非常聪明的选择了主歌使用新浪潮摇滚(synth pop+朋克)副歌的位置编曲偏向arena rock。这样一来复古味自然少不了,副歌的位置又因为突然的变奏,速度变慢但同时加重通鼓和底鼓的运用使得力量感提升,于是也就更戏剧性更有张力更能够抓住人心。最终还是回归到了七十年代新浪潮synth pop的元素,绵长又亮闪闪的合成器音色远远地徘徊在主旋律后面,流行味道也就又有了。 另外一首广义摇滚元素的就是上半张专辑的track 4《Off My Face》了。这首歌音乐元素主要选择了folk rock+soft rock,除了配器上很民谣,人声的处理上还有一个非常细的点,副歌的位置"But I’m forever ruined by you"后面的"ooh, ooh, ooh",这句就我来听,绝对是在致敬Simon&Garfunkel在1968发行的《Mrs. Robinson》,这一句和罗宾逊女士里的"Wo, wo, wo~"旋律和构成都一样。我只能说,和曲子中的folk rock元素极其切题,一听就是那个年代的感觉。只不过这次比伯的人声除了大面积的旋律哼唱之外咬字、强调还是更偏R&B(尽管他已经很努力的去弱化了) 本张专辑的其他曲目,基本上融合了以上我说的两个广义音乐元素,摇滚+R&B+纯配器作品+流行电子,基本上把过去专辑中能够存在的元素都玩了个遍,当然并没有堆积之感,一切都是恰到好处,非常切题。 像是track 11《Ghost》,progressive house融合了流行摇滚,听感清丽而且很有层次,也因为节奏型明显和其他歌曲不同bpm因为碎拍的存在被提高让人耳目一新。track 10的《Somebody》则和主打《Hold On》异曲同工,新浪潮+被弱化成背景音乐的失真吉他+synth drum,最终听感的落点依旧是在流行歌曲。track 6《Unstable》,大混响配器所创造的音墙营造氛围,The Kid LAROI和比伯的人声部分反而处理的更像是emo rock,尤其kid laroi。 不过,我个人最不喜欢和khalid的那首,感觉已经是很久之前的曲库中拿出来的作品,是真的淡出水。 但不得不说,比伯做流行专要比做纯R&B专业很多。而且最关键的是,这次的流行专也不像Changes里的“流行”单曲那么口水,不流行,不是听完就扔掉的,一次性作品。 因此,我发现了一个大趋势,Bruno Mars和Anderson Paak在回顾七十年代的精致和优雅,大家不愿意提及的“驾照”单又是一个低配lorde带人回到17年的盛夏,再到现在的比伯,这帮顶流在试图以各种各样的音乐元素和方式来找回从前不被tiktok侵蚀严重的流行音乐产业的光彩。 一次性只有部分好听的音乐,这样已经不是他们现在创作的目的了,他们的音乐会巧妙利用流媒来打歌作为一种宣传方式,但并不是为了爆火而写歌而创作,作品也要更真诚更真挚。我觉得,这很可能已经成为了现在顶流音乐人的共识。